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海上光影:浮华散尽尝试回归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2日 05:34 第一财经日报

  赵奕

  上海联合院线已经连续五年成为中国的票房冠军,在2006年更是达到3亿元,而全国票房收入为21亿元

  “在电影市场火爆的情况下,电影制作的平淡,我认为只是一时的现象,因为整个电影产业链的成功取决于电影市场的勃兴。上海现在已经做好了一端,它把另外一部分做好我觉得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3月13日由周杰伦主演的电影《灌篮》在上海开机,这部上海电影集团2007年投资的最主要的电影,耗资预计1亿元,汇集了周杰伦等一批明星。该片的另外一个亮点是2008年推出的时候,将作为北京奥运会代言影片。

  搭上奥运班车,以青春励志类的面目示人,加上人气偶像周杰伦的出场,电影有望创下上影集团的另外一个票房奇迹。

  不过,尽管上海电影集团近年来不断努力投资新片,同时票房成绩斐然,但在过去的2006年,留在观众心中的还是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和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前者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后者的《夜宴》横扫票房,两者在2006年度国产电影排行榜上分居一、二位,卷走2.5亿和1.3亿票房。

  而排行前十位的电影中,由上海电影集团负责制作的影片仅一部入围,《东京审判》票房2030万,排行第十位。

  很多对昔日上海电影印象深刻的人,看到如此成绩单都不由得感叹上海电影的衰落。

  昔日的“东方好莱坞”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开埠的城市,也是国内第一座放映电影的城市。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上海电影票价在一个银元左右,相当于20斤大米,当时老百姓的平均月收入不到10个银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汪朝光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他认为当时在市民中间,看电影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这倒与目前的欧美国家相像。

  据《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7年全国(含设在美国的4家)共有影片公司179家,设在上海的就有142家,上海的电影企业就占到79%。其中有影片出品的公司54家,上海占了49家,约占91%;全国共生产影片178部(集),上海占了172部(集),比例高达97%。

  新中国成立以后,11月16日,上海电影厂也随之成立。其一如既往地保持了以往上海电影的辉煌,包括第一部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无数个第一使上海电影一直保持着它的辉煌。

  在计划经济时代,作为八大电影制片厂之一,上海电影制片厂每年都可以获得国家18部的电影配额,很大部分成为佳片。

  “当时,电影厂和发行公司分开了,导演跟利润不再挂钩。”原珠江电影制片厂厂长王为一表示,与以前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不同,计划经济体制下导演对电影的市场效果考虑甚少。

  市场占有率有待提高

  上海电影是上海文化的传家宝,这曾经是令上海电影人颇为自豪的一句话。

  虽然上海电影厂一如既往地推出新电影,但是在全国电影市场中的占有率已经越来越小。

  “这些年是民营的电影唱主角,另外就是与港台合拍的影片,真正本土能够打响的就是中影和上影了。”联合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告诉记者。

  吴鹤沪认为,所谓上海电影衰弱这种情况是一个表面现象,的确上海无论是具有票房号召力导演的数量,还是知名演员的数量都无法与北京相比较。

  当电影厂制度成为电影发展的瓶颈时,上海电影集团应运而生。

  200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55周年的时候,以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等单位为主体,成立了上海电影集团,成为集制片、发行、放映、销售、传播及相关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

  “其实电影厂这种机制就是中国电影不能进步的重要原因。在内地,电影厂掌握了拍电影的权力,如果电影厂不拍电影,大家就没得拍。我的意思不是把电影厂消灭掉,而是把它变成一个更改良的实体,让它变得更有生命力。”香港导演吴思远告诉记者。

  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上任伊始也表示,改制将会是上海电影集团接下来的首要任务之一。

  上影集团在职职工4000多人,离退休员工就达2000多人,集团面临巨大压力。老牌国企形成的体制和机制的弊端,其中70%的子单位存在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电影的市场号召力和资本号召力有待提升,导演和演员在上海还没有形成历史的规模,这些一定程度上成为上海电影再辉煌的障碍。

