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朱永新:将提案进行到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8日 01:38 经济观察报

  2007年3月15日,全国政协年会闭幕的日子,朱永新已经预定了从北京返回苏州的火车票,可是新闻媒体关于教育的采访预约,依然未断。五年了,我都说了些什么

  “2007,我们说什么?”

  3个月前,朱永新就在中国民间最大的教育网站“教育在线”上,在自己的播客上,和教育界的“粉丝”,和关注教育的网民,讨论今年全国政协年度会议的提案。

  过去4年来,朱永新每年都在“教育在线”或者“人民网”上,以“我们说什么”为题,征集网民们的意见。在简述自己提案的要旨后,他会略显煽情地说出最后一句:“你的建议可能会成为我们的提案,可能会影响与改变我们的教育!请贡献你的智慧!”

  话说得煽情,但绝非“忽悠”。教师的建议和网民的智慧,的确是他提案来源的一部分。

  今年的全国政协年会,是本届全国政协的最后一次年会。返观5年来他在全国政协上关乎教育的半百以上的提案,可以归纳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教育改革为中心,以

教育公平和教育品质为基本点。朱说:“老百姓既需要公平的教育,也需要有品质的教育,五年来,我们对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反思也好,呼吁也罢,都离不开这两点。”

  2004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朱永新一纸提案呼吁全国终结 “名校办民校”现象。“名校办民校”成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中一个不伦不类的热点,部分省市将之写进了红头文件。所谓“名校办民校”,就是由国家公办学校出资、出师资、出场地、出工资、出牌子创办所谓“民办”学校。什么都没变,惟一变化的是“高收费”。

  “‘名校办民校’到底是不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朱永新以一个全国政协委员的名义说,“名校办民校”与大学的独立学院一样,是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随着民办教育的发展,这个政策应该及时停止。

  朱的理由有三:

  “名校办民校”,对家长不公平。“名校办民校”是利用国家培养的师资和长期积累的优质资源,让学生家长掏钱买他们本来不应该买的单,使义务教育大打折扣;

  “名校办民校”,对穷人的孩子不公平。“名校办民校”刺激和强化了家长的择校心态,使择校费年年攀升,拒穷人的孩子于门外。

  “名校办民校”,对真正的民办学校不公平。“名校办民校”实际上是用国有的义务教育资源办高收费学校,只要它的收费与真正的民办学校相同或者略低,就会使真正的民办学校无法生存。

  呼吁国家为真正的民办学校留足空间,是朱永新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常说常新的话题。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朱永新继续为民办教育说话。他不同意 “民办教育形势一片大好”的“共识”。他说:“‘名校办民校’固然被叫停了,但是变相的假民办满目皆是,甚至披上了更加合法的外衣。还有假的独立学院,让真正的民办大学很难发展。”

  在为民办教育鼓与呼的同时,朱近年来接连提交了一系列呼吁国家关注教育均衡的提案:朱提请中央政府解决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1000亿左右的负债;提请国家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在西部和经济薄弱地区实施真正免费的教育,甚至于“开仓助学”。在2006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朱永新就中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作了专题发言。

  执拗呼吁是我的权利

  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朱永新第四次提交了建议国家设立阅读节的提案。自2003年始,朱永新连续4年以全国政协委员提案的方式,建议国家设立阅读节,一副不依不饶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拗模样。

  2003年3月,初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的朱永新,与作家赵丽宏等人,向递交了《关于设立国家阅读节的建议》。此前4个月,中共十六大提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怎么建立?朱说:“我们的研究表明,最简单、最快捷、最有影响力、见效最快的方式,就是全民族阅读。”他在这份提案中首次说出一句影响中国教育界的名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朱永新建议把鲁迅的生日9月25日,作为中国阅读节的日子。为了增进提案的可信度,他旁征博引道,英、美、德、日、俄等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全国性的阅读节。联合国也将4月23日,莎士比亚的生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

  显然,朱的建议和理由没有打动有关部门。国务院法制办答复说:国家原则上不设置新的节日。

  2004年,朱永新个人提交《再次呼吁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他说,他不满意国务院法制办的这个答复,所谓原则上不设立新的节日,并没有规定不允许设立新的节日,事实上,2003年国家设立了海洋节。

  朱恳切地说,呼吁设立国家阅读节,不是图热闹,没事找事。他以一个教育学家的名义说,对世界各国的阅读进行比较研究,我们会得到许多发人深省的数据: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64本;美国现在正在开展平均每年每人读书达50本的计划。而我国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足5本。

