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继承小平的魄力勇气智慧和艺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1日 17:09 经济观察报

  徐景安/文一

  邓小平离开我们有十个年头了。

  我们纪念邓小平,因为邓小平领导中国成功地完成了一次伟大的转折,他创新了社会主义理论,引领中国融入现代文明。

  资本主义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算起,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不管人们对资本主义如何评价,一个不容争议的事实是资本主义创造了现代文明,开启了世界现代化进程。

  社会主义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算起,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历史上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邓小平勇敢地担负起了创新社会主义的任务。

  邓小平作为政治伟人,首先在于他勇敢地扬弃了传统社会主义。他在1985年4月15日会见外宾时说:“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总结了世界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问题的原因:“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

  邓小平作为政治伟人,摒弃把变革生产关系作为主要任务的传统模式,坚决地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心和重点。翻阅《邓小平文选》,讲得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邓小平说:“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

  真理似乎十分简单,然而要把握它,尤其是要实践它,需要巨大的魄力、勇气、智慧和艺术。传统模式把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看作社会主义的标准。1936年,苏联生产资料实现单一公有制,斯大林即宣布建立了社会主义。1956年,中国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也宣布进入社会主义。结果众所周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苏联和中国都没有把经济搞上去,普遍贫困的问题也没有解决。

  邓小平是质疑这种做法的第一位共产党领导人。他开创的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但坚持了社会主义理想,而且重视社会主义的功能。邓小平从生产力原则出发提出的“猫论”与“三个有利于”,特别强调社会主义的功能。其标准正如邓小平所说,一是有利于提高生产力,二是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三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能够发挥这三项功能的结构就是合理的,即使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也可以参照;不利于这三项功能的结构就是不合理的,即使被称作是社会主义的,也要改。中国的改革就此起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引进市场经济制度,改变了旧的结构。

  邓小平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正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存在的差距。1978年10月,邓小平在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时说:“同发达国家相比较,经济上的差距不止是十年了,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同年9月16日,邓小平在听取地方工作汇报时还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

  将发展生产力确立为社会主义的第一原则,就打开了中国融入现代文明的通道。

  传统模式将变革生产关系作为第一原则,后果之一是导致了相对封闭,与资本主义世界既不相通,又不可比。尽管经济落后、民众贫困,还是说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

  邓小平的伟大,就在于他以生产力作为标准,比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承认落后,承认差距,决定在经济上取资本主义之长。这样,社会主义就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西方中等发达国家是我国现代化的目标,GDP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市场取向是我国改革的方向,刺激需求、拉动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理论,引进外资、扩大出口成为我国的国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遵循世界的经济规则是我国的方针,承认物质利益、鼓励发财致富成为正面价值之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四位的经济大国,中国融入现代文明,走上现代化道路。

  二

  邓小平引领中国融入现代文明,还没有来得及实现现代文明。我将邓小平的政治遗愿概括为:经济文明、政治文明、道德文明,即邓小平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关于经济文明。

  邓小平所说的共同富裕,可称之为经济文明。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说: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坚决反对平均主义。邓小平说:“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办法就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邓小平警告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

  中国的现状是贫富差别扩大,两极分化严重,导致民众对改革的不满以至怀疑。实行公平分配,关系党的声誉、政府的声誉、改革的声誉、社会主义的声誉,已经成了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首先要解决初次分配中不合法、不合理的问题。2005年底,中国城乡就业人员达7.2亿,保障他们的法定权益、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是实行公平分配不能回避的问题。经济快速增长,而职工工资收入占GDP的比重却下降。1991年至2005年从15.3%下降为11%。职工工资尤其是农民工工资过低,最低工资制没有全面执行,超时加班现象比较普遍,社会保险覆盖面窄,劳动保障监察不力等等,这都亟待解决。建立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应该提到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其次,要尽快启动二次分配中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制定社会保障方面的长远规划,将城乡居民的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养老纳入中央至各级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以此作为政绩考核的指标,引导各级政府的职能向公共服务转变。为保障财政资金向社会公共领域倾斜,必须遏制政府行政开支和经济建设投资的膨胀,建立公共财政制度,接受人大、社会的约束和监督。

  第三,发挥三次分配中公益组织的作用。公益性的政府组织、盈利性的市场组织、非盈利的自愿的公益组织是现代社会的三大社会组织。不追逐权力、不追逐盈利,而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弱势群体利益为目标的公益组织,应该受到鼓励,没有理由限制。

  关于政治文明。

  邓小平对政治文明提出过设想,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施到位,是未了的一大遗愿。他在改革之初就指出: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要切实保障工人、农民个人的民主权利,包括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事业的权力”。

  中国实行什么样的民主制,中国怎么向民主制过渡,既要参照民主制的成功经验,又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我主张一党领导下的协商民主。

  第一,从基层做起,党政领导干部实行差额选举,逐步扩大层级。候选人可由上级考核推荐,也可由下层推举、上级考核。目前,不少地方基层人大代表和基层党政领导干部选举时采用的发表竞选演说、提出施政纲领、公布历史业绩的办法,总的来看效果不错。我提议落选的人负责纪律检查工作,可能效果更好。