  民营资本寄望做强

  除国资背景的上海电影集团外,上海民营资本在改革开放以后一直作为一支力量存在于上海影坛,但是这支力量依然不够强大。

  据上海文广集团的统计,截至2005年2月,上海已经拥有民营影视企业94家。这些企业的经营项目涉及影视、文化、传播、广告、布展。

  其中就包括导演谢晋成立的民营电影公司——“上海谢晋-恒通影视有限公司”。但是,由于国内整个电影发展陷入低潮,制片成本高企,很多民营电影制作企业掉头开始进军电视业,而电影成为辅业。

  谢晋导演的公司也面临如此状况,首先是投拍《鸦片战争》遭遇巨额亏损。公司宣布资产重组后,找到了上海中路集团公司成立“上海谢晋-中路影视公司”,但因此后投资《女足九号》而再次陷入困境。直到与上海科利华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携手,成立“上海谢晋影视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目前以音乐歌舞剧、电视剧、纪录片作为经营主业。

  而与此同时,北京民营资本大举进入电影制片领域,其市场化操作的方式,以及导演号召力都让上海电影民资界羡慕。新画面、华谊兄弟等公司,已经占有电影主要市场,成为主流制片公司,而上海民营资本在本地市场依然不够主流。

  “你看现在做得比较成功的电影公司,比如新画面,都是民营和国有的结合,说明民营资本很有活力,应该给它更大的空间来发展。对于电影制片厂的这个改良,我是思考了很久的,只要对中国电影有帮助,那不是对大家都有帮助?”吴思远说。

  目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民营电影企业在发展道路上,主要面临如下3个问题:第一,政策支持;第二,人才难求;第三,资源、资金匮乏。

  《上海民营电影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一文指出,在首都,众多政府单位云集,往往有自己的电影部门和发行、放映渠道,且不受地方行政管辖。民营电影企业的出品即便是在中影、北影之类的地方碰壁,也有其他渠道和出路可以选择。

  建立规范平等的竞争机制,被认为是帮助本地民营电影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人才存在缺口

  人才的不足,不仅对于国有资本,对于民营资本也是如此。

  “现在国内票房最有号召力的三位导演都在北京,他们现在都在寻求与民营资本的合作,这是他们通过艺术电影确立地位之后,一次成功的转型,在这三位导演的开拓下,我们才可以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看到比较典型的电影商业化操作。”《电影故事》主编金娜告诉记者。

  新画面和华谊都在短时间内一跃成为国内外知名民营电影企业,其中华谊更是成为了美国哥伦比亚公司目前在国内唯一的合作伙伴。“他们商业化成功,在于他们是市场策划营销人才。

  金娜表示,由于我国电影业计划经济沿袭下来的作风,所以,电影的创作人员与电影的发行人员往往是混淆的,包括谢晋在内的老一辈导演,不仅要负责电影的制作,同时对于电影的市场发行也负有很大责任,在这种体系下,就很难做到一部电影的成功发行。

  同时,我国电影创作人才的来源渠道基本局限在学院,“而好莱坞和包括印度这样的电影制作大国,他们电影人才的来源是非常广泛的。”金娜表示。

  在这种学院氛围中培养出的人才,容易出现的倾向就是在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学院派手法。“他们的电影是按照阿巴斯、阿莫多瓦这样大师级人物来比照的;或者按照各大电影节参赛作品的标准来要求的,因此,我国会出现很多获奖影片,但是,票房却不理想。”金娜说。

  在去年12月的档期中,就出现了《三峡好人》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对决”的情况,“在全国2800块屏幕中,《黄金甲》就占到了2600块,90%强的局面,在其他狭小空间内,类似《三峡好人》这样的电影就难免出现放映效果十分尴尬的状况。”吴鹤沪表示。

