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发展势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6日 08:59 金时网·金融时报

  记者 周剑初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的良好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在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中也一度出现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甚至达到11.3%,创出了最近10年新高。在快速增长的投资和充裕流动性的推动下,一路加速的经济列车曾经出现从偏快转向过热的危险。幸而中央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措施,使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得到初步抑制,确保社会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

  调控手段丰富调控成果丰硕

  2006年以来,针对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突出问题,中央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加强土地调控,从紧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加强货币信贷管理,两次上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三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加强财政、税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加强新上项目市场准入审核和监督检查;加强

房地产市场调控和监管,着力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宏观调控措施逐步见效,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银行信贷投放增速放缓,防止了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避免了经济大起大落。

  在宏观调控“组合拳”的不懈努力之下,去年年初以来一路走高的经济增长率,到第三季度终于软着陆,实现高位回落。据测算,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4%,比二季度11.3%的增速回落了0.9个百分点,基本回落到一季度10.3%的增长水平。

  曾经是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投资过快,出现明显回落态势。统计数据显示,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增幅比上半年回落5.8个百分点,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

  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的趋势得到了初步抑制。广义货币M2自去年5月份以来增势逐步回落,年末M2同比增长16.9%,增速分别比5月末和上年分别下降2.1和0.6个百分点。

  

能源支撑条件有所改善。在迎峰度夏的最高峰,全国拉闸限电次数和损失同比均下降九成以上,直供电厂存煤保持在15天以上的正常水平。年末直供电厂存煤2411万吨,处于正常水平。

  宏观调控产生的直接效应是企业效益增加,国家和老百姓都得到了更多实惠。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31%,增加4442亿元;全国财政收入3.9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7694亿元;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4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10.4%和7.4%。

  全年统计,国内生产总值20.9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进出口贸易总额1.76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5%。经济增长连续4年达到或略高于10%,没有出现明显通货膨胀,经济和社会发展继续呈现又快又好的良好局面,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所提出的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宏观调控再认识

  宏观调控与市场调控机制并不矛盾。正是宏观调控对市场机制盲目性的抑制和纠正,才使得市场机制能够更有效地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宏观调控机制,无法避免经济运行出现大起大落;同样,不遵循市场规律的宏观调控,也不会取得积极效果。健全的市场机制和有效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统一于经济运行的全过程。

  宏观调控要把平衡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作为重要目标。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对各类资源的消耗也急剧上升,各种废弃物的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经济增长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能否解决好这一矛盾,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

和谐社会的构建。在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时候,宏观调控的重点不仅要防止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还要着力解决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压力与负面影响;即使是在不存在严重通货膨胀压力的时候,为了缓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要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把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

  除了调控经济增长速度以外,宏观调控实践还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注重通过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的缺陷并防范可能出现的经济较大波动,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才能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宏观调控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工作,将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我国经济运行不仅受到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初期遗留下来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影响,而且受到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的影响,其复杂性、特殊性并无先例。只有坚持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保持宏观调控连续性稳定性

  客观地说,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虽然有所缓解,但基础还不够稳固,经济增长速度总体偏快、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宏观调控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避免出现大的起伏,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首先,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避免经济运行出现大起大落,保持当前经济运行的良好势头,并着力解决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其次,要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和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完善调控政策措施,适时适度地进行主动的预调和微调,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同时,宏观调控要注意主动引导社会预期,争取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狠抓落实,认真贯彻中央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增强执行力,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维护中央政策的严肃性、权威性和有效性,真正把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7年我国经济在保持适当增长速度的基础上,宏观调控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上下大力气。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多方面。从大的方面看,主要是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投资率过高,消费率偏低;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农业、工业、服务业都存在产业层次水平低的问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有所扩大;对外贸易顺差居高不下,本币依然面临升值压力。这些结构性问题的存在,是导致目前我国出现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经济效率较低、资源消耗较高、环境问题严重以及对外贸易不平衡等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也是对保持宏观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的严重威胁。努力缓解和解决经济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既是需要不懈奋斗的长期任务,又是当前亟须抓好的重要工作,应该成为今年主要的调控着力点。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