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厦门:海西战略带动东方大港复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6日 02:14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崔晓林 张娟娟

  翻阅福建历史, 无论福州、厦门还是泉州,其发展都与港口资源息息相关。不过,福建的港口建设相对滞后,到2005年,福建全省的港口吞吐量仅有1.2亿吨,甚至不如浙江的一个北仑港。

  曾经繁荣兴旺的“东方大港”,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中,并没有取得应有的先机。近年来,随着海峡西岸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厦门终于迎来了重大机遇。

  亿吨大港正在崛起

  厦门湾。一座座数万吨乃至30万吨的深水码头正在施工建设当中;数以百计高大的吊桥、龙门吊忙碌地装卸货物……

  厦门湾于2006年1月正式实现了港口管理一体化。湾内的八大港区功能重新定位,进行资源优化整合。通过对港政体制的创新完善,厦门港提升了综合竞争力,正在向集装箱吞吐量千万标准箱的目标迈进。

  厦门市委书记何立峰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福建仅政府计划投资港口建设资金就达290多亿元,是“十五”期间的近5倍。到2010年,福州、厦门亿吨大港将耸立在海峡西岸,福建全省港口吞吐量将超过3亿吨。

  “福建大力发展临港工业顺应了世界潮流。”福建省社科院院长严正表示,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工业发展过程,依托临港区域布局工业项目已成为一种潮流,也是沿海地区发展大型基础工业的主要形式,如日本、美国、韩国的工业就大多以港口为依托。

  在厦门,人们常说:出了海,所有方向都是路。面朝大海的临港工业的崛起,正成为海峡西岸建设中最亮丽的风景。

  高科技产业群产值超百亿

  2006年2月,世界第三、台湾第一大液晶显示器厂商友达企业独资设立的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正式落户厦门火炬(翔安)产业区。

  友达福建项目一期投资为1.5亿美元,总投资5亿美元。伴随友达而来的配套项目30多个,投资数亿美元。友达董事长李 耀预计,2007年春友达投产后,友达及配套企业的产值将超过700亿元人民币。

  据厦门市委书记何立峰介绍,在海峡西岸建设过程中,厦门按照建设“创新型”特区的部署,以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加大先进技术自主开发和引进,以重大项目为龙头,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

  何立峰介绍说,目前,厦门电子信息、光电子、生物医药、精密机械等高科技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成为“海西”建设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涌现了一批数码科技、视听通讯、发光与光电子、生物医疗等产值超百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同时还建成了留学人员、台湾学者、高新技术等各类创业园。

  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孙大海表示,到2010年,友达、中华映管、金宝利三家光电子企业产值可超过千亿元人民币,产业区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液晶显示器基地;而戴尔、联想手机、松下电子等电子信息企业也将在2010年实现产值过千亿元。

  “这2000亿元的产值相当于厦门现在的年工业总产值,相当于再造一个厦门工业城!”孙大海话语中充满自豪。

  两岸互利双赢的平台

  厦门与台湾地区的金门相距不过12海里,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航程,就可抵达金门的水头码头。

  改革开放以来,厦台经贸合作快速发展。至2005年年底,在闽台资项目累计达8400多家,合同台资144亿多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01亿美元,排在江苏、广东之后,居全国第三位。马尾、杏林、海沧、集美4个台商投资区已成为在大陆台商投资最为密集的地区。

  2006年1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到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考察工作,亲切会见了在这里投资兴业的台商代表。他强调,欢迎更多的台胞来大陆发展,通过开展合作,造福两岸同胞。大陆有关方面一定会竭诚为台胞们提供帮助和服务。

  总书记的真情深深感动了在闽台商,“海西”建设的宏伟蓝图更坚定了他们投资“海西”的信心。

  2007年1月25日,正在参加福建省两会的厦门市委书记何立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后五年,厦门市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思路和目标是: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现代工业为重点,壮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一产业,力求通过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的跨越式发展,带动社会事业、城市建设管理等各方面的同步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到2010年,力争全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和人均生产总值均比2005年翻一番,努力构建海峡西岸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航运物流中心、旅游商贸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和对台交流合作前沿平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基本建成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

  在发挥对台区位优势上,何立峰表示:“要构建对台交流合作前沿平台,力争率先开办赴台湾本岛旅游,使厦门成为两岸双向交流的重要口岸。”

  集美区:做厦门的“第二中心”

  ——专访集美区区委书记黄锦坤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崔晓林 张娟娟

  3月17日,在厦门“高职教育互通发展论坛”上,厦门市集美区区委书记黄锦坤就集美区的经济、教育、交通等问题,接受了记者专访。

  《中国经济周刊》:集美区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人文氛围非常浓厚,目前的“学城”建设状况如何?

  黄锦坤:90多年前,爱国教育家陈嘉庚在集美社大祠堂办起了一所高等一级、初等四级的两等小学,由此拉开了集美学村近百年的发展序幕。如今,百年学村正在阔步迈向现代“学城”。近年来,各地名校纷至沓来,厦大集美校区、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武汉理工大学厦门学院、哈工大厦门分院等已经落户集美。

  《中国经济周刊》:集美有哪些办学优势?

  黄锦坤:和厦门岛外其他区相比,文化底蕴深厚是集美最大的特色。集美将建设成为一个生态型文教旅游区。我们希望通过集美文教区的建设,带动新城区的发展。这样,就是“城中有校,校中有城”了。

  围绕着这个定位,集美的产业发展思路十分明晰——决不能牺牲环境换经济,要发展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基于这一思路,集美把目标锁定机械类和电子类产业。目前,集美和杏林两个台商投资区都已先后通过ISO140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环保型高新产业区。而灌口机械工业集中区则已经集中了厦工、金龙客车等一批龙头企业,成为海峡西岸最大的机械工业制造基地,并正在向世界最大的客车生产基地迈进。

  《中国经济周刊》:能否描绘一下集美未来的发展蓝图?

  黄锦坤:集美正在加快构建工业区、文教区、新城区“三大平台”,实现工业与城市建设两个新的跨越。未来五年内,集美区将实现工业产值翻一番,城区建设面积翻一番。届时,集美区的工业产值将由2006年的445亿元提升到1000亿元,建成区面积将由现有的30平方公里扩大到60平方公里。

  2007年,集美将建设100万平方米安置房、50万平方米社会保障性住房以及其他一批商品房项目,其中仅前二者的总面积就达到了2006年整个集美房地产开发面积的三倍。随着集美大桥、杏林大桥的建设,集美即将成为进出岛的首个承接口。在未来出岛的32个车道中,扣除海沧大桥和翔安隧道各6个车道,其余20个车道出口全部集中在集美。而西客站建设的稳步推进,更令集美成为福建省两大现代交通枢纽站之一。届时,福厦、龙厦、厦深铁路将在这里交会,集美将成为进出厦门最便捷的门户。

  我们要紧紧抓住厦门特区建设、海峡西岸建设的契机,努力把集美建设成厦门城市的“次中心”,让集美区成为“海西”宏伟蓝图的一道美丽景致。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