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回顾2006年两会财经热点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2日 09:36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王晓欣 “两会”中的热点话题始终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与时代共鸣。“两会”中的财经热点,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在2007年“两会”召开前夕,回顾2006年“两会”财经热点,可以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中国经济发展的脉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三农”问题一直是“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2006年“两会”的热点。 一年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到了广大农村、农民的热烈反响和反应,各地都在积极地向前推进,全社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在逐步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展。2006年粮食总产量超过了9800亿斤,农民的收入达到了3587元,和前年相比增加了332元,增长幅度扣除物价指数之后达到了7.4%。 2006年终结了2600多年来农民种地交“皇粮国税”的历史。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废止了《农业税条例》,9亿农民依法不再缴纳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不仅取消了原先336亿元的农业税赋、700多亿元的“三提五统”和农村教育集资,还取消了各种不合理收费,农民得到很大实惠。继续实施种粮“直补”。2006年补贴资金的规模达到142亿元,比上年增加10亿元。中央财政安排培训资金1亿元,在全国10000个村开展培训工作。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通过订单培训、定向就业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率。 但值得关注的是,有一些地方的干部对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理解上有偏差,没有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上,有一些地方过多地去关注村庄的建设、房子的建设等等。如果经济不发展,农民收入没有增加,就简单地把新农村建设看做是新村庄、新房子的建设,不仅可能使新农村建设脱离中央指出的正确轨道,而且还可能给农民增加新的负担,甚至给乡村带来新的债务。此类问题,有待在今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以解决。 “十一五”规划扎实推进 新的起点,启航!“十一五”规划纲要以2815票的高赞成票通过时,万人大礼堂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十一五”规划,不仅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勾画出宏伟蓝图,也承载着13亿中国人民对2010年无尽的期待和畅想。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GDP突破20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0.7%,增速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6%,实现利润增长3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7%,增速加快0.8个百分点;全年进出口总额17607亿美元,同比增长23.8%。 不可否认,当前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包括农业基础仍然脆弱,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投资消费关系不合理,国际收支不平衡和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仍比较突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任务仍十分艰巨。 宏观调控更有针对性 近年来,宏观调控成为“两会”热点话题。调控年年有,如何改善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方法,成为2006年“两会”热点话题之一。 2006年我国经济出现了一些过热苗头,突出表现为“三过”,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三过”困扰着好的开局,潜藏着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和威胁社会稳定的隐患,影响着“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必须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针对“三过”,调控之拳组合出击,国家从土地、金融、市场准入、外资外贸以及扩大消费等方面统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土地方面,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通知,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在金融方面,人民银行两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三次上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定向票据、加大公开市场对冲操作力度,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银监会加强窗口指导,引导商业银行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并及时对部分银行向包括城建在内的建设项目大量发放“打捆贷款”的行为进行整顿规范。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水泥、电解铝、钢铁等11个行业的结构调整指导意见,调整了这些行业市场准入门槛。依法关闭了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污染重、能耗高的小钢厂、小水泥、小煤矿等落后生产能力。在完善外资外贸政策方面,对出口退税率进行了结构性调整,降低和取消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虽然较快,但增幅已回落。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4%,回落2个百分点。 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关于金融的话题始终是“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金融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着力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大力发展金融市场,是2006年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头戏”。 2006年,以中国银行先后在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发行上市、中国工商银行在内地和香港实现“A+H”股同步上市为标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工作再次取得历史性突破。2006年10月份在A股市场登陆的中国工商银行,戴着全球最大IPO项目的“光环”,与中国银行携手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现代版的“资本神话”。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初步得到化解,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支农服务能力有所增强,“花钱买机制”的政策效果开始显现。 股改后的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面貌焕然一新,一是初步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不断增强。二是财务状况明显好转。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等指标显著改进,财务可持续能力明显增强。三是公开发行上市成功,市场约束机制显著增强。四是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稳步提高。 股权分置改革增强了证券市场活力 股权分置作为中国证券市场设计之初的权宜之举,为中国证券市场留下了制度性缺陷,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导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缺乏一个具有共同利益趋向的制度平台。刚刚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成为2006年“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 一年多的时间里,国家积极稳妥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出台多项配套政策,正确引导改制公司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和实施以送股为主,包括派现、权证、资产重组、缩股等多种形式的股改对价支付方案,基本实现了公司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的双赢,使股权分置改革取得了成功,中国又一次迎来了活力绽放的资本市场,股市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发展周期。 落实科学发展观给百姓生活带来新变化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在2006年“两会”无疑是“上镜率”最高的两个词汇。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给百姓生活带来积极变化。 西安市在城市管理中积极探索政府与市民的沟通机制,拓宽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形成了政府与市民的良性互动关系。如今,道路、自来水、热力、天然气等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市政设施建设,西安市民有了关键性的发言权。许多地方出台的一些重大举措,还注意听取群众和专家意见,黑龙江省政府发布“重大决策规则”,深圳市通过“市政府重大决策公示暂行办法”,都反映出了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正在逐步健全。 在老百姓生活方面,政府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及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截至2006年9月底,全国已有1433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占全国县(市、区)总数的50.1%。2006年1至9月,全国有1.4亿农民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受益,共得到医疗费用补偿95.8亿元。从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在西部地区全面实施,受益学生达到4880万人。 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成为共识 部分城市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和房价上涨过快成为2006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话题之一。 面对房价的疯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新一轮的调控政策。2006年5月17日,国务院提出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条指导性措施(“国六条”),随后《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整顿规范房地产交易秩序的通知》、《关于住房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相继出台。同时,央行两次加息,要求商业银行提高大户型按揭贷款首付比例、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等金融措施集中出台。2006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由“国六条”开始,各种细化的调控措施陆续出台,从土地、税收、外资准入、信贷、住房结构和房地产市场交易秩序等方面全方位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全面调控。本轮房地产宏观调控不仅重视经济、金融等市场调控手段的组合使用,更以行政问责的手段来确保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力。 国企改革步伐加快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2006年,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实现了“十一五”规划良好开局。 2006年,推进了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集中,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去年16家国有独资公司开始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8家中央企业完成新一轮兼并重组。积极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国家分享企业利润,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开始进行试点。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迈出新步伐。电力行业基本实现厂网分开,邮政体制改革全面启动,邮政政企分开和监管机构组建工作基本完成。铁路、民航、水务、市政公用设施等领域改革继续推进。 税收制度改革与时俱进 税收增长是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直接体现,税收制度改革必须与时俱进是2006年“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 2006年,积极深化税收改革的主要举措有,落实修订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改革消费税制度,提高企业所得税工资支出税前扣除限额,推进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改革工作,继续在东北地区部分行业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落实税收调控措施和优惠政策,调整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政策,调整和完善出口退税政策,调高了黄金等矿产品和部分省区煤炭资源税税额标准,积极实施促进科技进步、就业再就业等税收政策等。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