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遗产都是残缺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9日 16:48 新世纪周刊

  大运河的废弃绝不是人为破坏的结果,而是它不再适合历史的需要

  -本刊记者/刘军

  新世纪:以往人们对大运河的认识可能不太全面,你能不能从史学专家的角度谈一谈大家对大运河的认识存在哪些误区?

  葛剑雄:很多人以为运河开通了,从此就一路畅通,其实不是这样。维持运河要付出很多代价。再有就是运河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方便,先要保证官方的漕船顺利通过,其次才是私人货物。但有的时候漕船一过,水就没有了,私人货物就没办法运了。

  新世纪:你刚才讲的维持运河的代价主要是指哪些方面?

  葛剑雄:第一个就是保证运河畅通与保证黄河不决口是不能兼顾的,古代的水利技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没有筑槽这些技术,大运河贯穿黄河,就必须和黄河两水交融。水多的时候,运河畅通,但是水多也容易闹水灾;第二个是,运河的山东部分地势比较高,要通过船闸调剂,增加了运河运输的成本。山东本来就缺水,以至于明清都规定,只要运粮船没过,谁也不能用水,连农作物都不能灌溉,运河两岸农作物经常旱死。运河在山东这段的维持成本是相当高的。

  新世纪:那为什么历朝历代如此依赖大运河?中国为什么没有走上海运的道路?

  葛剑雄:在没有机械交通工具的情况下,相对最便宜、运量最大的运输途径就是水路。中国河流都是东西向的,要南北运输只能依靠运河,虽然成本不低,但是当时也没有其他的办法。运河还是当时最好的交通通道,对于维持中国的统一,支撑元、明、清三个朝代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是客观事实。

  中国没走上海运道路,是因为在没有动力船之前,海上运输既不安全也不可靠,无法保证首都的粮食供给。到近代有了轮船,海运就成了替代的手段。有学者说因为大运河的繁荣,导致中国海运的落后,这个观点我不赞成。其实两者没什么因果关系。

  新世纪:对此次申遗,你有什么看法?

  葛剑雄:把大运河作为遗产保护是对的,但不要盲目恢复。已经残缺的就让它残缺,这才叫遗产。如果运河还像以前那么发达,还叫什么遗产呢?遗产都是残缺不全的。我们只要保护那些废弃的船闸、堤岸不再受到破坏就可以了。

  如果要恢复,就要计算成本。有人提议要利用

南水北调,把山东河段的水补上。现在水资源很宝贵,这么做显然不合适。这段运河的功能已经完全用公路、铁路代替了。大运河的废弃绝不是人为破坏的结果,而是它不再适合历史的需要。

  新世纪:关于运河文化的恢复,你持什么观点?这在申遗中也是比较热的一个话题。

  葛剑雄:当年运河沿线诞生了很多繁华的城市,比如山东临清,当年是天下闻名的繁华城市,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的县城,很多人都不知道了。比如江苏的王家营、清江浦也都是很繁华的码头,现在运河废弃之后,人们只知道扬州、镇江而不知道王家营、清江浦了。这些都是随运河的命运而变的。

  “运河文化”也是如此,它离不开运河在正常运行时所提供的经济、文化、社会、历史背景。脱离了当时的环境,运河文化还会存在吗?这些地区即使是在经济上重现辉煌,恐怕也不能完全恢复当年的运河文化了。

  (葛剑雄,

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