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李嘉诚帝国的五次私有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4日 02:12 财经时报

  事实上,TOM下市已经是李嘉诚财团第五次对旗下公司进行私有化了。先前四次次倒叙如下:

    第四次:和记环球

  2005年5月4日,和黄旗下的和记电讯国际(2332.HK)宣布对和记环球电讯(0757.HK)实行私有化,当时联合公告称,和记电讯将以每股0.65港元收购和记环球(较前一收市价0.475港元溢价36.84%)其他股东全部股份,或以2股和记电讯(收市价7.4港元)换购21股和记环球股份进行交易。

  和记环球是2004年1月29日借壳中联系统上市的。和黄对中联实际控股达85.8%,之后,和黄将中联改名和记环球。市场当时的心理是,以为和黄借壳后会不断将电讯资产注入到和记环球,不过没想到除了香港固话被注入外,后面就没了动静,因为最后有观点认为,和记环球借壳上市是为了“捞一笔”,给和黄的3G业务输血。

  2004年10月,和黄将旗下非3G业务打包为和记电讯国际上市,筹资270亿港元。和记环球则成为和记电讯子公司。

  2005年7月12日,私有化和记环球电讯的计划获最高法院批准。和记环球的进退成为李嘉诚长和系的第四次私有化操作。有分析者认为,当时的私有化运作使得投资者对中联系统的投资缩水27.7%。这也成为业内提及的“高卖低买”的一个案例。

  第三次:嘉宏国际

  嘉宏国际是李超人私有化运作的第三家上市公司。

  资料显示,嘉宏国际是1987年从李嘉诚的另一家公司——香港电灯集团分拆出的上市公司,主要业务包括石油投资和地产等,是李嘉诚长实集团的骨干公司之一,到 1990年6月底,嘉宏市值达90.75亿港元,资产值44.57亿港元。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嘉宏的盈利增长开始缓慢,投资回报率不理想。

  1991年2月4日,和黄集团宣布以每股4.1元价格将嘉宏收归私有。但

证券界当时估计嘉宏资产值在每股5到6元的水平,认为收购价比较低廉,中小股东可能不会同意收购,其后事情发展果然如此。

  一年后,和黄再次出手。1992年7 月 10 日,嘉宏股东会议通过了私有化建议,赞成的人数比例达96.7%。最后和黄以5.5元收购小股东36.6%股权,共动用资金50.84亿港元。当日,嘉宏收市价5.4元,升 0.05元,和黄17.40元,升0.2元。

  分析者后来认为,嘉宏国际资产净值高出收购价不少是和黄私有化的关键所在,事实上还是一种逢低吸纳的方法,简化机构等原因只是一个借口而已。

  第二次:青洲英坭

  青洲英坭私有化是重新包装上市的一个典型例子。

  资料显示,青洲英坭创立于1887年,原是老牌英资公司,主要业务是生产及销售水泥等建筑材料,20世纪80年代初青洲英坭还拥有80万平方英尺的临海土地,这两点对当时进军

房地产的李嘉诚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随后他迅速出手,成功地购入该公司达36%的股份,入主董事局并成为主席。接着长江实业与青洲英坭达成协议,开始合作发展青洲英坭所拥有的诸多土地。

  业内知情者介绍,青洲英坭在同李嘉诚旗下其他企业联合发展房地产后,土地储备几乎耗尽,而且还由于经营不当将经营房地产所得的资金投入到当时几近夕阳产业的船运行业,导致公司业绩下降。

  1988年10月,长江实业宣布将青洲英坭私有化,每股作价达20港元,较市价溢价13%,亦获顺利通过。紧接着不久,李嘉诚又将其业务整顿后再注入其他业务重新上市,这就是后来的长江基建。

  第一次:国际城市

  国际城市是李嘉诚私有化的第一次尝试。

  1984年中英就香港前途问题草签后,香港投资气候转晴,股市开始上扬。当年10月,李嘉诚宣布将国际城市有限公司私有化,每股出价1.1元,较市价高出一成,亦较该公司上市时发售价高出0.1元。

  市场人士当年分析指出,国际城市发展的城市花园项目已经完成,倘要再发展其他项目,则需购入土地,李嘉诚为避免国际城市与旗舰企业长江实业重叠,于是将其私有化。

  由上面的几次事件不难看出,在私有化的操作上李嘉诚的长和系不乏运作经验,有的操作很顺利如国际城市、青洲英坭,有的也费了不少周折如嘉宏国际,但归根结底最后都达到了私有化的目的,当然也许私有化本身不是目的,业务重组,二次包装上市或是其他更高层的战略可能才是最终的目标,此次TOM在线私有化的最终目标会是哪个,也许用不了多久,这个谜底就会揭开。

  (罗小卫 整理)(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