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关于审计工作如何更好地服务和谐社会的思考(07-3-1)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1日 17:02 审计署网站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并做出部署;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审计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专职监督机构之一,如何找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更好地服务和谐社会,是一个值得广大审计工作者,特别是领导干部深思的问题。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些探讨。一、正确认识审计工作与和谐社会之间关系审计工作与和谐社会密不可分,审计工作应该而且可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一)和谐社会蕴涵着社会环境具有安全、稳定、和谐、有序的特性,审计工作离不开和谐社会。

  首先,和谐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远景目标,为审计工作提供了动力源泉和明确目标;其次,和谐社会有助于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为开展审计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和氛围;再次,和谐社会环境能增强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配合力度,从根本上实现以审计促发展、以审计促节约、以审计促和谐的宏伟目标。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都与审计工作息息相关,审计工作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审计法》开宗明义阐明审计工作是为了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审计的法定职能直接指向了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审计监督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具有规范作用;在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促进政治文明建设中,具有推动作用;在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具有建设性作用;对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对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保障作用;对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彰显作用。审计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它与民主法制有着密切渊源关系,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推动作用。二、审计工作服务和谐社会的落脚点胡锦涛总书记将和谐社会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据此,审计工作服务和谐社会的落脚点应定位在以下内容:

  (一)以促进民主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落脚点,寻求权力运行和谐。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黄金期、社会冲突高发期同时并存。一方面,社会结构日益趋向复杂,多元利益群体出现,多种利益摩擦和冲突涌现。另一方面,传统的道德整合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契约关系和公民社会的要求。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整合多种利益诉求是现阶段社会和谐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在社会公平方面,收入分配——城乡收入、地区之间收入、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呈现拉大趋势。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基尼系数已达到0.46,这表明中国的贫富差距已达到国际公认的中等水平和警戒线。这一方面有体制、机制、制度上的原因,另一方面则因为以个人利用职权或者利用工作上的便利条件攫取公共财物与他人财物为目的,践踏公平正义的分配原则的经济领域中的违法违纪问题严重。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打造和谐社会的基石。

  审计工作要以促进民主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落脚点,充分发挥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作用,促进社会和谐。

  (二)以促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构建充满活力的社会为落脚点,寻求社会发展和谐。

  当前经济领域中的假冒伪劣无处不在,造假帐,报假数字,假图纸,假工程,假验收,假发票,假公济私等丑陋现象在严重扰乱经济秩序。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在由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共同构建的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信用起着主导作用,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构架主要推动力。

  充满活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从根本上破除影响人们创造力发挥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形成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审计工作要以促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构建充满活力的社会为落脚点,从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强化管理方面提出有价值的可操作的建议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社会发展和谐。

  (三)以促进社会财富的最大化,提升老百姓“幸福指数”为落脚点,寻求经济发展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连续27年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9.6%,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但同时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成本,低产出、低效益问题仍然相当严重。如果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由主要依靠有形资本的投入转变为依靠技术进步或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经济增长就会缺乏后劲,和谐社会赖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就不扎实。

  幸福指数是对社会和谐程度的综合考量。当前,一些部门和单位的领导为了突出个人政绩,搞不切实际、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与此同时,上学难、看病贵、买房难、就业难等重大的民生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幸福指数不是很理想。

  审计工作要以促进社会财富的最大化,提升老百姓“幸福指数”为落脚点,加大绩效审计力度、拓宽审计视野,促进经济发展和谐。

  (四)以促进生态利益的最大化为落脚点,寻求人与环境的和谐。

  环境是社会赖以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础,对于社会和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也出现了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湖泊萎缩,湿地退化,森林覆盖率降低,草原面积减少,沙漠化扩展,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山地灾害增加,海平面上升等剧烈变化,这些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都严重挑战“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审计工作要以促进生态利益的最大化为落脚点,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工程中来,依法将环境审计纳入法制化轨道,促进人与环境共处和谐。三、审计工作服务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许多问题需要破题,其中尤以理顺分配关系、解决就业难题、科学调控宏观经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畅通利益诉求渠道、经济社会并重发展、把反腐制度落到实处最为迫切。为此,审计工作应从如下几个方面作为服务和谐社会的切入点。

  1.以宏观调控政策落实中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加大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重点投资项目、重点生态保护工程和重点流域(区域)污染治理等项目的审计和调查,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2.以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情况为切入点,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垄断行业以及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相关项目的审计力度,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体制改革,从根本上增强发展动力和社会活力,促进民主、服务、透明、法治、廉洁的政府的建成。

