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2006年云南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2日 11:19 国家统计局网站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年。良好的开局对“十一五”期间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省委省政府采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增加农业投入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云南省农村经济得到健康稳定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速度加快。据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对40个县 2400户农村居民家庭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云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50.5元,比上年增加208.7元,增量首次突破200元,增长10.2%,增幅提高0.6个百分点,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7.5%,农民纯收入实际增幅比上年快了1个百分点。2006年云南省农民收入增长亮点纷呈,有以下十个显著特点:

  1、云南省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的农村经济工作,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强化支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稳定粮食生产,繁荣农村经济,扩大非农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云南省农民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增速加快,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50.5元,比上年增加208.7元,增量首次突破200元,名义增长10.2%,增幅在西部省区仅低于西藏、广西,居第三位。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物价实际增长7.5%,比全国7.4%的平均水平,快0.1个百分点。

  2、工资性收入强劲增长,成为今年云南省农民增收的一匹黑马。2006年云南省农民人均工资性纯收入为441.8元,比上年增加93.5元,增长26.9%,工资性纯收入增加对全年纯收入增加的贡献率到达44.8%,同比上升了41.5个百分点,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强,占据全部纯收入的“半壁江山”。其中人均在非企业组织中得到的收入为75.0元,增长20.8%;人均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收入为287.3元,增长21.5%。在本乡地域内劳动收入中,人均在国家投资基建项目中得到的收入为0.7元,是上年的2.3倍。人均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为79.5元,增长59.6%。在外出从业收入中,人均在乡外县内从业得到收入增长22.4%;在县外省内从业得到收入增长60.5%;人均在省外国内从业得到收入是上年的2倍;在国外从业得到收入是上年的3.5倍。

  3、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加,增幅有所回落,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6年云南省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为1631.6元,比上年增加101.5元,增长6.6%,增幅回落2.6个百分点。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增加额占全部纯收入增加额的48.6%,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仍然占主要地位。在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中:①人均第一产业纯收入为1476.4元,比上年增加92.8元,增长6.7%,增加额占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增加额的91.4%。其中: 人均农业纯收入比去年增加56.1元,增长5.8%;人均林业纯收入比去年增加51.8元,增长38.5%;牧业纯收入比去年增幅回升10.8个百分点;渔业纯收入呈下降趋势。②人均非农产业纯收入为155.2元,比去年增加8.7元,增长5.9%,增加额占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增加额的8.6%。其中: 人均第二产业纯收入比去年增加6.5元,增长34.3%,增幅高于第一产业。人均第三产业纯收入比去年增加2.1元,增长1.7%。

  4、农民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保持增长,增幅比去年略高。2006年云南省农民财产性和转移性纯收入人均为177.0元,比去年增加13.7元,增长8.4%,增幅上升0.7个百分点。财产性和转移性纯收入增加额占全部纯收入增加额的6.6%。

  5、国家惠农政策进步深化直接、有效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对农民收入增加的作用意义深远。近几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以及“三补两减”等各项政策,今年国家又对种粮农民实施了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补贴,是国家在“

十一五”开局之年新出台的一项惠民政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大举措,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得到了实惠。据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云南省农民的农业税支出为零,减负也是增收。惠农政策推动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增加,是一种政策性收入,2006年云南省农民人均得到退耕还林还草补贴为23.2元,增长24.2%;农民人均得到粮食直接补贴的收入为1.9元,增长70.7%;人均得到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补贴为0.1元,增长1倍;人均得到良种补贴的收入 (粮食种植)为1.1元,增长2.5倍。云南省农民人均从“三补”得到的收入和退耕还林得到的补贴收入比去年增加6.0元,增长29.9%;另外,农民人均获得的救济金、抚恤金、报销医疗费、无偿扶贫或扶持款、保险得到赔款比去年增加7.6元,这一系列惠农政策就让农民人均达到40.6元,增加13.6元,增长50.6%,增加额占全部纯收入增加额的6.5%。

