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我国去年最终消费率低于50% 再创历史新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6日 08:18 经济参考报

  方烨

  目前,我国的消费相对不足,成为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短板。尽管用支出法进行的GDP核算数据还要一两个月才出来,但是有专家预计,2006年最终消费率(社会总消费额占GDP的比重),可能会低于50%,再创历史新低。

  对于消费问题,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消费率较低“不是太大的问题”,而且今后肯定会回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郑超愚表示,虽然我国统计的消费率一年比一年低,但人们实际享受的消费服务却没有数字显示得那么低。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品的资本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如在修建住宅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虽然在统计中计入投资项,但最终是由个人享受的,在实际中应归入消费。

  另外,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上的大量储蓄有望逐步转化为消费。

  2006年的数据似乎也在支持这一观点。2006年我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4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加快0.8个百分点。由于2006年居民消费物价和零售物价涨幅较低,因而扣除物价因素后,消费品零售额的实际增速明显提高。前三季度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3.5%,零售物价上涨0.8%,扣除物价因素,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12.6%,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比上半年12.4%的实际增长又加快了0.2个百分点,达到1998年以来实际增长速度的最高纪录。

  然而,消费的增长相对于投资和外贸来说还是慢了一些。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则增长24%,进出口总额增长23.8%。由于消费的增长长期落后于投资和外贸,近年来我国消费占GDP总量的比重逐渐下滑。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最终消费率由1992年的62.4%下降到2005年51.9%,下降了10.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也从1992年的47.2%下降到2005年的38%,下降了9.2个百分点,均达历史最低水平。

  与此相对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在逐年下降:1992年为72.5%,2005年下降到55%,下降了17.5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由1992年的55.1%下降到2005年的40.3%,下降了14.8个百分点。2006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为73.6%,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边际消费倾向为59.1%,下降10.5个百分点。

  消费率偏低的现象在今年恐怕还会加剧。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祁京梅认为,尽管今年我国存在着许多推动消费增长的有利因素,但是受世界经济减速的影响,我国经济涨幅可能会回落,从而连带影响消费涨势。另外,受

房地产业调控的影响,2007年商品房销售的观望气氛在所难免,住房消费今年可能相对疲软,将影响家用电器、日用品、
装修
装饰和家具等一大批相关消费的增长。在这两方面因素作用下,国家信息中心初步预计2007年我国将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851.7亿元,名义增长12.5%,受2006年高基数影响,增幅比2006年有所下降。

  要扩大消费,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林森博士认为首先要增加居民的收入。他说,近年来,我国GDP以9%左右的速度增长,但工资占GDP的比例,则从1989年的16%下降到2003年的12%,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长期相对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消费拉而难动的根本症结在于老百姓的收入增长确实有限,消费实力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做到老百姓收入提高和经济增长同步,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只有在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居民的消费潜力才有条件释放出来。

  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应放在启动农民的消费上。林森说,我国有九亿农民,目前农村市场零售额尚不足城市的一半,确实很低,但它从另一方面又说明其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九亿农民这样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其任何一个微小的需求,汇集起来就会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大市场。

  此外,进一步完善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减少储蓄存款和刺激消费的另一手段。政府要致力于完善基础义务教育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失业救济制度等基本保障体系,提供较好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消除百姓的后顾之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7,00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