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贾治邦:准确把握林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7日 14:14 《经济》杂志
准确把握林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答本刊记者问 文/本刊特约记者 刘惠兰 《经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林业迎来了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社会对林业的关注度明显提高。请您介绍一下,近些年来林业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贾治邦: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站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高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卓越智慧和世界眼光,在深刻总结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各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都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方针和总政策,确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和总任务,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这一系列重大决策的作出和施行,把林业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林业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赋予林业建设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使命。可以说,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在国家建设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 与之相适应,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使命任务等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概括起来主要有:确定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和科教兴林、人才强林、依法治林的战略部署;明确了林业既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承担着发挥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生产物质、文化、生态三大产品的功能定位;提出了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林业建设指导思想和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要求。这些重大变化,使林业的内涵、外延大大扩展了,同时,也给林业的体制机制、发展模式、工作思路、管理方式等带来了重大变化。客观分析和判断林业形势,准确认识和把握时代要求,对于科学求实地谋划和安排林业工作,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济》:随着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对生态问题越来越关注,生态产品已经成为社会最短缺、最急需大力发展的产品。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贾治邦:物质产品、文化产品和生态产品是支撑现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类基本产品。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物质产品短缺的时代已经结束,生态产品开始成为当前最短缺、最急需大力发展的产品,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生态差距已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生态十分脆弱与经济高速增长的不协调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森林和湿地是陆地最重要的两大生态系统,前者被称为“地球之肺”,后者被称为“地球之肾”,它们以70%以上的程度参与和影响着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对保持陆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发挥着中枢和杠杆作用。以森林和湿地为主要经营对象的林业,就是通过这些复杂的过程来生产出生态产品的。这些生态产品主要包括: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清洁空气、减少噪音、吸附粉尘、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科学家断言,假如森林和湿地从地球上消失,那么,全球9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陆地90%的生物将灭绝,生物固氮将减少90%,生物放氧将减少60%,同时引发一连串的生态灾难,地球的生态平衡就无法维持。可以说,没有森林和湿地,人类就会失去生存基础,失去未来,失去一切。最近100多年来,正是由于森林和湿地的大量减少,才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对生态产品的严重短缺,国际社会和许多有识之士对林业给予了特别关注。罗马俱乐部的科学家们早在1980年就呼吁:要拯救地球上的生态,首先要拯救地球上的森林。英国科学家则指出:由于森林大量被毁,已经使人类生存的地球出现了比以往任何问题都难以对付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有可能取代核战争,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我国生态产品短缺的程度不知要甚于发达国家多少倍,而这些产品,既不可替代,又不能进口。因此,提高我国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满足社会和人们对生态产品的迫切需求,已成为林业部门最艰巨、最迫切的任务。 《经济》:怎么看待林业在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 贾治邦: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自然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森林和湿地的严重破坏,导致物种灭绝和物种生境毁坏,进而导致生物链的断裂,生态系统的失调乃至崩溃,造成自然与自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不和谐。这一规律已被无数的事实所证实。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黄河等四大文明,都发源和昌盛于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的地方,又都衰落和消亡于大量砍伐森林、严重破坏自然之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如果沙尘暴、海啸、水土流失、泥石流、干热风、洪水、干旱、物种灭绝、蝗虫、瘟疫等各类自然灾害频发,生态失衡,天怒人怨,一切和谐都无从谈起。所以保护了森林和湿地,就是保护了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和谐,破坏了森林和湿地,就是破坏了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和谐,最终必然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不和谐。因此说,林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经济》:为什么说林业问题不仅是生态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还是国际政治问题? 贾治邦:首先,林业承担着许多国际公约的履约任务。我国是蒙特利尔进程、亚洲区域进程等国际林业进程的参加国,是《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等国际公约的签署国,还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的常务副主席国。认真履行这些公约,对于树立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维护国家利益,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发展造林绿化已成为我国一项重大外交战略和必须履行的国际责任。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当今国际斗争的一个焦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的第一个承诺期内,率先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这意味着其经济增长将受到限制。但同时,也允许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通过造林再造林所固定的二氧化碳抵减其所承诺的部分减排指标。目前,我国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如果应对不好,就有可能成为别国牵制我国的一个把柄。面对这种形势,我们要么放缓经济增长而实现减排,要么发展造林绿化以抵减减排指标。我们当然只能选择后者。据有关专家研究,我国森林年均每公顷固定二氧化碳5.85吨,发展1万公顷造林就相当减排二氧化碳5.85万吨。