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肖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5日 16:42 《中国金融》

  孙芙蓉

  夏斌一直是国内最活跃的经济学家之一,记者曾对他进行过多次采访。2007年1月5日,烟雾缭绕中,与夏斌在金融街聊了两个多小时。与不断的写作和经常性的沉思不无关系,夏斌烟抽得较凶。听烟雾中他的声音,他的形象,在我的眼前恍然有种雾中看花的感觉。这种错觉转瞬消失了,他的声音,他讲的内容,恢复了惯有的确切、生动。我边听,边在记忆里为他勾勒出一幅肖像,我想起他的讲、听、写、行……

  讲,深入浅出,惟妙惟肖

  在一次采访中,夏斌似开玩笑地说,“也许年纪老了,去当一个电视财经节目主持人,与各种各样的人物交谈,那是很有意思的。” 他最近在为本刊写的一篇随笔中提到,下乡上山时,一些人茫然度日,他却拖着劳累一天的身子,每天深夜油灯下学习城里带来的哲学著作,自刻钢板印讲义,给同龄人讲辩证法,城里下乡的知青和村里的青年无不听得入迷。也许那是他最早的讲课,是他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表达能力的最早锤炼。

  作为国内经济界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自然“讲”在夏斌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的比重。他任所长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的主要职责,是研究金融改革和发展中重要的理论和政策。突出研究金融领域具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和预见性的问题,直接为中央、国务院决策服务。怎样服务,除了写报告,很大程度上是要取决于讲了。去全国政协经济界讲、人大领导邀请去讲。国务院在重大决策性文件出台之前,也经常会倾听经济学家的意见和建议。去年初,在国家领导人主持的会议上,当他建议中国内外经济矛盾下要纲举目张,确立内需主导发展战略,谈到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时,举例说:“中国当前在世界的位置,就像国务院第二会议室,过去,门开了,进来了几只蚂蚁,无人察觉,大家仍在聚精会神开会;现在呢,门开了,跑进来两只小母猪,在大家脚下拱来拱去,谁也不能集中精力开会了。……”在满堂的笑声中,国家领导人马上接口说:“夏斌,不是两只小母猪,而是两只大

熊猫。”

  如何使金融研究成果变为金融行业的共识,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取决于是否能讲到位,讲出效果。作为演讲嘉宾,他在宏观经济、资本市场、汇率、货币政策、监管政策等各种问题的大大小小研讨会上出现和发言。他去年参加并发言的各种会议没有上百场,也有几十场,每次都见一大群记者拥向他。有时候没有稿子,侃侃而谈。有时候,拿着一两页小纸,但大多并不看它,还是一样脱稿发挥。他可从任何话题切入要说的内容,有时还真为他捏着一把汗,你根本不知道他要往哪里走,猜不透他接下去要说什么话,也许正因如此,才紧紧抓住了听众。

  演讲的能力需要常年练就。据现人民银行、中国银行(原是人行的国外局)、人寿人保公司与他同龄的一拨司局级干部回忆说,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他凭着在大学学习《资本论》的功底,年少志高,给机关干部开课讲授政治经济学。1985年刚从日本野村公司研修回来的夏斌,时值年轻小伙,受当时金融管理司杨树屏司长之邀,给主管金融市场的全司干部讲授股票债券知识。

  当今,全民普及金融知识更是我国金融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CCTV的“中国经济大讲堂”、360度频道、上海电视台的“第一财经大讲堂”、各地的平面与电视媒体的采访……他难以拒绝。口才和有效表达能力的背后是长时期金融实践经验的积累,他深入浅出的话语深受电视观众喜爱。电视台经常邀他“救急”。一次央视记者来电话,急邀他当嘉宾陪白岩松,他一看,节目播出时间快到了,抓上件西装自己驾车就出发了。还有一次,记者来电话,又是急的,已是7点, 9点开播的节目还没有,此时的夏斌正与家人在路边的小饭馆吃饭,衣着、交通都不便。记者连说,“帮忙、帮忙”,硬是扛着机器打“的”找来,还借了一个客人已预定的包间开拍……记者说,由夏老师讲,我们放心,不讲套话,政策又把握得好,上级领导一审就通过。

