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文化产业:正在重现的辉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2日 05:27  第一财经日报

  任绍敏

  环视全球的国际化大都市,无论是纽约、伦敦、巴黎还是东京,文化产业均是其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文化产业也一时繁荣兴盛——当然这种繁荣带有畸形的成分。50多年来,由于城市功能定位的变化,上海的文化产业一度较显低调。但作为一个极适合服务业发展的城市,上海重振其文化产业又势在必然,而且,2010年世博会给上海文化产业提供了上佳的勃兴机遇。

  创意产业已领跑全国,影视制作业欲再成王者……上海的文化产业已经走在称雄全国之路上,而且在全球化时代,也将在国际市场上赢得自己的份额。

  目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上海GDP的比重已达到6%,如果其在“十一五”期间保持15%的年增长率,那么到 “十一五”期末可占到上海GDP的9%~10%。届时,文化产业将是上海当仁不让的支柱产业。

  夜幕降临,徐丽匆匆走向人民广场,上海大剧院璀璨的灯火让她停下脚步,一拨拨观众步入这座“水晶宫”。徐丽知道,又一场大戏即将在上海大剧院上演。作为一个普通的白领,她偶尔也成为大剧院的观众。

  歌剧、舞剧、音乐剧、话剧、木偶剧……丰富的中外文艺作品在上海各大演艺场所轮番上演,徐丽们见证着上海演艺事业的繁荣。而这,只是上海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的一部分。

  有望跻身支柱产业之列

  上海社会科学院撰写的《2006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收录了《上海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研究》(下称《研究》)。《研究》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上海文化产业连续多年保持较高增速,并已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中的主要产业之一,且有向支柱产业发展的趋势。按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产业统计口径测算,目前上海文化产业增加值占上海GDP的比重已达到6%,如果其在“十一五”期间保持15%的年增长率,那么到 “十一五”期末可占到上海GDP的9%~10%。届时,文化产业将是上海当仁不让的支柱产业。

  去年9月,上海公布2005年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情况:文化产业总体运行情况良好,文化产业结构、质量、品种、效益均得到改善和提升,呈现平稳健康快速增长的态势;文化产业继续以高于上海经济平均增速的速度发展,总产出达2081.01亿元,实现增加值509.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2%,增幅高出全市GDP增速2.1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

  《研究》认为,“十一五”时期是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性机遇期,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悉尼等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情况看,文化产业均是其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而2010年世博会的筹备和举办,将为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开拓政策、资源、市场等方面的空间,直接促进上海文化产业的总体提升。

  总体上领跑全国

  去年9月,首演不到一年的大型多媒体杂技剧“ERA-时空之旅”迎来了第300场演出,文化部将其制作方——上海时空之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定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表彰该公司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自主创新、运作文化产业项目上的显著成绩。

  不仅是“时空之旅”,在《研究》执笔者、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巫志南博士看来,上海文化产业中有很多行业、企业、产品都在全国占优势地位,比如,上海大剧院的运行情况属全国最好;上海游戏产业占全国市场的70%;上海文广传媒集团的IPTV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市场份额上都是全国领先的;全国城市生活服务类报纸十强中,上海占了一半;东方明珠是第一家文化类上市公司,还入选最具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50强;而跨地区、跨媒体的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其发展潜力和发展概念也在全国领先;上海的新媒体中,分众传媒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液晶电视广播网,被国际风险投资界视为资本运作范例;出版业中,世纪出版集团规模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中国出版集团,新华传媒则是中国出版发行业的“第一股”;在电影业方面,上海的票房连续13年居全国第一。

  有人认为,上海的文化创意不如北京。巫志南则说,要说不如,上海的创意产业只有在高层协调机制上不如北京——上海已经有75个创意产业集聚区,比北京多,但投资力度不如北京,北京每年投入10亿多元,上海没有这么多,政府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

  发展软肋仍存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文化产业曾在全国独领风骚:电影、出版、演艺等方面的辉煌,至今仍令许多文化界人士津津乐道。而目前,上海的影视制作业明显未达到王者的地位。

  《研究》指出,上海大型国有影视企业的原创能力趋于弱化,虽然部分民营影视企业提供了一定支撑,但昔日的辉煌仍待恢复。

  巫志南对此的看法是: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当年上海是开放的租界,谁都能来“跑码头”,机制最灵活。另外,虽然当时好的作品不少,但糟粕也很多,应该辩证地看。解放后,环境变了,文化中心北移,上海的文化地位次于北京,转而着力打造经济中心,成为全国最大的产业城市,文化自然弱化。另外,上海这几年也出产了很多在全国叫得响的电视剧,如《亮剑》、《诺尔曼·白求恩》等。

