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陕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因素分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3日 13:59  国家统计局网站

  “十五”时期陕西省三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果表明,陕北、关中、陕南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经济发展速度、规模、水平、效益和群众生活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尽管各地政府和人民群众都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了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的规划和政策,采取了符合实际的发展措施,付出了扎扎实实的努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但不同区域发展不平衡同样客观存在,而且正在逐步加大。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区的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交通通讯条件、产业发展基础、经济投入能力等经济发展条件和要素的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影响

  全省土地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和高原占81%,平原占19%,全省由南向北依次为北亚热带、暖温带和温带气候,南中北三大区域自然环境和气候差异较大,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生产条件相差较大。

  1.陕北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毛乌素沙漠风沙区,位于温带气候带。土地面积占全省39%,人口占全省15%。煤炭资源丰富,为国家级大型优质资源区。石油资源具有一定规模,为全国最早的采油地区。天然气储量较大,是国家级大型天然气资源区。同时,拥有一批非金属资源。全年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榆林北部地区风沙较大。旱作农业以种植署类、杂粮、油料作物为主,羊、猪、牛饲养等传统畜牧业生产条件较好。

  2.关中是渭河平原和渭北高原。土地面积占全省27%,人口占全省63%。温带季风气候带,降水适中,生产、生活环境较好。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北部的渭北高原区煤炭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能源工业的条件,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果业生产条件优越;渭河平原土地肥沃,宜粮宜棉,宜瓜宜果,宜牧宜林。农业以小麦玉米、油料、蔬菜为主,畜牧业、渔业生产条件较好。以古都西安为中心,由宝鸡、咸阳、 铜川、渭南、杨凌等大中小城市构成的关中城市群,是西部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和科教文化基地,城市经济发展条件较好。关中是我国13个封建王朝建都的地区,拥有大量珍贵的文物古迹和民族文化遗存,旅游资源丰富。

  3.陕南是秦巴山脉和山间盆地,土地面积占全省34%,人口占全省22%,山区和丘陵面积占90%以上,只有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地势平坦。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江河密度较大,水力资源比较丰富。森林植被繁茂,野生动植物和中药材种类较多,生物资源丰富。金属、非金属矿藏分布较广,但适合工业开采的储量相对较小。农业具有亚热带特征,以种植水稻、蔬菜、药材为主,出产茶叶及各种林产品。

  (二)交通、通讯条件差异的影响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2005年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00公里,西康、神延、西合铁路建成通车。全省铁路密度达到0.016公里/平方公里,公路密度0.265公里/平方公里。由于三大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对交通运输、通讯的需求不同,交通建设成本相差较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差异更大。

  1.交通建设和交通条件差异

  1.1陕北交通建设进展较慢,交通条件还比较落后。铁路建设虽然起步于“大跃进”时期,但长期停建,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陕北能源大规模开发后才通到延安,榆林铁路近年才通车,两市铁路密度均在0.01公里/平方公里以下。公路建设快速发展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仅建成靖边到榆林、延安到安塞、西安到延安三条高速公路,两市公路密度分别为榆林0.183公里/平方公里,延安0.146公里/平方公里,公路建设较为滞后。

  1.2关中交通建设进展较大,交通比较发达。全国东西部交通大动脉陇海铁路贯穿关中腹地,多条铁路交汇于西安、宝鸡和铜川,铁路密度杨凌为0.085公里/平方公里,铜川0.046公里/平方公里,宝鸡0.034公里/平方公里,西安0.02公里/平方公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宝鸡至潼关高速公路贯穿关中东西,西安至关中各市(区)政府所在地全部通达高速公路,主要旅游点通达高速公路,关中公路密度达到0.491公里/平方公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杨凌高达2.457公里/平方公里,西安市0.85公里/平方公里,咸阳市0.55公里/平方公里,铜川市0.531公里/平方公里,渭南市0.438公里/平方公里,宝鸡市0.277公里/平方公里。

  1.3陕南交通建设难度大,交通还比较落后。陕南铁路建设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宝成铁路,“三线”建设时期建成了阳安铁路。由于秦岭、巴山崇山峻岭阻隔,修建道路难度大、成本高,自古就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因此,多年来陕南交通建设滞后,九十年代才修通了西安至安康铁路和西安到合肥铁路陕南段。目前,铁路密度仅为安康0.018公里/平方公里,汉中0.015公里/平方公里,商洛为0.013公里/平方公里。公路建设步伐加快,但西安到陕南三市的高速公路尚未通车,各市公路密度分别为商洛0.33公里/平方公里,安康0.271公里/平方公里,汉中0.191公里/平方公里,。

  2.通讯建设和通讯条件的差异

  “十五”时期,全省通讯建设进一步发展,通讯条件日趋便利。从2000年到2005年,全省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 31.2%;移动电话从 151.7万户,增加到 938.1万户,普及率由4.25部/百人提高到25.22部/百人。但区域发展差异较大,从人均拥有水平分析,陕北最高,关中居中,陕南较低。

  2.1陕北通讯建设发展最快、水平较高。“十五”时期,陕北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26.6%,延安和榆林分别为37%和13.3%。2005年陕北移动电话用户占全省19.4%,移动电话普及率延安和榆林均为39部/百人。