  这一年,有关部门依然婉拒了他的建议。

  次年,朱永新第三次提交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理由依旧,措辞依旧,惟一不同的是,将阅读节的日子,由鲁迅诞辰日改为孔子诞辰日。

  2007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朱永新作了《让阅读成为中国人的日常习惯》的发言。他说,之所以每年两会都要提出建立国家阅读节这样的提案,之所以坚持要“把阅读进行到底”,是因为他坚信:阅读是当前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他呼吁领导干部以身垂范,“少一点烟酒味,多一些书卷气”。

  后面一句话,是去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在胡锦涛主席听取政协委员意见时,朱永新报告给国家主席的话。

  他说,通过阅读节这样的活动,他企望看到,每一位中国公民都能捧起一套经典,与知识为友,与大师为友,与真理为友,用最静心的阅读,来填实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每一个中国家庭都能坐拥一壁藏书,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草木虫鱼,大至立身处世,小至人情物理,情的萌动,语的呢喃,灵的呼唤,尽在其中。

  他认为自己连续5年呼吁设立国家阅读节的举措,不是小题大做。一个不喜欢阅读的民族很难成为远离贫穷和平庸的民族,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没有书香充盈的城市不可能成为真正美丽的城市。

  当下,朱永新还无从得知“有关方面”将如何答复他。

  他说:“我不会因为这是一件‘小事’就听之任之。我是全国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是我的职责,执拗地呼吁是我的权利,也是我的责任。”

  “我是教育家,不是政治家”

  “慷慨陈词,岂能皆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于心。”

  这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作为民主党派领袖参政议政时常说的一句话。

  朱永新说,他非常欣赏成思危的这一句话。尤其是有人告诉他,他的一些发言可能惹有关部门不快时,他总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2004年,朱永新在全国政协会议上递交提案,批评 “名校办民校”,,不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呼吁废止“名校办民校”。新闻媒体高密度地报道了这一提案,引得社会舆论一片哗然。

  朱的朋友据此分析,朱针对“名校办民校”的批评和建议,可能会触怒一些官员,劝朱严守官场潜规则,以免祸从口出。他们的理由是,朱不是一个普通的教授,而是一个在职的副市长,不是一个普通的全国政协委员,而是全国政协的常委。

  朱谢谢朋友们善意的规劝,但他相信自己的言谈,不会有什么“潜规则下的后果”。他说,教育部官员的气量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小,自己批评的是这一不良的政策导向,而非批评教育部。再说,作为一个需要通过提案参政议政关心国运民瘼的全国政协委员,他不能只捡别人喜欢的说,他只能说自己认为正确的话。

  2006年,教育部开始叫停“名校办民校”。有人称赞他的提案增进了中国教育的公平。他说:“我的提案对这一问题的化解至多起到了间接提醒的作用,真正的变革力量还是教育主管部门。”

  朱和本报记者交谈的过程中,始终不忘参政议政的角色定位。他说,无论是全国政协常委,还是民进中央常委,每一个头衔,都是参政议政的角色。按角色定位,依职责办事,是他拟定每一个提案时都不会忘却的原则。他说,角色要求他识大体顾大局,他的提案不是替代政府决策,而是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增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参政议政的角色定位要求我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提案,所反映的问题,必须适度超前。云人所未云,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沽名钓誉,而是忠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朱以“名校办民校”为例说,“我要是等到教育部全面终止‘名校办民校’,再来说‘名校办民校’的危害,还怎么履行全国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职责?”

  朱说,像阅读节那样的执拗地抓住一个问题不放,并非他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全部表现,而只是微乎其微的一个细节而已。回顾自己在五次全国政协会议上的提案和发言,朱说,他的提案在方法论上有“两个兼顾”:兼顾反映问题的前瞻性与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如果反映的问题不是当下急需政府解决的问题,有前瞻性也不提;兼顾反映问题的针对性与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倘若反映的问题政府难以解决,操作上难以执行,或者政治上不能为各方所接受,即便是现实生活有针对性的问题,也不会提及。朱说,他在着笔撰写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等提案的时候,都秉承了“两个兼顾”的方法论。

  “你说参政议政的原则和方法论的时候,颇像个老道的政治家。”本报记者对朱说。

  “迄今,我真正从政的范围仅仅局限于苏州,作为一个地级市的副市长,我根本算不上政治家。”朱回答道,“我不是政治家,但我相信自己是一个懂教育的教育家。”

  “干什么,吆喝什么。一个教育家出身的全国政协委员,不谈教育,不参教育的政,不议教育的政,岂不笑话?”朱问。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0,20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