  6、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劳务经济增势喜人。云南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快速增长,是新阶段云南省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新型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而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云南的重大举措。2006年,云南省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亮点,据调查资料显示:工资性收入增加额占全部纯收入增加额的44.8%,高出第一产业增加额占全部纯收入增加额比重0.3个百分点,亮点突出。今年初省委、省政府把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形成了政府主导,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加上“百万民工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和“春风行动”的实施,培养新型务工农民,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2006年云南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比去年增长10.5%,外出务工人数占总劳动力人数的6.9%,比去年增长0.5个百分点;其中:男性外出务工人数增长14.5%,占总外出务工人数的70.3%。按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比去年增长7.5%,受训率达到18.2%;首次外出务工人数比去年增长29.7%。在外出务工人数中,40岁以下的务工人数占总外出务工人数的90.7%,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3.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9.5%,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7.1%。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以政府(单位)组织方式出去的比去年增长了36%,占总外出务工人数的11.2%;以亲属介绍方式外出的人数增长12.7%,占总外出务工人数84.9%;以中介组织介绍的人数比去年下降7.7%,只占总外出务工人数的3.9%。其特点主要是2006年云南交通投资力度最大的一年,交通、水电、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幅较大,劳动用工需求强劲。加之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建立了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合理确定和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解决好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劳动力市场呈现需求增长而供给相对不足的态势,导致劳动力平均工价上涨。如一般性技术工价从上年的20元/工,上涨到今年的30-50元/工;专有技术性工种的工价从上年的50元/工,上涨到今年的100元/工左右。2006年云南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显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外出从业者人均外出务工总收入从2005年的4503元提高到2006的5870元,人均外出务工月工资从2005年的617元/月增长到2006年780元/月。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行政事业单位工资上调,村干部报酬、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及教师工资比上去年分别上长了16.8%、44.5%和17.5%。以上利好因素,促进了今年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明显加快,农民工资性收入强劲增长。

  7、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量增价涨,市场需求旺盛,成为2006年云南省农民增收的又一亮点。加快发展具有云南特色的现代农业,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这是省委省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云南农村特色经济在省委、省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发展迅猛,一些特色产业开始发挥支柱的作用,以茶叶、甘蔗、蔬菜、花卉、橡胶、核桃、板栗、园林水果等为主的特色经济,发展成果显现。据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云南省农民人均从茶叶、甘蔗、蔬菜、花卉、橡胶、核桃、板栗、园林水果等为主的特色经济得到的收入为690.5元,同比增长28.3%,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为23.4%;其中, 人均茶叶收入83.2元,增长39.1%;蔬菜收入258.5元,增长5.9%,花卉园艺收入35.2元,增长3.4%;园林水果收入41.4元,增长41.4%;橡胶、核桃、板栗等采集林产品收入222.1元,增长83.5%。产量和价格的同时上涨的双向拉动,使云南的特色经济朝着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方向发展,茶叶人均产量为6.1公斤,增长0.7%;板栗人均产量为1.0公斤,增长41.0%;核桃产量人均为3.2公斤,增长11.1%;园林水果产量人均为36.5公斤,增长35.7%;农民出售茶叶综合价格从2005年的9.9元/公斤涨到2006年的13.7元/公斤,价格涨幅达38.2%,价格因素使农民人均增收23.2元; 出售蔬菜价格每公斤上涨0.3元,农民人均收入增收72.4元;特色经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内在潜力,云南省在抓好特色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优质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如:滇南普洱茶、版纳橡胶、思茅咖啡、元谋蔬菜、斗南花卉远近闻名;大力推进无公害果茶产业区的建设,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构建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体系,促进农民的增收。

  8、烤烟产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明显增强,烟草产业再创辉煌。2006年全省规划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9.7万件,受益面积178万亩,受益农户52.8万户,烟草行业补贴资金10.35亿元,烟水工程完成13.21万件;烤房建设项目全省共投入资金1.06亿元,完工8205座。积极推进先进实用技术,烟叶生产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全省轮作面积达468.35万亩,占实际移栽面积的87.27%,比去年增加了6.27个百分点。全省漂浮育苗移栽大田占总移栽面积的90.55%,占全国的44.23%;共揭膜252.27万亩,占盖膜移栽面积的56.68%,比去年提高了6.63个百分点。今年云南省烟叶内在指标有所提高,烟碱含量明显下降,一些主要的致香物质明显提升,云南烟叶的可用性大大提高;烟叶等级合格率大幅提高。据统计,全省农民人均烤烟总收入达314.08元,同比增加78.78元,增长33.5%;农民人均交售烤烟数量和得到的现金收入,分别从2005年的25.46公斤和228.26元,提高到2006年的30.03公斤和304.90元,烤烟交售综合平均单价达10.2元,与2005年的9.0元相比增长了13.3%。2006年云南省农民烤烟收入增长对种植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过半,达到了54.6%。

  9、农民市场意识显著增强,收入的货币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了又好又快地增长。2006年云南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大了农村市场建设力度,农产品商品率显著提高,农产品的变现能力逐步增强。据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云南省农民人均全年现金纯收入为1700.7元,比去年增加274.7元,增长19.3%,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75.6%,比重上升了6个百分点。表明了云南省农民收入来源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农民市场意识增强。同时也是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以及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和农户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更是农民扩大生活消费、改善生活条件、繁荣农村市场的根本点。

  10、农民消费快速增长,对于刺激农民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意义深远。2006年云南省农民家庭消费支出人均为3686.9元,比去年增加669.9元,增长22.2%。

  尽管2006年云南省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农村经济运行形势喜人,但是,从目前云南省农村经济状况还不发达、国家扶持重点县较多的实际情况来看,云南省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收入来源不稳定,缺乏增长的后劲。综合分析,对2006年云南省农民增收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建议:

