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政策扶持拓宽基层就业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5日 07:49 中国青年报
政协委员把脉大学生基层就业难 政策扶持拓宽基层就业路 本报记者 刘声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公布今年城镇新增求职人员将达到2400万人,其中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预计将从去年413万人增加至495万人。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求职现场人满为患,大学生感叹工作难找的时候,不少人已开始将眼光转向基层就业。然而基层就业也非平坦大路,不少大学生感叹:“基层就业顾虑也不少!” 3月14日,本报与中青在线、新浪网联合邀请正在出席全国两会的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徐枫和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刘玉岭三位全国政协委员,共同探讨“大学生基层就业难”。 基层就业难在何处 “大学生基层就业难点很多!”朱永新委员认为,首先是信息渠道不通畅,基层需要人才的信息很难传到高校;基层待遇比较低,比如在农村、基层做教师,与大城里收入可能差几倍、甚至更多;大学生到基层“下去以后再上来”的机制没有形成,求职学生顾虑较大。 “还可能面临编制的问题。”朱永新委员举例,现在农村优秀教师都在“孔雀东南飞”,村里的优秀教师到了镇,镇的好教师到了县,县的好教师到了市,市的好教师去了沿海城市。如今基层有相当多的代课教师,地方政府付出的成本很低,所以宁愿用大量代课教师,也不愿意用正式老师,即使正式老师进去待遇也非常低。 “现在大学专业设置,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多脱节之处。”刘玉岭委员建议,大学应该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不要让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时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干”,增加就业困难。 据朱永新委员介绍,目前在高校扩招中,理工科因实验室等硬件条件限制,扩招的规模远远没有文科那么大。文科中会计、金融、法律专业的学生比例已经远远超出理工科,所以文科生就业更加困难。 “高校拼命抓就业率,要求学生在7月份以前全部签约,促使大学生集中精力马上在城市落实单位,一些学生只好拿到假的签约,没有时间到基层寻找就业机会。”朱永新委员批评高校大学生就业率统计的问题,认为影响大学生最后一年的学业,也无法理智寻找就业岗位。 “大学生基层就业难还存在观念问题。”刘玉岭委员认为,多数大学生希望能当公务员,留在大城市、大型企业。其实到基层你可能有更大发展空间,所谓“宁为鸡头不当凤尾”,在基层你可能成为领头羊,更容易发挥自己的才干。 “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能力还比较差,到基层后生存空间和能力可能受到限制。”朱永新委员分析。 基层就业需要更多政策扶持 帮助大学生基层就业,政府需要出台更多政策。朱永新委员建议,国家应该有意识地在西部、农村等基层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定岗位。这些岗位都是国家的岗位,国家要发给大学毕业生工资,保证大学生生活。同时考虑给大学生的工资与当地教师工资差距问题,避免矛盾,做好后续工作。 “从政府政策支持来看,现在一些地方政府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给予工资保证。”刘玉岭委员说,比如有的保证本科生到西部去,工资2000元,有的条件比较差的,工资3000元;在其他工作、生活环境方面,也给予适当的条件保证。“希望这样的地方政府越来越多。” 朱永新委员还建议,国家应该采取定向培养制度,免费培养大学生四年,毕业后到农村服务六年。今后这些人中,有20%免费保送研究生;还有相当的名额,国家送到国外培养;选拔公务员,优先从在农村服务过的大学生里面产生。 “现在大学生最害怕的就是下去以后永远上不来了。所以,机制问题一定要解决好。”徐枫委员说,如果目前愿意留在当地,国家要提供各种政策,保证他们能够下去也能够上来。 针对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困难,刘玉岭委员建议,政府应从政策上加以保护,就像保护残疾人就业一样,国家应该法律规定在企业里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女性就业,保证男女就业机会平等合理。“从女大学生本身来说,应该敢于锻炼,敢于吃苦,不能娇气。” “现在大型招聘会或者网络招聘会,一般都是大单位。如果社区某个岗位需要人,可能不会在大型招聘会摆这样一个摊。岗位可能需要人,却无法用一种比较快捷的方式去发布,大学生也无法知道这种岗位。”徐枫委员建议,国家应该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发布的统一平台,解决就业信息不畅的问题。 “一个大学生可以创造十个岗位,而不是去占一个岗位。”徐枫、朱永新委员建议,国家应该鼓励大学生多去创业,并给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税务、工商、奖励等各方面政策的支持。 公办大学应稳定招生规模 企业要承担实习教育责任 帮助大学生基层就业,除了国家应该出台更多政策扶持外,高校和企业也要承担更多责任。 “高校尽快改革大学生就业率统计周期。”朱永新委员建议,国外一般一年才统计,国内高校至少应该半年再统计。大学生有半年时间可以到基层看看,全面了解就业情况。 朱永新委员还建议,公办大学应该基本稳定招生规模,现在国家每年增加5%的空间,应该以民办高校为主。因为民办高校竞争激烈,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 委员们呼吁,在大学生基层就业过程中,企业、社会应承担一定的教育责任。 刘玉岭委员举例,比如工科院校就应该对着一个企业,毕业人员实习就到企业。现在学生没地方实习,并且我们没有法律依据,比如日本就立法了,咱们国家也可以立法。每个企业应该承担教育的责任,担负教学的毕业设计、实习的责任,这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直接促进大学生就业。 徐枫委员建议,为了鼓励实习企业的热情,对于接纳大学生专业实习的企业、单位、基地,国家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鼓励政策、补贴。 朱永新委员则希望,社会上成立一个大学生就业的基金会,无论是民间的还是官方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方方面面的支持。 “大学生自身也要多走出校园,利用假期、周六日休息时间到基层参加实践活动,多了解现在企业、技术、社会的发展,找准自己位置。”刘玉岭委员感慨,他的好多学生,只要实践能力强的,都是许多单位争着要,而不是找不到工作。 就业促进法为大学生提供更好就业环境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就业促进法草案,朱永新委员认为,就业促进法颁布以后,全社会会更加重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国家会出台一些相应的鼓励政策,比如鼓励企业跟大学全方位的合作,如芬兰校企合作比例高达70%,解决好企业接收大学生实习,接收大学生工作,帮助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今后,国家将会以就业导向来改革整个大学的教学模式,包括开设创业课程,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尝试性的创业,包括设立必要的配套资金来支持大学生的创业,对大学发展是非常好的方向。”朱永新委员指出。 徐枫委员评价就业促进法出台以后,将对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和重要保障。“说明国家对就业越来越重视,今后将建立更好的就业环境,促进更加公平的就业。” 朱永新委员算了一笔账:“今年大学毕业新生加上往年待就业的大概有600万人,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约1000万到1200万个,如果大学生能把握其中一半机会,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没有问题。” 访谈最后,三位全国政协委员鼓励正在求职大学生:“理想和现实能够较好结合,能够从最基层做起,对大学生经历和经验是最重要的财富。作为青年人,敢于挑战困难,挑战艰苦,创业的乐趣可能比安安稳稳的一生更加有意义。” 本报北京3月14日电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