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污染地区频领红牌 山西被逼断尾求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30日 06:00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高山

  “区域限批”将山西县域经济的“老大”、“老二”斩落马下。

  今年3月22日,山西经济第一强县——河津市领到了山西省环保局的“红牌”,遭“区域限批”制裁。这是继2006年9月,山西经济第二强县孝义市被暂停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权、实施“区域限批”之后,山西省环保局亮出的第二张“红牌”。

  山西省环保局“斩”了两个县级市,国家环保总局“斩”了一个地级市。

  今年1月10日,吕梁市被国家环保总局实施了“区域限批”——所有可能污染环境的项目都不得上马。3月6日,山西省环保局局长刘向东致信临汾市市长,向被戏称为全国“污染之都”的临汾市发出最后通牒:如不加快整改,将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区域限批”名单。

  “区域限批”频袭山西,使山西污染地区的地方官焦头烂额,四处扑火,“区域限批”倒逼山西经济转型,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成为山西这个“煤老大”各级政府的共识。

  山西首富县遭“区域限批”

  2002年,濒临黄河的河津市成为山西“首富”县,2003年,跻身全国百强县第95位,2004年排名第83位,2005年更进一步,列第72位。2006年,河津市财政收入增加31.6%,达到27.3亿元。

  但河津的支柱产业是煤、焦、铝、铁,利税大户同时都是污染大户。占河津GDP三分之一份额的山西铝厂也正是当地最大的污染源。

  2006年,山西省政府要求河津市对16家焦化企业进行关停。然而河津目前仅有4家完全实施了关闭,两家的部分炉体实施了关闭,仍有10家企业未关停。

  山西省环保局对河津市采取“区域限批”处罚,正是因为其执行污染企业末位淘汰制不坚决。省环保局要求运城市暂停河津市所有建设项目的审批,加大对其境内环境违法的整治力度。

  吕梁“限批”两月百余项目搁浅

  曾以贫困闻名的吕梁,近年成为山西经济增幅第一的“优等生”,不过污染指数也是直线上升,成了国家环保总局首批“区域限批”的对象之一——吕梁被勒令停止审批区域内除循环经济类项目以外的所有项目,直到违规项目彻底整改为止。

  脱掉破衣旧帽的吕梁,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贵”:2000年,吕梁GDP为100亿元,2005年一举突破300亿元,2006年达到370亿元。

  2000年,吕梁市财政收入只有10亿元,2005年暴增至60.08亿元,2006年达到77.1亿元。

  吕梁的污染与经济一同“起飞”。

  山西省环保局2007年1月12日公布的山西省11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情况,全省空气质量二级天数最少的吕梁市只有181天,比2005年减少41天,是山西省11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二级天数唯一下降的城市。2007年1月10日,因为没有完成整改要求,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把吕梁列入第一批实施“区域限批”制裁名单。

  “区域限批”震惊吕梁。

  为了尽快摘掉“区域限批”的帽子,吕梁市政府痛下决心,取缔了175个污染企业,不过“限批”对吕梁的影响已经充分体现。吕梁市副市长李秀峰表示,至少100多个新项目都会受到影响,这些项目如果按期上马,其产值能达到数百亿元。

  3月15日,在被“区域限批”两个月后,国家环保总局检查组赶赴吕梁检查整改情况,检查组对吕梁近两个月来的环保成效给予肯定。

  临汾防患于未然 151家企业关停整改

  在山西省环保局局长刘向东给临汾市发出“最后通牒”的次日,临汾市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立刻召开会议,紧急责令全市所有焦化企业降温保炉、停止生产、集中整治。

  GDP在山西排第二的临汾市,曾是上世纪80年代闻名全国的“花果城”,现在已连续几年列中国污染最严重城市的“三甲”。经济迅速膨胀,空气刺鼻,已到被实施“区域限批”制裁的边缘。

  临汾市市长李天太表示:“今年‘五一’,国家将公布第二批区域限批名单,我们必须痛下决心,绝不能因个别企业或县市区的环境污染而使整个临汾被列入‘区域限批’。”

  3月20日,临汾市宣布实施“2007年焦化、冶炼等重污染企业治理整顿实施方案”,对当地151家焦化、冶炼、电力企业的关停整改。这些企业如果达不到环保要求,将彻底被取缔。

  山西被逼“断尾求生”

  “关掉一个年产120万吨的焦化厂,每年损失的利税也就上亿元,取缔一个年产120万吨的焦化厂,十几亿元的投资就打了水漂。”吕梁市政府一位官员说,“吕梁市2006年的财政收入才70多亿元,割掉1亿多元的一块‘肥肉’,真的太心疼了。”

  在先发展还是先治污的问题上,很多地方政府犹豫不决。国家环保总局的“区域限批”给地方政府做了选择:环保不达标,暂停该区所有项目审批权,污染治理不好,暂缓发展。

  “区域限批”把山西人打疼了,也让山西人开始痛苦的反思。“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的经济增长路子不能再走了。”临汾市市长李天太感慨地说。

  “取缔100多家企业后,经济总量、财政收入也会减少一些。”吕梁市市长董洪运说,“我们的政府有决心,即使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几个百分点也要把落后的产能淘汰掉,腾出环境容量,支持环保型的企业做大做强。”

  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山西要走出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在“

十一五”规划中,我们给自己定了一个比全国还高的硬杠杠: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幅要达到25%,高出全国5个百分点。同时,山西还在谋求成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份。

  转型之路需要几十年

  “山西的环境容量已经接近极限。”山西省环保局局长刘向东表示,“山西必须要转型,经济要转型,产业要升级。”

  山西虽是煤炭大省,但资源终有枯竭的一天。对“煤尽城衰”、“煤尽矿亡”的忧患促使政府和企业开始未雨绸缪,加快城市和产业的转型步伐。

  山西的传统优势产业是煤炭、冶金、焦炭、电力等,都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山西就把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作为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来推动。

  但是由于受近几年煤炭市场火爆,再加上个别地方政府的引导不力,投资者对资源行业的热情更为高涨,产业转型和升级火红的投资热潮下没有完全达到政府预期目标。

  山西省社科院

能源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宏英认为,经过20多年大规模开发建设,山西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导的超重型、畸形的经济结构,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如果要彻底地进行结构调整,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至少需要相同的时间甚至更长,算起来要几十年。

  山西应该下大力气培育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旅游文化、农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现代服务业等新兴支柱产业。这些产业山西有一定的基础。王宏英说。

  不过,有基础不等于就能真正成为优势产业。山西有两大优势资源,即煤炭资源和旅游资源。地下,山西的煤全国储量第一;地上,山西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数量全国第一。

  不过,人人都知道山西产煤,但很少有人知道山西文物在全国最多。有媒体称,山西旅游资源之丰富堪称全国第一,利用率之差,同样堪称全国第一。

  甚至,山西省省长于幼军毫不讳言说:“山西只有一家五星级宾馆,这是山西许多旅游基础设施落后的现实反映;白天看庙,晚上睡觉,这又是山西缺少文化活动的表现。”

  于幼军说,山西遍地是宝,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把旅游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就像旅游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为山西的支柱产业一样,山西的经济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

  不过,在“区域限批”的利剑之下,无论如何艰难,山西经济只能转型,没有退路。

  本报太原3月29日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