  第二,实行协商民主。通过建制化的方式和程序让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经过政府有关方面考核,鼓励那些规范的、有益社会大众的非政府组织展开活动,作为协商主体。另外就是要积极提倡新闻监督,提供协商渠道,保障协商权利,真正落实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

  关于精神文明。

  邓小平对精神文明建设十分重视,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著名论断。他指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他警告说:“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

  为了解决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将现代文明的基石“个体本位”与中华文化传统的“群体本位”相结合,建立新的道德规范、新的道德文明。

  首先,要承认自我对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以及寻求实现的途径。社会应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选择的权利和实现的努力。要保障生命的存在,保障生活的权利,尊重每个人的自我利益、自我需要。不能强求“大公无私”,也做不到“大公无私”。

  其次,要承认他人对物质和情感的需要,以及寻求实现的途径。国人偏于尊重家人、朋友、熟人的小圈子,对陌生人则不讲礼貌、不守规矩。中国人长期以来缺乏对个人、个体尊重的教育,导致道德水准、服务水平的下降。要使尊重自我、尊重他人深入人心,才能改变目前道德建设领域虚幻的状况。

  第三,无他人即无自我。我是他人所生,即父母所生,没有父母就没有我。对父母要知恩、感恩、报恩。这就是中国传统道德提倡的“孝”。爱父母是人类走向博爱的起点。“孝”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德,应该倡导和宏扬。

  推而广之,配偶、亲属、老师、同学、朋友、同事、上级以及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都是自己的恩人,没有他人的支持、帮助,没有我的今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生我养我的家乡有恩于我,培养我教育我的学校有恩于我,为我提供工作岗位的单位有恩于我,祖国、民族哺育了我。所以,应该爱家乡,爱母校,爱集体,爱祖国,爱中华民族。

  实现自我也有赖于他人,即自我价值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向他人、向社会提供自己的物质的或精神产品。从这个意义讲,没有他人也即没有自我。敬业,精益求精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做一个好工人、好农民、好医生、好教师、好

公务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他人提供好服务,从中发现自我价值、实现自我价值。

  承认自我、承认他人、无他人即无自我,由爱我及爱他,由爱他及爱人,逐步提升、逐步升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

为人民服务,融化其中。新道德观应避免过分意识形态化地强调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我们应该吸收人类一切进步的道德文明。西方文明对个人的尊重、中国传统文明对“孝”的提倡,都是十分宝贵的贡献。

  三

  我国面临建设现代文明的重任,又承担超越现代文明的挑战。

  美国的价值观中亦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但美国的价值理念中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是全世界、也是我们中国不能学习的。全世界要像美国人那样生活,需要20个地球。中国人要像美国人那样生活,需要6个地球。因此,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文明是不能持续的,以西方文明为目标的世界现代化是实现不了的。

  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中国必须走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

和谐社会”。中国现代化的成功,将为世界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中国承担着创造人类新文明的伟大任务。

  以西方文明为代表的现代文明,是以“物”为中心。把占有物、消费物作为价值目标、价值尺度,积极的成果是经济发展,必须的代价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恶化。

  我国探索的人类新文明,是以“人”为中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人性得以发扬,人性得以完善,人类得以持续。

  以“人”为中心取代以“物”为中心,不是不要“物”,也不是轻视“物”,而是使“物”的生产、消费、分配走上科学、合理、公平的轨道,即实行清洁生产,不破坏环境;适度消费,不浪费资源;公平分配,不两极分化。

  以“人”为中心取代以“物”为中心,就是以人的权利为核心,保障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发展权;以人的需要为宗旨,既关心人的物质需要,还关注人的精神健康;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以人的持续生存与发展为原则,不允许以任何理由破坏生态。

  人类社会的过去,是“精神本位”。中国古代社会以仁爱作为价值追求,中世纪的欧洲以信仰作为价值追求。人类社会的现在,是“物质本位”,西方文明开启了将物的占有、物的消费、物的享受作为价值追求的时代。人类社会的未来,是“人为本位”,以和谐作为价值追求,真正实现邓小平所期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邓小平是一个伟人,既具有超越前人的魄力和勇气,又具有超越前人的智慧和艺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这一系列伟大转折,正是邓小平的丰功伟绩。

  邓小平牢牢抓住一个中心,即发展生产力,作为告别传统体制的出发点。这就是邓小平著名的“猫论”。邓小平又以“大胆闯”、“摸石头”、“不争论”作为超越的策略、艺术、方法,冲破阻力,绕过障碍,一步步引领中国融入现代文明。

  今天我们纪念邓小平,就是要学习邓小平的魄力、勇气、智慧和艺术。中国要建设现代文明,实现经济文明、政治文明、道德文明,需要这样的魄力、勇气、智慧和艺术。中国要超越现代文明,走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体现“以人为中心”的新的价值理念、价值尺度和社会形态,更需要这样的魄力、勇气、智慧和艺术。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6,70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