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学校撤并后遗症引起政协委员关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4日 13:35 经济观察报

  本报实习记者 杨洋 记者 王延春 内蒙 北京报道

  “我们旗里这两年盖了一些学校宿舍,从去年开始陆续住进了从苏木来的孩子。很多小学生的家离这里很远。”东乌珠穆沁旗的小韩很庆幸自己的家就在旗里。

  这么多孩子一下涌进旗里学校,教师都忙得照顾不过来,这些从200公里远的苏木来的学生,一周才能见到父母一次。

  记者从内蒙、陕西延安等地农村了解,不少群众抱怨:原先孩子在附近村里上学自己去就行了,如今跑那么远,路上常出事故,只好放下农活来回接送。一些小孩因此失学,外出打工。

  牧民的烦恼

  2001年,国务院做出“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国各地纷纷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为目标,进行大规模撤并学校。

  撤并的办法就是把地处经济文化中心的小学校做大做强,将一些村里办学条件相对差些的小学校撤销或合并。据了解,有些地区2/3的农村小学校被撤销。一些“希望工程”资助40万元建起的希望小学也关了门。

  内蒙教育部门的人士说,调整农村小学校布局的初衷,是为了执行国家政策,有利于提高小学的教学质量,使更多的农牧民子女享受到优质教育,实现旗域内的

教育公平

  2006年9月,东乌珠穆沁旗政府将10所牧区小学校关闭,仅暂时保留了满都宝拉格镇小学一所,大多数学生都集中到旗(县)上学。

  东乌珠穆沁旗政府负责人向记者解释撤并苏木小学的原因:一是由于苏木小学教学设备陈旧,校园硬件建设跟不上,导致学生就学环境差,受教质量差;二是由于基层生活条件艰苦,引不进、留不住高素质人才,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学质量普遍偏低。三是由于东乌旗区域面积大,人口稀少,苏木镇学校分散,常住人口少,大多数苏木小学规模偏小,建设资金不能捆绑使用,导致投资见不到效益,少量的投资既不治标,也不治本。四是在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的环境下,牧区人口不断减少,导致苏木小学生源不足。

  东乌珠穆沁旗的情况只是整个锡林郭勒盟的缩影。“我盟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得到自治区肯定,被确定为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献礼项目。”锡林郭勒盟教育局朱琳介绍。

  朱琳说,其实锡盟的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工程还与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干旱缺水,草场载畜量增大,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等原因,使草原退化、沙化不断加剧,扬沙和沙尘暴天气逐年增加,锡林郭勒盟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和退化、沙化草原已成为华北及京津地区沙尘暴的主要策源地之一,严重威胁着京津乃至整个华北的生态安全。

  但是一些牧民不愿意送孩子到旗里上学,他们认为,原先的苏木小学离家近,孩子上学方便;孩子年龄太小,一个人在外上学,家长非常不放心。

  东乌珠穆沁旗的那得木德说,“苏木的学校都撤了,有很多牧民不做事了,干脆到旗里陪小孩读书。”

  一些牧民还反映,撤校明显增加了自己的经济负担。记者调查发现,东乌旗一户普通的双职工家庭,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每个月的生活开支最低需要1千元。而要在旗里租一处普通的民房的话,最少的每月租金也要100元。

  一些牧民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要送孩子到200多公里外的地方上学,所以个别牧民只好让孩子辍学。

  政协委员呼吁“切忌一刀切”

  3月1日,记者见到政协委员、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他说这次他带了不少关于教育的提案,其中一份就是《关于呼吁在内蒙古牧区保障儿童就近入学的建议》,朱永新告诉记者:“撤并学校一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

  目前,该提案也同时转到了教育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等相关部门。

  朱永新说,由于出生人口减少和教育资源的调整,牧区学校的数量逐渐减少。1995年,东乌旗牧区共有小学校16所,学校服务半径约50公里-100公里。2005年,东乌旗牧区小学校有10所,在校学生约2000人。2006年9月,根据调整学校布局,撤并中小学校的政策,东乌旗将牧区小学校全部关闭,所有学生集中在旗(县)上学。小学撤并到旗之后,小学校服务半径最远达到了250公里。

  朱永新调研的情况是:“牧民对在锡盟牧区如此撤并小学普遍表示不满。”

  主要原因,一是孩子年龄太小,理应与家人共同生活,就近入学,待年龄较大,再到旗里住宿上中学。二是撤校明显增加了牧民的经济负担,除了学童生活费用的增加,不少家长还到旗里陪读,离旗较远地区的牧民每户要增加约1万元支出,陪读和接送学生到旗里上学明显干扰破坏了牧民的生产生活秩序。三是造成原有学校校舍闲置浪费,以及部分国有资产的流失。

  “在牧区大量撤并学校,更为深层的后果,是对草原文化的伤害。”朱永新认为,儿童从上小学起即被“拔”离草原,脱离了家庭,脱离了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此外,草原学校具有传播和普及文化、科学、法律知识,丰富草原文化生活,沟通草原与外界联系等重要的功能,是草原上现代文明的生长点。将草原小学全部撤除,意味着取消了学校在草原上的教育、文化功能。

  东乌旗的这一现象具有一定共性。大规模撤并牧区学校是锡林郭勒盟的既定政策,盟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把苏木学校全部撤并到城镇”的目标,政府网站称已“基本实现牧区苏木学校在旗县市所在地集中办学”。这一政策的另一个后果,是民族学校大量减少。与2000年相比,全区民族中小学减少了889所,其中用民族语言授课的中小学减少了878所。

  朱永新建议:牧区地广人稀,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与农村很不相同,更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办学。

  应该按照《义务教育法》的精神,对锡林郭勒盟和内蒙古牧区撤并草原小学的情况进行专项执法检查;根据执法检查的情况进行整改,根据实际需要恢复部分被撤并的牧区小学或教学点;通过牧民参与的方式科学制定牧区小学布局调整方案。比较合适的方案,是每个乡原则上至少应保留一所小学;采取必要措施扶持、保护内蒙古草原地区用蒙语进行教学的民族学校。

  一些教育专家指出,盲目撤并将造成新一代的文盲产生,反而会使教育变得不公平了。

  背景链接

  1.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与瑞士国土面积相当,是内蒙古现存草原中最大的一个旗(县)。牧民约5万人,人均收入在内蒙古农牧业地区排名第一。

  东乌旗属于干旱草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历史形成与这一特殊环境共生的游牧文化,原住牧民分散居住和放牧。建国之后,50年代开始有马背小学,服务半径约10公里,马背小学分散在各嘎查(村)进行教学,老师甚至到蒙古包牧民家集中授课。伴随教育的发展,七八十年代东乌旗的十几个乡、57个村,初级小学曾达到过20多所,全旗教师700多人。

  2.2006年我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12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3.2006年9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有的地方工作中存在简单化和‘一刀切’情况,脱离当地实际撤消了一些交通不便地区的小学和教学点,造成新的上学难”;“这些问题,造成了一些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农民群众子女上学的不便,违背了布局调整的初衷,需要认真加以解决。”“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合理确定小学生的就学路程,并做出明确规定。”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