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从郑汴一体到郑许一体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5日 01:35 中国经济周刊

  “这事儿真要弄成了,俺那儿可占大便宜喽!”到郑州“赶集”的长葛市农民陈六斤有些兴奋。老陈所说的“这事”,官方称谓是“郑(州)许(昌)城市一体化”。对于地处郑、许之间的长葛人来说,这确是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

  1 月 29 日,河南省政协委员唐聚圈、马绍周在“两会”上相继提出“郑(州)许(昌)一体化”建议。同日,该省发改委证实,两地政府正在推进“郑许一体化”建设。这是河南提出实现中原城市群中郑汴(开封)、郑许(昌)、郑洛(阳)、郑新(乡)、郑焦(作)一体化战略,且“郑汴一体化”已进入实质性进展之后的又一重要战略调整。

  从“郑汴一体”到“郑许一体”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勇

  “郑许一体化的各项工作正在向前推进,许昌、长葛方面已经着手在做这件事。”1月29日,马绍周提出的“尽快建立郑许城市一体化协调办公室”提案公开后,河南省发改委城市发展处处长段建新告诉记者,“郑州市也在着手建设,比如航空港建设等。”

  是日,河南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也透露,在产业方面,许昌正加快建设3个工业集聚区、3个生态游园、两个物流园,同步进行的还有落实郑许之间交通同城、金融同城、通信同城、质检互信等,逐步消除行政区划和户籍限制,加速生产要素流动……

  事实上,“一体化”对河南这个中部大省来说已不陌生。

  2006年11月20日,“郑(州)汴(开封)一体化”的“标志”——东起开封市大梁路、西至郑州市金水路的双向10车道、总长39.2公里的城际公路正式通车。全程不设收费站,运行一趟只需40分钟,城际公交票价仅为7元。

  这是继郑、汴两市政府建立“政府联席会议制度”、两地“电信同城计划”启动,两城之间电信计费标准下调之后的又一标志性举措。据了解,为了进一步推进“郑汴一体化”,两城之间接下来还将推出的举措包括:实现“电信同城”,两城合并本地网,共用一个区号;实现金融同城汇兑;铺设一条城市轻轨等等。

  “郑汴一体化”,是河南全力推进的“中原城市群”战略的首映。“中原城市群”囊括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9市,下辖14个县级市、34个县。土地面积虽然仅占该省总面积的35%,但其人均生产总值高出全省近37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8.8个百分点。“以郑州为中心、1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这些城市最有条件率先整合。”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郑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郑州辐射力有多大?

  不过,在周边各省的群雄环伺之下,的“中原城市群”要实现“率先”崛起,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郑州首位度较低,与相邻周边城市群核心城市相比处于劣势。”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表示,“如果不抓紧与包括开封在内的周边城市合作,与周边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作为一个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也将逐步减弱。”

  2005年的一项统计表明,武汉的GDP占湖北省的30.8%,长沙占湖南省的20%,而郑州仅占河南省的15.6%——尽管郑州的GDP已经实现3年翻一番。

  此外,很多专家还认为,与其他城市群相比,中原城市群存在“认知度不高,优势不够明显;整体竞争力弱,产业层次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对外开放度低;资源开发过度”等竞争劣势。

  改革者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2005年,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提出“中原崛起看郑州”,倾力打造郑州的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创造力、影响力、凝聚力,发挥其龙头作用时下已成为中原城市群的共识。

  而且目前,占尽“地利”的中原城市群正在进一步凸现这一优势,在新菏、焦枝、漯平铁路、京珠、连霍高速公路纵横于境内的格局中,再建10余条高速公路。而地处京广、陇海铁路“十字形”交汇会的郑州,也将在“十一五”期间完成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扩建改造,配合国家建成郑州至西安、郑州至北京、郑州至武汉铁路客运专线,争取国家开工建设郑州至徐州铁路客运专线,以尽快形成郑州与区域内各中心城市间的40分钟“铁路通勤圈”。

  “坚持产业和城市功能的对接和融合,而非城市的简单合并”这一理念在“城市一体化”战略中亦得到很好的执行。1月30日,河南省有关部门披露,围绕“郑汴产业带”规划的12个总投资近200亿元的工业项目已上报待批。

  “一体化”的智慧:

  “乌昌模式”可借鉴

  “郑汴一体化是一个‘样板工程’,对于每个城市都有借鉴意义。”1月29日,河南省发改委一位官员透露,“接下来郑新、郑洛也要‘融城’……”

  事实上,早在“郑汴一体化”之前,当地的多个城市已提出了“融城”。诸如洛阳的“洛、偃一体化”、“洛、孟、吉一体化”;三门峡市的“义、渑一体化”、“三门峡、陕县一体化”;周口的“周、商、淮、项一体化”……

  不过,刚刚发端的这些“一体化”,目前呈现给公众的,更多的还是“概念”或“轮廓”。某些地区所谓的“一体化”,仍然是政府意志下几个城市的简单合并,甚至有其名无其实。

  “城市一体化无法回避利益群体的直面和调整。”高盛管理顾问(郑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梓恒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如何打破相关城市现有体制格局与利益格局造成的阻力,使“生产要素突破行政区划的各种壁垒约束而自由流动,资源得以在更大的区域内共享并优化配置”,正是当前各个城市间“一体化”的最大难题。

  “体制的刀子不动,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流动的成本会很高。到一定程度,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就会陷入停滞甚至发生逆转。”22年前首推“长(沙)、株(州)、潭(湘潭)一体化”的湖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萍曾断言,“要进行一体化,必须对原来的管理体制和运行秩序做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作为中国第一个自觉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验的案例,“

长株潭一体化”发韧已20余年,但至今三个城市建设仍是“小而全”,“基础设施低效能”、“工业建设各自为政”(出自民革湖南省委对长株潭城市群的调查报告),城市相向发展、功能对接尚为奢谈。

  “乌(乌鲁木齐市)昌(昌吉自治州)一体化战略中的‘乌昌党委’模式值得借鉴。” 冯梓恒建言。作为新疆自治区党委的派出机构,乌昌党委下设一个秘书处、五个工作组,职责涵盖规划、社会经济决策,甚至党政一把手的选任……

  据媒体披露,乌昌党委问世不足十个月,即于2005年10月19日推出了“财政合一”的重大举措——成立乌昌财政局,从而打破了体制格局与利益格局所形成各种壁垒,促进了两地间产业、交通、通信、市场等诸多方面“一体化”的进展。

  “新疆通过党委系统这一突破口,打破了行政区划边界的阻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建认为,这“充满政治智慧,对全国的区域经济融合都有借鉴意义。”

  中原城市群

  2004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的战略构想。“中原城市群”战略通过打造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依托郑(郑州)、汴(开封)、洛(洛阳)城市工业走廊和新(新乡)、郑(郑州)、漯(漯河)产业发展带,率先推动郑汴、郑洛、郑新、郑许之间的空间发展和功能对接,加强巩义、

偃师、新郑、长葛等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产业集聚、城镇密集的大“十”字形基本构架,确立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空间轮廓,进而拉动河南全省经济快速发展。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