  听,采集酝酿,百花成蜜

  一个出色的经济学家,要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调查研究必不可少,调研的过程中,听是一个重要方面。久而久之,他养成了习惯,把生活中听到的一切,变成经济学研究的素材。

  夏斌喜欢与人聊天,聊天的对象有专家学者,也有朋友、市场人士、小摊摊主和商场服务员。聊天的时候,他有一半时间在倾听,有时候他会突然扔出一个想法来征求你的意见。熟悉他的人知道,这正是他的经济学研究进行时。他每次接待外宾回答外国同仁问题时往往顺机反问,抓紧调研。

  80年代改革初期,他面对“吴价格(敬琏)”与“厉股份(以宁)”的激烈“论战”,分别与俩老说,你们说得都对,但合起来更好。价格与股份的关系,就像打一场篮球,要有运动员,也要有运动规则。“厉”谈的是比赛要有运动员,“吴”谈的是打篮球要有“规则”。光是运动员或光有规则都打不成篮球。随后他还给吴敬琏写了一封信,建议改革的方案一定要在充分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才可以作出。应像周恩来建国初期搞科技十年规划一样,精心设计中国经济总体改革规划。

  笔者还记得,三年多前,在新疆参加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年会时,夏秋季节乌鲁木齐的天很长,那天会后太阳老高,我们几个在街上买了一个大大的馕,夏斌与民生银行行长董文标等几位行长边走边吃,边吃边聊,董文标也是下过乡的人,与夏斌聊到下乡的日子,其他几个行长也参与了,谈当时的经济,又谈到时下的国际金融,当然话题最多的是谈商业银行运作。这次夏斌一改健谈的习惯,说得不多,只是静静地听,又仿佛若有所思,我问他想什么了,他的回答出人意料。他说:在这明净的蓝天下,我听到的是银行业和谐共赢的小奏鸣曲呢。

  经常与他参加一些小型学术讨论会的人有感触,夏斌没有特别的事几乎不早退。席间,其他专家发言特别是讲到他不熟悉的领域时,经常可看到他眼睛眨巴眨巴的,一副可爱之态。就是在年轻人面前,碰到不熟悉的领域、知识,他也会实在地说,这方面我不懂,不如你。

  写,应时而书,应事而作

  国内的经济学家中,夏斌属于写得多的一类,用著作等身形容他并不为过。他的经济学著述的最大特点是针对当前经济运行的现实,有的放矢,一针见血,文字简练。

  从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就隔三差五地在《中国金融》杂志上发表文章,曾主持《金融时报》股票债券知识专栏。在人民银行任职期间,他的《货币供应量不应作为当前唯一的货币调控目标》一文,在人总行内部引发讨论,被评为当年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孙冶方经济学奖。还是当非银行司司长期间,他发表的《中国私募基金报告》,引起各类媒体竞相转载、报道。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金融控股公司研究》,是此方面研究第一书。

  他任所长后,能静下心来写作的时间充裕了,作品也相应多起来。近年来在国研网上的就有204篇报告,30万字之多。这些分析报告中有许多新思路、新观点,受到了决策层的重视,在业界引起很大的反响。

  例如:国有银行财务重组前他撰写的报告:《四大银行风险一揽子化解方案》立刻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视。也许是巧合,与以后中行、工行的改革方案内容有多处是不谋而合的。《委托理财政出多门的混乱局面必须结束》、《“以股抵债”不宜作为一项制度推行》、《中国汇率的多视角思考》、《当前保留7000亿外汇储备为宜》、《央行必须尽快动手,提高准备金率0.5%~1%》等,夏斌的报告,均是对当时经济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提供思路和解决办法的。仅2003年,他主持负责的金融所就撰写呈送中央政治局、总理、副总理等国家主要领导的专送件3篇、择要16篇、调研报告16篇、调研报告专刊4册,合计39篇。

