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中国经济遭遇非典型滞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4日 02:19 中华工商时报

  “滞胀”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其宏观经济运行呈现不同的特征,在西方发达国家表现为典型的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在日本表现为经济停滞和通货紧缩,而在我国表现为经济快速增长和温和的通货膨胀。

  2006年,中国经济实现10.5%的增长速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延续了自2002年以来高增长、低通胀的增长态势。在任何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看来,滞胀是中国经济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在传统经济理论中,“滞胀”是指物价上涨较快,一般超过5%或者更高,但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和经济衰退,而这些现象与目前中国经济运行的特点恰好相反。经济停滞与物价上涨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出现“滞胀”问题的典型特征,但是在不同国家或者在同一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滞胀”问题可能呈现不同的特征。我国目前遭遇到的“滞胀”具有非典型,这表现在经济没有停滞,但就业增长缓慢;没有出现通货膨胀,但资产价格迅速上涨。非典型特征的滞胀同样威胁到经济长期的持续增长。

  我们将经济高速增长中出现的资产存量和收入流量结构的严重失衡称之为“滞胀”,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我国经济已经遭遇“滞胀”,而且“滞胀”的程度还在不断加深,这突出表现在资产存量价格的急剧上涨中。

房地产是存量资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自2002年以来,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中,房地产价格增幅远远超过了物价水平的变化,尤其是土地价格上涨更快。2002-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均每年只上涨1.5%,而商品
房价
格平均每年上涨6.3%,土地交易价格更是达到了8.6%。房价与居民收入之比同样可以反映资产存量和收入流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房价大约为年收入的4-6倍,而我国36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在7.89-21.17之间,平均为13.38,远高于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从商品房的销售来看,我国商品房销售收入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仅占当年GDP的1%,在2000年这一比例上升到4%,而在2005年这一比例上升到10%。这些数据均反映了房地产资产与收入流量的比例在迅速上升。同时,证券等金融资产和企业资产等实物资产的价值也在迅速增加。

  与其它市场经济国家一样,我国资产值的持续上升会导致收入分配更有利于资产持有者,而不利于工资收入者。2000年以前,工资性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50%以上,而在2005年,这一数字已经下降到41%,下降了10个百分点。由于我国目前财富分配的差距比收入分配的差距更大,资产值的上升将进一步扩大全社会的收入差距,加剧富裕阶层与贫困阶层的分化。收入分配差距的持续扩大是导致新增就业减缓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需求结构是由购买力更强的富裕阶层所主导的,这些阶层更偏好资金密集与技术密集的高档商品或

奢侈品,但是,这些行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但对就业贡献不大。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这种收入分配结构和需求结构会导致结构性失业,表现为失业率的上升,在我国这样存在着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减慢以及相应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减缓。如果这种二元结构被“固化”,将会导致在城乡之间和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出现严重的对立,引发社会歧视和犯罪率上升等大量的社会问题。

  “滞胀”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结构性问题,表现为资产存量和收入流量的结构失衡,并导致失业率上升或创造新增就业机会的能力下降。“滞胀”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其宏观经济运行呈现不同的特征,在西方发达国家表现为典型的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在日本表现为经济停滞和通货紧缩,而在我国表现为经济快速增长和温和的通货膨胀。我们应当认清在这种“非典型”特征的背后,“滞胀”渐渐露出了狰狞的面目,房地产与金融证券等资产价格的膨胀应当被正确解读为经济预警的信号。调整资产存量与收入流量的结构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惟一途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