新浪财经

中国经济周期 城市圈竞争 亚洲流动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2日 02:00 第一财经日报

  郭继丰

  关于中国经济周期

  以房地产、进出口贸易、扩大内需等国内外经济失衡的结构性宏观调控的讨论下,近期关于宏观调控的讨论延伸到宏观经济总量的讨论,尤其是关于经济周期的讨论。如何认识中国的经济周期?

  刘福垣:所谓过热是政府经济热,不是市场经济过热。3月27日,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原副院长刘福垣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发表演讲认为:中国经济近年来保持9%左右的增速实际并不是高增长,而所谓的“过热”,主要是各地官员为追求政绩引发的“政府经济热”,并不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热。中国还处于政府主导的基本机制,因此不可避免产生政治周期,这些周期基本是同党政官员换届相对应的。一些新任的党政官员只考虑政绩需求,不考虑市场需求。当中央通过调控手段,把地方政府引发的虚热降下来时,就会形成周期性波动。市场经济发展到成熟阶段,才会产生经济周期,即生产的过剩危机。中国目前虽然存在严重的产品积压、产能闲置等问题,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生产过剩,而是中国特殊条件下的“非典型经济危机”。这种过剩,主要原因不是购买力问题,而是因为体制因素使社保、医疗、教育长期处于短缺状态,由于社会保障不到位,普通收入居民不敢消费,存款无法转化为消费,无法拉动内需。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政府职能缺位、错位,影响了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

  张立群:本次经济周期性是结构矛盾和体制缺陷的综合反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张立群发表《我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与宏观调控》(国研网,3月26日)一文,认为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主要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文章认为:现在中国的经济处于1952年以来的第九次经济周期,这次周期从2000年开始,尚未结束。本次经济周期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的剧烈变化及体制、机制问题形成的低成本扩张。此次增长起源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的房地产、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经济运行和投资扩张成本低的背后,潜伏着一系列体制缺陷。综合起来看,是经济增长空间扩大和经济活动成本偏低的矛盾:一方面,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的产业升级和剧烈的结构变动,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土地、资金、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使用成本又很低,容易导致不计成本、忽视效益的低水平扩张,不利于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妨碍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因此,经济增长中出现的问题,本质上是结构、体制和增长方式问题,是结构矛盾和体制缺陷的综合反映。

  关于城市群竞争

  近期,各省市政府官员的调整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是新的中国经济版图的安排,与此相关联的,关于城市群作为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主要要素研究及中国未来城市群的形成,在近期也成为主要的研究内容。

  魏达志: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是中心城市及其所在的城市群。深圳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魏达志发表《城市群已成国际竞争基本单位》(3月28日《上海证券报》)一文,文章认为:全球化的飞速进程改变了当今世界国际经济竞争的方式,其合作与竞争的基本单位既不是国家也不是企业,而是中心城市及其所在的城市群,因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能够有效地从更广的范围配置资源、安排市场、布局网络,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互补的创新格局,并以此为基本单位展开对全球的经济往来与合作。在我国,东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如今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要的三大增长极。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基本单位的全新经济竞争格局,决定了任何城市的定位都必须联系自身所在的城市群。

  肖金成等:世界十大城市群有五个可能在中国。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肖金成、袁朱发表《中国将形成十大城市群》(3月29日《中国经济时报》)一文。文章认为:进入21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城市群的出现。近年来,高速公路的修建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之外,还将涌现出新的城市群。现在已露端倪的有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城市化速度加快、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市群健康发展,既是“十一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也是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在未来20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仍将主导中国经济的发展。目前世界公认的大型城市群有五个,它们是:美国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城市群、法国巴黎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有学者认为:长三角将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我们预测:再过若干年,全世界十大城市群,有五个可能在中国。

  关于亚洲流动性困境

  ChetanAhyaDeniseYam:货币泛滥,亚洲央行的集体困境。摩根士丹利亚洲经济学ChetanAhya Denise Yam 3月27日在《中国经营报》发表文章,认为亚洲面临失控的流动性,需要采取组合拳才更有效。文章认为,有证据表明,整个亚太地区收缩流动性规模的相关政策正在大量出台。亚太地区的流动性过剩的规模已经超过了8200亿美元,大约相当于区域GDP的14%;在2005年9月份大约为510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9.9%;2004年9月份仅为380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8.5%。其中,中国占据了大部分,大约为6150亿美元。

  现在,亚太中央银行中的绝大多数都处在一个非常困难的位置上,流动性持续增长的副作用正在削减它们货币政策措施的相关效用。很明显,区域内的两大支柱——中国和印度目前正面临着

外汇储备迅猛增长所带来的考验。

  文章指出,虽然资本成本的直接增长是最容易改变借款者行为和放缓两大经济体增长步伐的措施,不过,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当处于经济繁荣的时候,中央银行试图通过迅速提高国内利率的行动来放缓经济的增长步伐,其结果往往会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因此,中央银行行动的核心是继续采取更多的组合政策,而不仅仅是提高利率。对于两大经济体的宏观调控来说,行政手段和货币政策的组合也许是最有效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