  夏斌认为,他做的研究工作主要得益于近30年与金融业的“姻缘”,“任何人都不是天才,尤其是当你致力于研究某一专业领域的时候”。他回忆自己大学念政治经济学,毕业后分到财政部门工作,他说那时连贷款余额、现金流等基本概念都搞不懂,“不懂就得学”,好学的夏斌利用工作之余,1982年,以惊人的毅力考入了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货币银行专业研究生,一直到后来出任深交所总经理、央行非银行司司长,至今他也不敢有丝毫懈怠,每有闲暇就读书写作。“不是谦虚,确实越学就越是觉得自己的知识学养不够,越是想抓紧时间多学些。”或许,他的话道出了他写有所成的缘由。

  行,风雨兼程,开拓奋进

  “我行故我在”。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他的践行,他的人生道路,与一般人最不同在于,不仅重在个人人格的完善和提高,更在于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对社会经济运作的介入和推动。研究生毕业后,他在金融研究所从一般干部干到副所长,后出任过证监会部主任,深交所总经理,又回到人行任政策研究室主任、非银行司司长。他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工作后,社科院、北大、人大、央行研究生部的一些博士生、硕士生纷纷慕名来到这里。

  在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工作期间,1987年参与了国库券流动改革方案的起草工作。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初任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时,在深交所第一次会员大会上慷慨激昂动员时的情形,“我们要拼命地干,因为我们正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等老了回忆时,我们的努力在中国证券史上即使写不上几句话,哪怕是划上一个标点符号也就足以自慰了。”

  正如夏斌所说,当时的股市属草创时期,连开户、营业网点设置、电话通讯都存在问题,需费尽脑汁。更可怕的是股市大跌的时候,股民承受能力有限,几乎每天都有恐吓信,甚至有人扬言要炸掉交易大厅。

  “为了躲避麻烦,我曾在香港买过假胡子,我乘坐的汽车曾经被人枪击过,”夏斌谈起这些往事时是那样的轻描淡写,这也是勇者谈到自己经历时候常有的态度。他乘坐那辆凌志400遭枪击事件,至今查无下落。

  当央行非银行司司长三四年间,不断写报告“削自己的权”,把管辖的彩票权交财政部,企业债券交当时的国家计委,基金会交民政部,典当行交经贸委(后商务部),取消担保公司、评估公司的金融机构资质审批权。放开了

高尔夫球卡的管理权。他的一系列行动,以至招来有些“好权”人士的反对。夏斌认为,央行就是要专职
宏观调控
。央行应主要是经济学家呆的地方。

  被媒体评誉为“信托老船长”的夏斌,主持信托第五项整顿,其艰辛、酸甜苦辣更不为外人所知。从“广国投”破产开始,239家信托公司硬是在二三年间被削减到五六十家,巨大的债务缺口,整个社会基本是平稳过渡,没出现大的乱子。

  正是由于他身兼过官员与学者两职、横跨银行与证券两个市场,领导放心把擅长笔杆写文件的他,放到市场矛盾交错复杂的第一线要职岗位。很多时候,连业界也难分清他到底是官员型学者还是学者型官员,因为当他作为学者身份出现的时候,所谈的东西与金融实践紧密相关,而当他以官员身份出现的时候,所提到的问题背后又有着深厚的理论作为支撑。

  也许这与他的人生哲学密不可分,夏斌觉得,“经世济用”应该多姿多彩,当官不是唯一的渠道,相反官场陋习根深蒂固的东西太多,做人容易扭曲。他常劝高官和企业家临睡前应翻翻东方文化书籍。“人一天就吃三顿饭,睡一张床,基本要求满足以后总要做点事情,发出些不带有明显利益导向的声音。”夏斌认为能呆在办公室里静静地写东西也是一种超然的享受。“社会上对当官没有兴趣了,也许中国体制改革就到位了。”夏斌简白的一句话,难道不值得去深深玩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