  1、积极把握市场,保持粮价稳定。2006年云南省粮食丰收,粮食产量达到1540.5万吨,比去年增产25.6万吨,增长1.7%,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据住户调查资料显示:人均谷物产量为461公斤,由于每公斤出售价格下降0.08元,农民人均谷物收入减少了36.9元,其中:普通小麦产量人均为36.2公斤,比去年增长10.4%,每公斤出售价格下降0.17元,农民人均收入减少6.2元;优质小麦产量人均5公斤,比去年增长37.3%,每公斤出售价格下降0.18元,农民人均收入减少0.9元;优质玉米产量人均为21.6公斤,比去年增长16.6%,每公斤出售价格下降0.1元,农民收入人均减少2.2元。因此,保持粮食价格稳定对今后农民增收尤其重要,增产不增收,挫伤粮农的积极性,必影响农业的持续发展,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努力保持粮食及大宗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稳定。

  2、遏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加大惠农政策性补贴力度。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从2005年下半至今年仍在高位运行并继续上涨。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致使农民被动增加生产费用的支出,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近几年,由于石油、天然气等基础原材料紧缺、市场供求矛盾突出,导致价格上涨,加之部分农资生产企业借国家给农民的优惠政策之机搭车涨价,化肥、农药、

柴油、种子及饲料等主要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6年云南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去年上涨了2.6%,其中:化肥价格上涨3.5%,农药上涨1.8%,农膜上涨13.2%,农用机油上涨21.9%,种子上涨10.3%,饲料价格上涨3.7%。按照政府惠农政策的规定,种植优质稻每亩15元、杂交玉米每亩10元的标准,由于农资价格上涨,相应抵消了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好处。二是以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继续低位运行并呈现明显的跌势。对部份农民依靠出售农产品支撑农民增收的作用减弱,使农民增收倍感困难。

  3、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扶持云南省畜牧业发展,努力实现畜牧业丰产丰收。2006年上半年,面对全国范围内畜牧业产品市场的波动,云南省农民畜牧现金收入曾出现下降趋势,省委、省政府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新增生猪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种猪生产和规模养猪的扶持,防止了畜牧业生产出现大的滑坡,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快速恢复。2006年,云南省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比去年增幅回升10.8个百分点,仔猪、活猪和猪肉平均价格分别上涨26.24%、19.07%和11.54%;活鸡、鸡蛋平均价格和上涨21.02%和4.23%;牛肉和羊肉价格分别上涨14.07%和12.08%,价格较为稳定。

  4、要警惕农民收入增长导致农村内部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云南省农村中相对较低收入农民主要是农业生产者,生产生活方式单一简陋,他们的收入仅相当于改革初期云南省 时期的收入水平。据调查户5等分的调查资料显示,20%的低收户人均为631.4元,与20%最高收入户人均的收入相比,差距为4928.3元,高收入户的人均纯收入是低收入户的8.8倍,差距扩大。目前云南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不到2250.5元的调查户占60%。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迫切需要扭转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势头,要有步骤、有重点地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全体农民能够分享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5、努力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农民参与市场和低于市场风险的能力。我国农业依然是以分散的农户为主体的传统组织结构,以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为主,广大农民普遍存在思想观念、市场和科技意识、生产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问题,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不高,导致农村整体农业经济利益低下,农民增收困难、农产品买难卖难等现象,这一系列小规模农户经营所固有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以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由合作经济组织一头连接广大农户,一头连接市场与龙头企业,两者要有机衔接,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作,可以有效推进

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高效农业。

  6、着力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着力提高农民就业技能,保证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云南省培训农民工程工作一定的成效,全省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7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目前我国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要继续推进“阳光工程”,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让农民工由小规模向大规模转变;通过高质量培训实现高质量转移,不断提升“打工”层次,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之路越走越宽;由自发型向组织型转变,减少劳务纠纷,降低转移成本;由本地转移向外地转移转变,形成宽领域、全方位、多元化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局面,今年云南省外出到省外务工的劳动力人比去年增长35.1%,由政府(单位)组织外出的人数增长62.8%,其中到中部地区的劳动力人数增长99%。

  7、加强对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积极引导农民实现新一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新一轮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将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但是目前,云南省农民家庭经营非农产业发展滞后,农民从二、三产业中得到收入持续徘徊。2006年云南省农民人均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仅为6.9%,这与云南省农村经济不发达,国家扶持县集多,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起步初期阶段有直接关联。2006年,云南省农民从家庭经营非农产业得到收入人均155.2元,仅比上年增加8.7元,其中:农民在第二产业中得到的纯收入人均为25.6元,比上年增加6.5元;农民在第三产业中得到的收入人均为129.7元,比上年增加2.2元,呈现出明显的徘徊态势。从我国江浙一带和沿海发达省份的农民收入增长的经验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农民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多地依赖于非农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加大扶持二、三产业的发展力度,促进农民的增收。要转变观念,进一步明确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最终将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来源: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