  3.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加大对社保基金、

住房公积金、扶贫救灾资金、“三农”资金以及教育收费、农村征地、城市拆迁、企业改制等等的审计监督力度,促进社会保障体系、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公共安全应急体系等的建立和完善。

  4.以经济领域中存在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为切入点,加大对社会关注、与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以及专项资金多、非税收入多、沉淀资金多的单位和部门的审计监督力度,促使政府部门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促进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5.以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损失和国有资产流失等宏观管理上的重大问题为切入点,加大对政府性资金的管理使用、重点建设项目实施、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的绩效审计力度,促进经济增长速度、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统一。

  6.以领导干部树立

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加大对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看GDP的增长,还要看一个地区的社会、人文、环境指标;不仅要看城市的发展,还要看农村的发展;不仅要看当前的发展,还要看可持续的发展;不仅要看经济,还要看社会稳定;不仅要看明显的政绩,还要看潜在的政绩和负债风险,促进以行政首长为主要对象的行政问责制的建立和完善。

  7.以农业环保上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强化生态环境审计,加大农业环保资源的审计力度,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生态利益的最大化,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四、全面提升审计工作为和谐社会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审计工作要更好服务和谐社会,关键是要有“一颗心”和“一种本领”,即一颗愿为和谐社会服务的心,一种能够为和谐社会服务的本领。

  (一)提高思想认识,认清历史使命,全面把握审计本质。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从审计事业肩负的历史使命出发,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深刻内涵和主要任务,增强审计工作为和谐社会服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紧迫感,自觉地把是否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作为检验和衡量审计工作是否取得成效的根本标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审计与被审计之间的监督与被监督关系,仅是职业定位,并非人格定位。在审计过程中,应努力做到监督不缺位,服务不越位,寓服务于监督之中。

  (二)拓宽审计视野,转变思维方式,全面履行审计职责。十年前颁布实施的审计法早就明确规定,审计监督的对象就是“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据此,必须加大绩效审计力度,实现审计职能的回归。目前我国的政府预算在完整性上还存在很多问题,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收支只是一部分,而其他部分包括预算外资金和政府性基金等财政性资金管理最不规范的、问题最多却未纳入预算管理。因此,也必须强化对这一部分资金审计监督,实现审计职能的回归。审计工作必然是查出问题、揭露问题,而审计工作的终极目标却是促进整改规范。因此,促进整改必须与查出问题、揭露问题同步跟上,以全面体现审计价值,实现审计职能的回归。如此等等,如何全面履行审计职责课题值得进一步探索。而探索的前提就是拓宽审计视野,转变思维方式。

  (三)突出审计重点,加大创新力度,全面提升审计水平。突出审计重点符合矛盾论之重点论,审计工作只有突出重点,才能提升水平。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目前审计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应对新形势、新任务,这是摆在全国审计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惟一的选择就是要自我加压、自主创新,在创新中加快发展。

  (四)掌握现代本领,贴近社会需求,全面驾驭审计技术。“现代”本领包括现代知识、现代技术、现代信息和现代理论。审计人员只有掌握现代本领,全面驾驭审计技术,才能真正提升为和谐社会服务的能力。如审计人员只有在掌握计算机审计前提下,才能站在全局和系统的高度看待问题;只有在掌握抽样统计技术前提下,对问题的分析才具有科学性、可信性。当然,掌握现代技术之后,还必须贴近社会需求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五)强化审计管理,加快队伍建设,全面修炼审计“内功”。审计管理包括计划管理、资源整合、优化审计项目流程、质量控制等,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根本保证。队伍建设包括提高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等,是提高审计工作水平的前提条件。人的素质得不到提高,管理机制得不到创新,就是审计“内功”没有修炼好,要出效率、出效益、出成果来服务和谐社会,只能是一句空话。

  (六)提炼审计成果,扩大公开领域,全面满足社会需求。审计工作服务和谐社会最终要体现在审计成果的转化率和使用率上。而提升审计成果的转化率和使用率,第一要提炼审计成果,就单个项目来说要有精品意识,就同类项目来说要有整合意识;第二要扩大公开领域,要适度扩大审计结果文书的分送范围和适当扩大审计结果公开的范围。(作者:浙江省审计厅 高安秀)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审计机关和本网站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