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排放权经济”风行全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7日 09:41 国际商报

  以下为发生在北京时间2007年2月2日的4个场景:

  场景一:上午10时,欧盟驻华使团北京代表处。欧盟驻华大使赛日·安博及欧盟有关官员在欧盟驻华使团召开记者见面会,向媒体介绍了欧盟最新的能源与环境变化政策。据安博透露,欧洲委员会提议,到2020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应当比1990年减少30%,到2050年减少60%~80%。

  场景二:全天,巴黎希尔顿饭店。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汇集来自130多个国家的2500多名专家讨论气候变暖问题,并发布相关评估报告。该报告一针见血地指出,全球气候变暖有超过90%的可能由人类活动导致。报告说,现在的形势迫切需要各国政府进一步减少和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延缓气候变暖趋势。

  场景三:当地时间2月1日晚19点55分至20点,欧洲主要城市。每晚都熠熠发光的巴黎埃菲尔铁塔上的2万盏灯全部熄灭。巴黎希尔顿饭店也拉下了电闸,连饭店大门的旋转门都暂停运转。

  与埃菲尔铁塔同时熄灯的还包括多个国家的地标,

意大利
罗马
关闭了圆形竞技场遗址和市政广场两处灯光,西班牙马德里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阿卡拉拱门。此外,希腊雅典议会大厦、市政厅、外交部,以及比利时布鲁塞尔市政厅等都参加了此次活动。数百万欧洲家庭自愿同时关灯。

  这项节能活动是由法国“保护地球联盟”发起的,组织者希望全体法国公民及机构关灯断电5分钟,借此向浪费

能源行为宣战。该联盟表示,他们的倡议原本是国家性的,但后来引起了多国网民的关注,发展成为一项国际性行动。

  场景四:就在有关气候变暖问题报告发布4小时后,华盛顿。美国政府表态,出于保护本国经济的考虑,美国仍不准备采取强制性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

  都是温室气体惹的祸

  全球变暖,成为2月2日这一天全世界的共同话题。而温室气体作为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必然引来广泛的声讨。

  专家们认为,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扭转地球变暖的趋势,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气候将在不久的将来发生剧烈变化,从而引发严重的自然灾害,直接威胁人类和地球的生存。主要表现有以下7个方面:

  一、水供需矛盾加剧:全球变暖导致降水变化,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加明显。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今年初曾指出,如果地球平均气温上升4℃,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

  二、天灾威胁加重:地球“发烧”,热带风暴和飓风的次数和强度都可能增加。

  三、岛国命运堪忧:地球两极冰雪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众多岛屿将被淹没,一些岛国可能不复存在,岛上及沿海居民生活受到威胁。印尼科学家今年1月预测说,印尼约1.8万个岛屿中可能将有2000个在2030年前被海水淹没。

  四、夏天热浪频仍:有关报告显示,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北美地区受热浪侵袭的次数将增加3至8倍,世界其他地方与北美情况类似。

  五、生物链被打乱:由于气候变化,不少动物开始向南部或北部迁移,生物物种活动范围的变化将导致迁入地和迁出地生物链出现混乱,从而对农林业和渔业产生不利影响。

  六、传染疾病肆虐:由于全球变暖,许多通过昆虫、食物和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范围将扩大,并对贫困地区的人口造成显著影响。

  七、经济发展蒙阴影: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全球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比50年代多5倍,因此造成的年均经济损失从60年代的40亿美元飚升至290亿美元。

  引发“排放权经济”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在引起重重祸患的同时,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急剧增加,排放权成为国际市场的商品,由此引发的“排放权经济”也被专家们视作“21世纪第一大商机”。

  由于温室气体是流动的,通过灵活的履约机制,发达国家可向没有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相关技术,并购买由此产生的减排额度。换句话说,就是发达国家出钱,让发展中国家为其实现温室气体减排指标。

  这就带有明显的双赢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从发达国家获得资金和技术支持,将原先直接排放的废气进行处理,减少污染的同时还可以获取收益。排放权的买家一般有四类:具有减排任务的政府;有商业利益诉求的中介或金融投资机构;有相应减排义务的企业和跨国公司;以及一些环保志愿组织等。企业和一些金融投资机构的介入有两种可能,一是投资,另一种是履行减排承诺,表现企业的社会责任。

  随着“排放权经济”在国际市场上被商品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想将其纳入企业的战略规划。

  在《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前的2004年底,在联合国注册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仅有1件,而现在已经超过了200件,且数量还在快速增长。这背后的原因包括:《京都议定书》和欧洲“排放权经济”机制开始生效,它推动了荷兰、英国、日本等国企业的投资;客观测算温室气体削减量的标准日益完善等。

  据外电报道,利用《京都议定书》最为积极的是巴西等中南美国家。他们建设的项目主要是垃圾掩埋场,以家畜排泄物为原料的沼气项目,利用甘蔗渣等农业废弃物为燃料的小型工程项目等。中国、韩国、印度则主要对冰箱和空调所用氟利昂气体进行处理,这能够获得大量排放权。其中还有处理能力1000万吨以上,相当于整个制冷行业约20年排放权的大项目。

  即使这样,这一巨大的商业潜力还远没有被充分利用。《京都议定书》规定的6种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了总量的70%。但此前在联合国注册的项目绝大部分都是氟利昂和沼气处理项目,少有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二氧化碳减排项目。其原因主要是此类项目的投资规模通常很大,需要从外部筹集资金,而且也很难客观判断二氧化碳的减排数量。

  在今后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中,预计二氧化碳减排项目将逐渐变成主流。对于在冶铁、发电等产业以及家电、办公机器、运输等领域拥有优秀节能技术的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机会。

本报记者 梁懿娴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