  分析2005年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上海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一些薄弱环节:上海文化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进度比较缓慢,与上海的文化产能不相匹配;上海需要积极发挥其在新兴媒体、出版、文化高科技、创意产业、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等方面的产业优势,突破体制、机制、空间限制,走向全国大市场;需要从政策、资金等多方面加大对外向型文化企业、文化产品的支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巫志南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上海发展文化产业,有一个环节没运作好,就是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应该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直接面向企业进行服务,做政策解读、信息整理和发布、企业需求和意愿的采集等工作,而上海相当多行业协会的负责人是由退下来的政府官员担任的,其管理模式带有很浓厚的政府色彩。

  如何抓住诸多机遇

  《研究》认为,根据上海世博会的文化产业属性,结合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技术和产业创新取向,有必要将会展业、传媒业、文化信息业、文化制造业、文化旅游业、艺术服务和娱乐业、文化中介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

  巫志南说,在已经做得比较好的领域,上海仍有发展空间,如游戏业,不光是盛大、九城,还有好多企业做得不错,例如,上海润星网络公司原创的游戏软件销售到北美、东南亚、印度等地,估计今年出口额将达10亿元。

  另外,新兴领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比如3G网络即将开通,这种无线、高速、宽频传输的新方式仿佛开通了一条高速公路,文化产业就相当于这条路上跑的各种车。上海已着手研究手机报刊和手机电视,一旦3G网络正式开通,上海这方面的产业必然高速发展。“上海要抓住这个机遇,打通文化领域和信息领域的瓶颈,整合两方面的力量。”巫志南说。  上海文化产业走出去的空间也很大。巫志南说, 2005年上海文化服务贸易“逆差”有所改善,图书、电子出版物的版权输出有较大幅度增长,共输出版权354项,比上年增加96项;图书出口达121万册,出口收入达3885万元;文艺演出、展览出口达221批次,出口收入达1667万元。对外印刷服务收入达13.5亿元。

  目前,上海文化产业的管理职能还分散在不同部门。巫志南认为,关键是要建立一个有效的高层协调机制,而不能利益部门化。同时,政府要加大投入,上海每年科技投入达财政支出的3%,教育也接近3%,而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只占1%多一点。事实上,国外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直接资助额非常少,但有大量社会基金在资助。如果我国的税法大力鼓励社会捐赠,政府完全可以不对文化产业扩大投入,让社会资金去运作就行。而目前,上海文化产业还需大量政府资金的扶助。这方面最新的一个尝试是:去年12月底,上海东方惠金文化产业投资资金在浦东张江正式设立,该投资资金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共同发起设立,将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实现多渠道吸引民间资金、外资及社会资金参与的资本放大效应。

  上海这几年很想重建“电影高地”,而且花了很多精力。巫志南一行最近去了浙江横店调研,那儿是国家影视基地,吸引了5万多个“横漂”,影视产业的各个链条上人才云集,甚至很多“北漂”已经变成了“横漂”。

  横店集团的一个副总裁给上海的影视业“把脉”说,上海搞拍摄基地肯定不行——上海土地成本高,拼不过。上海可以做的,一是最尖端的后期制作,用最好的设备、吸引国际上最著名的后期制作公司到上海来落户,这方面顶尖企业目前都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主要为好莱坞服务;二是交易,因为上海有国际电影节。

  文化民企亟待扶持

  民间资本已在上海的文化产业中崭露头角。截至2005年底,上海拥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186家机构中,159家为民营机构;上海还有营业性文艺表演团体85家,其中43家为民营剧团;演出经纪机构157家,其中民营演出机构占78%。

  巫志南表示,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主要是企业。其中的国有企业,活力虽还不够,但作用大,比如世纪出版集团在出版业、SMG在广播影视业、新华发行集团在发行业、上海大剧院在演出业,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国企的机制还要进一步搞活。

  而上海的民营文化企业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在上海的娱乐业、游戏业、印刷业等行业,民营企业已逐渐占大头。

  就文化产业中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地位问题,巫志南说:“政府扶持力度不一样,国有演艺企业的工资、待遇、作品开发、研发、演出补贴都由政府提供,而民营企业得不到相当的待遇。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每年的资助项目中,国企多,民企少。应该把国企和民企摆在同等的位置上,看作品、看演出、看人。”

   附表2003~2005年上海文化服务业构成比较

   资料来源:《上海文化统计概览2005》等
  行业 增加值(亿元) 增加值占全市文化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新闻出版发行和版权 48.03 54.17 42.16 18.8 17.2 13.7
  广播电视电影 23.09 27.53 24.17 9.0 8.7 7.9
  文化艺术 20.74 22.43 17.71 8.1 7.1 5.8
  网络文化 37.98 51.29 58.19 14.9 16.3 18.9
  文化休闲娱乐 58.68 73.61 82.26 23.0 23.4 26.7
  其他文化 67.14 85.78 83.34 26.3 27.2 27.1


   附表2002~2005年上海文化产业增加值

  资料来源:《上海文化统计概览2005》等
  单位:亿元
  年份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增加值
  总产出  增加值 占全市GDP比重
  2002 1088.84 315.37 5.8%
  2003 1275.76 368.44 5.9%
  2004 1563.87 445.73 6.0%
  2005 2081.01 509.23 6.5%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