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 利率盯住通胀不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7日 01:25 财经时报

  钮文新 钮键军

  从目前的中国经济状况出发,非常需要加息。但是,不要让加息和控制通胀捆在一起,因为中国对通胀的化解能力太强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粮食价格上涨再度牵引CPI(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达到2.7%,较一月份高0.5个百分点。

  不过,仔细研究,其实2月份的CPI增幅偏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春节。从历年的经验看,春节所在的月份,CPI增幅都会相对高些。

  依据目前的CPI变化情况,是不是可以对利率进行调整?

  两会开幕当日(3月5日),央行行长周小川指出:在是否加息的问题上,央行将考虑四大因素,消费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GDP(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3个物价指数及

商业银行经营情况。

  尽管从货币学角度审视,上述说法没错,但我们认为,如果把具体国情考虑进去,让中国的利率盯住价格恐怕不妥。

  不可忽视的国情

  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中国国情就是消费不足,而且,中国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充分消费”。

  为什么要强调“充分消费”的问题?这是因为,尽管经济学门派林立,但经济学作为人为事物科学范畴,它的一个最重要、最本源的前提假设始终没变——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消费欲望,而人的一切经济行为,最终都将落到拥有更高的消费能力上。

  无疑,这是亚当·斯密经济学理论确立的重要基石。但亚当·斯密如果活到今天,他应当感到两大遗憾:其一,后来的经济学家虽然“默认”了亚当·斯密所指出的这个前提假设,但并未明文注释;其二,亚当·斯密没有想到,东方居然会有这样一个民族,他们提倡克制欲望、勤俭持家、积谷防饥,这使得中国人的即期消费欲望远不及西方人,至少没有那般直截了当的贪婪。

  前提条件变了,结论恐怕也会变。

  在“充分消费”的发达国家(高福利使国民后顾之忧少,消费相对充分),利率的变化不仅会影响投资,而且会影响消费(尤其像美国这样的过度消费国家)。

  投资和消费都受到影响,CPI自然会受到影响。所以,在发达国家,让利率盯住通胀,并借以调控经济的热度显然是有效的。

  但对中国而言,由于绝大多数国民的消费都非常节制,而且没有什么东西需要多买,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不买,所以,消费增减跟随利率变化的弹性极小。

  近年来的统计数据已经证明了这一事实。比如,持续几年的低利率政策,对消费的刺激作用并不明显,而且,两次加息也没使消费受到任何抑制。

  那么在中国,把利率与CPI增幅绑在一起还有什么意义吗?恐怕没什么意义。因为在供给量给定的前提下,消费量不增加,消费价格不会上涨。

  当然,投资也会拉动CPI上涨,但从历史经验看,2001年之后,中国投资增速在40%以上的高位运行近两年,而通胀率最高也不过5.3%,而且,这个通胀主要还是因为粮食、石油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引起的,其他终端消费品价格几乎没动。

  要不要加息?

  那是否要加息?

  当然,我们认为需要。

  从目前的

中国经济状况出发,非常需要加息。抑制贷款增长过快需要加息,外贸存差过大需要加息,抑制很快可能出现的投资过热需要加息。总之,把GDP增速从10%降至8%需要加息。

  但是,不要让加息和控制通胀捆在一起,因为中国对通胀的化解能力太强了。

  从2001年到现在,原材料价格上涨了将近200%,但除去粮食和

石油价格,最终消费品价格总增幅也不过5%;GDP增幅连续三年高达10%以上——被经济学人普遍认为这是“不可持续的增速”,但通胀率目前只有2.8%。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报观点)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2,00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