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 辽宁连续两年位列第八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7日 10:13 辽宁日报

  在全国31个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中,辽宁连续两年位列第八位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出炉

  ———解析《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之一

  省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经济及其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水平。3月25日发布的《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披露了2004年至2005年全国31个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及变化情况,辽宁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第八位。在农业、服务业、财政金融、知识经济以及政府作用竞争力方面,辽宁都有上好表现,有的进入2004年前10名,有的进入2005年前10名。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方面,辽宁连续两年排在全国首位。蓝皮书还指出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变化的基本规律及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本路径。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变化的基本规律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变化发展的规律,既有各个省、市、区普遍存在的一般性规律,也有不同省情、市情、区情所决定的特殊规律。据蓝皮书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倪鹏飞博士介绍,在2005年排位处于上游区的10个省、市、区,除内蒙古自治区外,在评价时段内始终处于上游区,这充分表明,经济综合竞争力位次的提升及其上升趋势的形成不是一种偶发因素,而是长期积累和提升的结果。

  从2005年评价期末处于中游区的10个省、市、区来看,黑龙江省虽处于中游区前端,但“十五”期间处于波动下降趋势,从上游区降入中游区,具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山西省自2002年从下游区升入中游区后,始终处在上升的趋势中,具有进入中游区偏上的潜力;而湖北和吉林两省由中游区的靠前位置逐步下降到后端,有跌入下游区的危险。

  处于下游区的11个省、区中,安徽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由中游区降入下游区,具有返回中游的潜力,其他省份相对位置没有明显变化,要在近两年内升入中游区难度较大。强势指标是一个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在较长时间内处于上游区的重要支撑。处于上游区的10个省、市、区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有一批始终处于上游区且保持持续上升趋势的强势指标,而且强势指标的数量也是最多的。强势指标与优势指标的组合,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省域在上游区的排位顺序。

  倪鹏飞举例说,辽宁省的强势指标和优势指标的数量总和有103个,天津市强势指标和优势指标的数量合计为101个,比辽宁省少2个,但因天津市强势指标数量(38个)明显多于辽宁省(7个),天津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排位就比辽宁省高一位。2005年天津市和辽宁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分值也证明了这一点。天津市的综合评价分值为56.74分,辽宁省为50.87分,天津市强势指标和优势指标的数量比辽宁省少2个,综合评价分值却高出辽宁5.87分,这是不小的差距。黑龙江省、

福建省的强势指标虽然多于辽宁省,但因优势指标与辽宁省相差太多,经济综合竞争力综合排位只能排在辽宁省后面。

  “一个省、市、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可以靠优势指标居多升入上游区,但要持续确保竞争优势地位,必须靠强势指标的强力支撑。西藏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强势指标虽然比其他中西部省、市、区多一些,但主要是资源方面的指标,尚未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可以增值的财富(资本),亟待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竞争优势。”倪鹏飞说。

  此外,产业经济竞争力是推动经济综合竞争力上升的中坚力量,这也决定了它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财政金融竞争力和知识经济竞争力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不可缺少的“两翼”,哪一翼不强壮或出问题,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都“飞”不好甚至“飞”不起来;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既需要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竞争力“三力”共推,也需要对外开放与对内搞活形成合力。

  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路径

  研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同任何研究工作一样,决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为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找方法。

  倪鹏飞认为,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首先应做好“扬长”工作,进一步巩固强势指标的竞争优势。优势指标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础所在,也是支持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上升的重要动力。优势指标中有一些指标波动较大,特别是在那些跨区段跃升的指标中处于持续上升状态的很少,多数稳定性不强,容易大起大落,因此要特别注意加强对这部分指标的扶持和培育,不断增强稳定性,形成持续上升的动力。

  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越靠后,四级指标中的劣势指标就越多,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省、市、区的劣势指标更多一些,有的占指标总数一半以上,有的甚至超过百个,它们不仅制约竞争优势的形成,还对其他上升指标的上升动力产生抵消作用。竞争就是要争取居高临下的优势地位,是要上升。倪鹏飞说,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一个由184个四级指标作为基本单位的综合性指标体系,只有这些指标所产生的上升动力大于下降动力时,一个省域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才能处于上升趋势,否则在全国的排位就会下降。因此既要注意做好中势指标和劣势指标中处于下降趋势的指标的缓降和止降工作,也要重视抓好优势指标中下降指标的缓降和止降工作。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是经济综合竞争力在不同方面、角度和层次的体现,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要注意深入把握那些处于关键位置、影响面大的指标,从关键环节入手,重点突破,就可以带动一大片指标的提升。要善于从“瓶颈”制约入手去突破,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形成全面、持续、协调的上升趋势。

  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

  不同省域的省情、市情、区情不同,导致经济综合竞争力变化的动因也不同,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需要针对导致指标优劣升降的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具体对策措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变化中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解决它需要提出普遍适用的一般性举措。蓝皮书指出,要顺应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和国内发展的新要求,从着力提升外向型经济的质量水平和不断强壮经济“体质”两方面入手,强“内”拓“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市场波动影响的能力,切实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不断扩展国际贸易市场;强“内”引“外”,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引导外商投资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外”强“内”,通过争创对外开放新优势,促进本省经济素质和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

  立足各地的具体实际,以构筑具备持续性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为目标,根据产业的不同类型和发育程度,继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壮大发展趋势好、后劲足、带动面大的现代制造业,改造提高占GDP比重较大但技术水平不够高的传统产业;壮大旅游、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业等具有一定基础、又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产业,培育扶持新材料、生物工程技术、环保新技术、海洋技术等现在比较弱小,但代表着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兴高科技产业,着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增强产业经济的独特竞争优势,努力形成一个内部关系协调、聚合力强、坚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载体,以优化人口结构和提高人才素质为保证,推动省域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持续上升,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资源节约型消费模式,以尽可能少的

能源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财政、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活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产业经济、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支撑。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关键,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提升省域知识经济竞争力。一手抓“硬化”基础设施环境,一手抓“软化”社会服务环境。实施政府创新工程,构建战略型、服务型、效能型政府。

  (辽宁日报 高慧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