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运10副总设计师细述中国大飞机之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2日 04:59 第一财经日报
黄海 毕生投入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运10”副总设计师程不时建议,中国重启大飞机项目可以参考“运10” 听闻国家重启大飞机研制的消息,77岁的程不时欣慰地笑了。 3月16日,曾任“运10”飞机副总设计师的程不时向《第一财经日报》回忆起中国自主研发大飞机的曲折故事,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造飞机一般包括设计、试制、试飞、生产等步骤,一架飞机80%~90%的价值都由设计环节决定。 “我国有一支很强的科技和生产队伍,教我‘理论空气动力学’的女教授陆士嘉,与美国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属同辈,都是世界航空学大师普朗特的学生。从冯如到陆士嘉,再到我们这一辈,经过多年的积累,我们造大飞机并不存在技术问题。”程不时说。 “歼教1”开启新时代 程不时认为,上个世纪,我国航空工业经历了三件大事:1909年冯如成功试制出我国第一架飞机,1958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上天和198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架大型客机“运10”起飞。 1956年,我国决定建设自己的飞机设计力量,在沈阳成立了“第一飞机设计室”,由当时航空工业局飞机技术科长徐舜寿担任该设计室的主任,26岁的程不时负责总体设计。同年10月,程不时从北京调往沈阳,开始了自己的飞机设计生涯。 “我们在北京的时候就讨论过要设计的第一种机型是什么样子,徐舜寿提出要设计一种喷气式歼击教练机,这不仅是培养飞行员的需要,也有通过设计这架‘教练’机使我们的设计队伍成长起来的意思。”程不时说,新飞机取名“歼教1”。 飞机设计的第一步骤,就是征求使用者对新飞机设计的意见,徐舜寿便带着程不时等人去航空学校与飞行员座谈,了解他们的需求。程不时直到今天仍认为,了解一种新飞机的需求情况,是决定飞机能否设计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他根据这些需求绘就了总体设计图,飞机即将进入实际设计程序。设计室由沈阳飞机工厂代管,彼时,飞机工厂的技术人员对苏制喷气式歼击机较为熟悉,但徐舜寿领导的设计班子却决定走一条自行设计的“工程综合”路线。简而言之,就是取百家之长,融会贯通,而不是机械地仿制某款飞机。 例如,在进气方式的选择上,他们决定选用英美式的两侧进气方式,而不沿袭苏联传统的机头进气方式,理由是,机头是安装天线的最好部位,而雷达对于现代作战飞机来说至关重要。事实上,后来苏联设计的“米格25”等飞机也改用两侧进气方式。 在完成总体设计之后,程不时每天便穿梭于各个设计组之间,协调不断冒出来的技术问题,往往刚刚和一些人谈完襟翼的气动力效率,又和另一些人谈结构应力的传递,然后再谈电路的传送与液压系统的介质和压力……“与生产相反,设计不是各个局部拼凑而成,而是一种在思路上‘从总到细’的过程。”程不时如是解释他所理解的设计规律。 1958年7月26日,青年空军军官于振武登上“歼教1”,驾驶着这架银白色的飞机轻盈地飞上蓝天,宣告一个新的时代来临。 “运10”:中国人自己的首架大客机 在“歼教1”进入试制阶段时,徐舜寿和他的同事们又开始讨论下一个机型“初教6”,仍由程不时负责总体设计。这架采用铝合金“半硬壳”式结构、单片式襟翼和前三点式起落架的螺旋桨飞机于1961年投入生产,到20世纪末共生产了约2600架,并出口到国外,获得不少好评。 之后,程不时还参与设计了“强5”等军用飞机,但让他感到最自豪的,还是参与设计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 “运10”项目于1970年8月启动,研制的地点定在上海,理由是可以得到上海较发达的科研与工业力量的支持,但彼时上海的航空工业基础却很薄弱,只有飞机修理业务。为了研制“运10”,我国从各地调集了约40个单位、300多名技术人员支援上海,程不时也于1971年从沈阳调往上海,他设计的飞机也从军用转变为民用。 程不时在工程后期担任副总设计师,负责总体设计、气动力分析、计算机和试飞工作。“‘运10’设计遵循的仍是徐舜寿所提倡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方法,比如发动机安装的位置,我们采用的是翼吊式布局。”程不时说。 当时,世界上有三种发动机布局:苏联图-104采用的是翼根式,英国的“三叉戟”采用的是尾吊式,美国波音707采用的翼吊式。首先,他们作了技术分析后认定翼根式布局不合理;对于后两种布局,他们分别制作了1∶1全尺寸样机,并通过风洞实验作对比,根据实验数据最终选定适合“运10”的翼吊式布局。 据他介绍,“运10”是我国的飞机设计首次从10吨级向100吨级冲刺,各个环节与以往比都有所突破。比如辅助翼面,小型飞机的机翼上一般只有4片,而“运10”的机翼上辅助翼面竟多达50片,每一片都要解决构造问题、功能问题和操作问题。再比如操作系统,过去小型飞机采用的是“硬式”操作系统,由于飞机尺寸变大后,系统因杆件过长而不能保证受压稳定,且高空中的热胀冷缩也会使中点发生偏离,因而“运10”采用了“软式”的钢索操作系统。 1980年9月26日,“运10”进行了首次飞行,此后从上海直飞北京、哈尔滨、广州等地,甚至还从成都试航过拉萨,性能没有任何问题,然而却因种种变故而最终被搁置。 新型大飞机之梦 程不时认为,“运10”项目被搁置虽不乏经济方面的原因,但也与航空界长期存在的“仿制文化”及不自信有关。“我们在设计‘运10’时,有人希望能跟‘图-104’扯上点关系,这与我们长期仿制苏制飞机有关。” 起飞重量达110吨的“运10”选用翼吊式布局给了批评者以口实,有人称“运10”就是波音707的翻版。程不时不以为然:“不论何种布局都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各国都可以挑合适的来用,后来欧洲和苏联的飞机也都采用了翼吊式布局,我们不能因为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泡是圆的,就偏要弄出个方的来吧?” 程不时告诉记者,除了翼吊式布局外,“运10”还拥有其他9项先进技术,包括全机总体布局、载油50多吨的整体油箱、车架式起落架、可调平尾等。在“运10”首飞成功后,波音公司副总裁在美国《航空与航天周刊》上撰文写道:“运10”不是“波音707”的翻版,更确切地说,它是中国设计制造运输机十年的锻炼成果。 程不时建议,中国重启大飞机项目可以参考“运10”,因为这是多快好省的捷径。“‘运10’已经突破了飞机研制的关键技术,其总体构型到目前仍是全世界通用的构型,近几年航空技术的进步主要发生在发动机、电子设备及新材料等方面,以‘运10’为参照进行改进变得更为可行。”插图/苏益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