因此,我国经济要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加强植树造林,换取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权,为经济增长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经济》: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林业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贾治邦:我国山区占国土面积的69%,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同时集中着全国90%以上的森林资源。全国2000多个行政县(市)中,有1500多个在山区,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496个在山区。由此可见,山区既是林业建设的主战场,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把我国林业上的林地资源潜力、物种资源潜力、林产品市场潜力和安置劳动力潜力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林业生产,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村容村貌,绿化美化环境,还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说,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作用重大。 在生产发展方面。我国有林业用地43亿亩,其中有林地只有26亿亩,利用率和生产力都很低。同时,还有8亿亩可治理的沙地和近6亿亩湿地。三者合计是我国耕地总面积的3倍多。充分利用好这些非耕地资源,大力发展竹木、果品、桑蚕、药材、木本粮油、林木种苗等传统产业,以及森林旅游、森林食品、花卉、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等新兴产业,不仅可以拓宽农村生产门路,而且可以增强农村生产发展。特别是森林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资源的可再生性,在发展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生物制剂等生物产业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必将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发展林业生产,还可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缓解粮食和能源压力,保障生态安全、食物安全和能源安全。 在生活宽裕方面。积极发展上述林业生产,一方面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可以明显地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实现农村居民的的生活宽裕。事实证明,发展林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也是很高的,而且多数产品市场广阔。仅是发展竹产业,2005年浙江省临安市就涌现出10个年产值超1000万元的乡,100多个年产值超100万元的村;而安吉一个县的竹业年产值就高达58.6亿元。 在促进乡风文明方面。通过加强林业建设、发展森林文化、倡导生态伦理、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可以增强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地被大家理解和接受,从而在广大农村形成自觉植绿、护绿、兴绿、爱绿的新风尚,进而改变传统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实现村容整洁方面。通过构筑农田林网、绿化宜林荒山、房前屋后和村庄周围,增加村庄和农户院落的林草覆盖率,发展庭院林业等,不仅可以直接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村人居环境,而且可以实现农村自然环境和村庄、村民家居环境的和谐优美。 在管理民主方面,发展林业是农村的一项目重要生产活动。我国集体林地占全国林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加强集体林地管理是乡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必须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使村干部懂得依法行政,使村民懂得依法维权。近几年来福建、江西等省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证明,这项改革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的民主化管理进程意义不可小视。 《经济》: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着力转变林业增长方式,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贾治邦: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八个重要关系: 一是兴林与富民的关系。通过兴林,可以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产品和丰富的物质产品,为农民提供可靠的就业机会。而农民富裕了,就会自觉自愿地投入到林业建设中去,加大对林业的资金、技术、劳动投入,促进林业发展。坚持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才能使林业建设获得不竭动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生态与产业的关系。生态中有产业,产业中有生态,两者既不可分割,又不可对立。只有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满足了社会对林业的生态服务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林业产业发展才能有更大的余地和更高的效率;只有建立起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既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又积累丰富的物质财富,才能更好地支持、保障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所以必须把生态与产业结合起来,协调推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综合效益,林业发展才有生机和活力。 三是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没有改革,就难以解决阻碍林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释放林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也就谈不上稳定;没有稳定,改革就无法顺利进行,再好的计划和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所以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周密设计、精心组织,坚持民主、公开、透明、有序的原则,协调好国家、集体(企业)、群众(职工)之间的利益,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把握好改革的力度、节奏和时机,既要积极推进改革,又要确保稳定。 四是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保护是手段,利用是目的。林业发展首先必须严格保护现有资源,同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实现在保护中利用、在发展中利用,以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要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培育、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和“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利用,在科学利用中自觉有效地保护。 五是培育与采伐的关系。培育是采伐的基础和前提,采伐是培育的目的和动力。离开培育的采伐,必然导致森林资源枯竭,最终无林可采。离开采伐的培育,必然削弱培育的积极性,导致林业发展失去活力。实践证明,重采轻育或者重育轻采,都会导致林业畸形发展。只有将采伐、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培育中采伐,在采伐中培育,才能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六是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要靠大面积与高质量相统一的森林资源来体现。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就是既要保证“好”,又要保证“快”,既要有一定的数量,又要有一定的数量。林业建设特别是重点工程建设,必须在保持一定规模,确保发展总量的同时,坚持把质量放在首位,加强科技支撑,强化科学管理,转变增长方式,实行集约经营,努力提高林地生产力、林业资源利用率,以及森林的综合效益和整体功能。 七是人工培育与自然恢复的关系。人工培育和自然恢复,都是发展森林资源的手段,一个主要依靠人力,一个主要依靠自然力。在林业具体实践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恰当地选择和运用两种方式。在适宜人工培育的地方,要积极植树造林,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在适宜自然恢复的地方,要充分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恢复林草植被;在需要人工促进自然恢复的地方,则要采取封山育林、围封禁牧等措施,人工促进自然恢复。 八是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林业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奏效的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伟大事业,尤其要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既要认真解决林业经营者的眼前收益、切身利益问题;又要着眼于林业长远发展,建立健全促进林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