  2.2关中通讯建设发展较快,水平居中。“十五”时期,关中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15.9%,西安为17.5%,铜川15.4%,宝鸡、渭南13.1%、杨凌12.7%,咸阳8.3%。2005年关中移动电话用户占全省67.7%,移动电话普及率为:西安52部/百人,杨凌32部/百人,铜川30部/百人,宝鸡24部/百人,渭南23部/百人,咸阳20部/百人。

  2.3陕南通讯建设发展加快,水平较低。“十五”时期,陕南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21.2%,汉中、安康、商洛分别为22.4%、17.2%和25%。2005年陕南移动电话用户占全省12.9%,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为汉中20部/百人、安康19部/百人和商洛13部/百人。

  (三)工业化进程差异的影响

  工业发展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大规模的工业开发和建设必然会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大量聚集,必然会形成工业城市,从而为商业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基础和空间。“十五”时期,全省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是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200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2.3%,比2000年提高7.4个百分点。但从三大区域分析,由于资源、基础、投入、市场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差异,陕北、关中、陕南工业化进程差距明显,直接决定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总体速度和水平。

  1.陕北工业化率最高。2005年陕北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67.7%,高于全省25.4个百分点。陕北能源开发和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成为陕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力。同时,陕北非能源工业建设尚处较低水平,基础不强,规模不大,产业比较单一。近年受能源市场需求剧增和价格大涨的影响,陕北工业化率大幅度提升,是高需求和高价格条件下的高水平,当然也伴随着高风险,如果需求、价格回落,工业化率自然会降低。陕北两市工业化率为:延安74.6%,榆林59.7%。

  2.关中工业化率居中。关中是全省最主要的工业区,也是内地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工业规模较大、基础较好、实力较强。由于老工业基地技改升级滞后,传统加工业景气度降低,目前处于稳定发展时期。2005年关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7.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居于三大区域中游水平。关中各市(区)工业化率分别为:宝鸡47%,铜川44.9%,渭南40.8%,咸阳36.7%,杨凌33.5%,西安33.1%。

  3.陕南工业化率较低。目前,陕南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工业基础较差,缺少大型骨干企业,中小企业数量少、实力弱。2005年,陕南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23.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8.7个百分点,居于三大区域较低水平。陕南三市工业化率为:汉中29.9%,安康19%,商洛16.3%。

  (四)市场发育水平差异的影响

  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平台,没有发达的市场难有发达的经济和繁荣的社会。“十五”时期,全省消费品市场更加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7%,服务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1%。2005年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7.8%。但由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影响不同,三大区域市场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1.陕北市场需求旺盛,市场发育较快。虽然陕北经济长期落后,市场规模较小,但由于经济开发较快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和需求快速增长。“十五”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8%,延安、榆林分别为12.2%和14.9%;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陕北为21.5%,延安、榆林分别为15.1%和29%。

  2.关中市场需求较旺,市场需求稳步增长。关中是全省商贸物流中心,市场规模大、发育早,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稳定发展阶段,与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相适应。“十五”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9%,各市(区)年均增长分别为:杨凌16%、宝鸡14.2%、咸阳13.9%、西安13.1%、铜川10.1%、渭南9.1%;服务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关中为43.6%,其中西安52.3%、杨凌44.9%、铜川39.6%、咸阳35.7%、渭南35.6%、宝鸡32%。

  3.陕南市场需求较低,发育相对滞后。由于区域经济总体水平限制,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陕北、关中差距明显,制约了陕南市场发育速度和水平。“十五”时期,陕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仅增长10.2%,低于全省平均速度2.5个百分点,各市年均增长分别为:商洛11%、安康10.9%、汉中8.4%;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8%,低于全省平均速度0.3个百分点。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陕南为41.4%,其中安康45.5%、商洛为40.2%、汉中39.2%。

  (五)经济投入能力差异的影响

  经济投入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投入与产出成正比关系。“十五”时期,全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6630.24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5倍,其中国有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1倍,是投资力度最大和完成项目最多的五年。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5年全省财政支出达到638.96亿元,比2000年增长1.4倍。金融投入力度也在加大,2005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983.19亿元,比2000年增长81.6%,其中中长期贷款比重从28.7%上升到48.1%。

  1.陕北经济投入快速增长。“十五”时期,陕北地区累计完成国有固定资产投资额1004.33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2.4倍。2005年陕北财政支出98.81亿元,比2000年增长2.3倍,其中基本建设支出的比重从3.8%上升到12.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74.12亿元,增长1.1倍,其中中长期贷款比重从33.9%上升到47.8%。

  2.关中经济投入增长较快。“十五”时期,关中地区累计完成国有固定资产投资额2284.18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92.4%。2005年关中财政支出200.22亿元,比2000年增长1.1倍,其中基本建设支出的比重从2.4%上升到2.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886.62亿元,增长82.2%,其中中长期贷款比重从24.1%上升到43.1%。

  3.陕南经济投入增长较慢。“十五”时期,陕南地区累计完成国有固定资产投资额416.44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4倍。2005年陕南财政支出59.58亿元,比2000年增长94.1%,其中基本建设支出比重从0.8%下降到0.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14.09亿元,增长11.2%,其中中长期贷款比重从35.6%下降到34.8%。

  (来源:陕西省统计局)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