  对于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方面的人才的需求,成为上海电影,甚至是整个中国电影都十分普遍的情况。

  “让《黄金甲》和《三峡好人》来‘对决’是件很不正常的事情。”金娜说。

  作为《三峡好人》的制片方,上海电影集团今年对于艺术电影的支持是不遗余力的,但是由于我国没有专门的艺术院线,因此类似《三峡好人》这样的电影不得不在商业院线,与商业大片抗衡。

  艺术院线的建立

  上海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诞生了中国的第一批艺术院线,“胜利影院和平安影院以前都是播放艺术电影的,当时的分账模式是‘二八’分账,也就是说制片方拿去20%,电影院拿走80%,发行方几乎分文不取,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一度艺术电影成为一种时尚,但是也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吴鹤沪表示。

  关于艺术院线的讨论,一直以来就是中国电影业界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我国的院线制并非真正的院线制,在美国,屏幕数量也在2900块左右,但是不可能有任何一部电影达到《黄金甲》这样的占有率,除个别大片外,所有的电影都是轮番上映,只有票房表现好之后,才可以逐渐铺开。”金娜对记者表示,中国院线目前的状况恰恰是市场尚不发达的表现。

  在上海电影制作能力还不甚理想的同时,上海作为单一城市却贡献了中国国内全部票房的五分之一。“上海是票房的标杆,任何电影想在中国取得好的票房成绩,就必须把上海市场做好。而对于全国市场的票房估计,也只要看上海市场即可。”金娜表示。

  隶属于上海电影集团的联合院线已经连续五年成为中国的票房冠军,在2006年更是达到3亿元,而全国票房收入为21亿元。

  “在电影市场火爆的情况下,电影制作的平淡,我认为只是一时的现象,因为整个电影产业链的成功取决于电影市场的勃兴。也就是说,上海现在已经做好了一端,它把另外一部分做好我觉得只是一个时间问题。”金娜表示。

  而汪朝光认为,目前上海电影的情况与“孤岛”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区域的界限在打破,“我们很难分辨出一部电影是上海的电影,或者北京的电影,无论从资本还是创作团队,或者是发行市场,它们都不可能只是局限在上海一个地方的。”汪朝光认为,所谓上海电影的“衰落”,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可以认为是整个中国电影正在不断兴盛。

  事实上,2006年中国电影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据不完全统计,在院线上映新片共173部,其中国产新片123部,占放映市场新片份额71%。国产片总票房14.4亿,占全年电影票房55%市场份额。

  近日,刚刚参加完电影《第三种温暖》宣传活动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李欣就告诉记者:“上海电影没有衰落,我们在不断尝试,希望有一种回归。”

   附表2006年全国电影票房排名前10名影片

排名   电影      类型        投资额    上映档期  观众人次(万)   最终票房  发行公司
1 满城尽带黄金甲 古装/动作   3.6亿元    12.14    648.5          2.3亿元   北京新画面
2 夜宴           古装/动作   1.5亿元    9.14     395.8          1.3亿元   西影华谊
3 达芬奇密码     悬疑/惊悚   1.25亿美元 5.19     327.5          10583万元 中影/华夏
4 霍元甲         动作/剧情   9000万元   1.25     221.5          10300万元 中影
5 金刚           动作/惊悚   2亿美元    1.12     222.7          10230万元 中影/华夏
6 宝贝计划       动作/喜剧   1.6亿元    9.28     342.7          9400万元  西影华谊
7 谍中谍3        惊险/动作   1.5亿元    7.2      267.8          8120万元  中影/华夏
8 海神号         灾难/惊险   1.6亿美元  5.3      246.6          6893万元  中影/华夏
9 超人归来       动作/科幻   2.6亿美元  7.11     210.4          6254万元  中影/华夏
10 墨攻          古装/动作   1600万美元 11.23    210.5          6200万元  西影华谊
小计                                             3094.0         103980万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