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创新发展思路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5日 15:11 《经济》杂志

  文/中共黄山市委书记 王启敏

  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难点在山区。建设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山区比较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面加快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要与发挥比较优势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是基础,发展是关键。要牢牢把握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从山区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非农产业,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黄山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既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又具有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更有茶叶、木竹制品和茧丝绸等丰富的物产资源,构成了黄山市以发展特色经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优越条件。要进一步发挥好黄山旅游品牌效应,围绕景区景点开发和旅游“六要素”配套,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积极搞好农田高效作物和特种养殖开发,扩大香菇、茶叶、菊花、蕨菜等山野食品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规模,培育一批根雕、竹刻、花卉、盆景生产大户和加工企业,使之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增长点。充分利用我市乡村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条件,以开展“中国乡村旅游年”活动为契机,整体规划,有序开发,尽快使乡村旅游成为黄山旅游又一响亮品牌。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我市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品种创新、品质创优、品牌创响战略,进一步抓好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黄山贡菊、祁门红茶等名优农产品的宣传和原产地保护,倾心打造好茶叶、木竹制品和茧丝绸三大行业品牌,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和社会知名度。加快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进超市工程,努力把黄山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推向长三角地区,推向广州、北京等重要市场,提高黄山农业的比较效益。

  二是要与山区可持续发展相结合,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山区承担着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任,保护山区生态环境、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新农村建设成效。紧紧抓住安徽省被列为国家生态试点的机遇,全面启动黄山生态示范基地建设,切实保护好我市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坚持以治山兴林为本、治水防洪为要,加快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荒山造林和绿色长廊建设步伐,搞好新安江等流域的综合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抓好沼气、立体种养和秆杆还田等资源利用技术的推广。广泛开展以争创绿色村镇、绿色家庭为主要内容的“生态黄山”系列活动,努力建设一批环境优美的生态景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深入开展厉行节约教育,努力建设节约型经济、节约型社会,增强广大农民绿色消费观念。积极探索建立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有效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山区休养生息政策,制订出台反哺山区、反哺上游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同时,积极鼓励和促进社会化、市场化的多元投入,引导和激励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巩固扩大生态市建设的社会基础,确保山区青山常在、绿水常流。

  三是要与山区扶贫开发相结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扶贫开发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贫困山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发展基础薄弱,新农村建设更要扎实稳步推进。当前要下力气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要切实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因地制宜创新山区扶贫方式,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持为工作重点,提高山区扶贫开发效果;不断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加快山区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一池四改”,尽快改变村容村貌;积极探索易地扶贫的有效形式,对少数居住分散、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地区,通过加快建设一批移民新村,逐步把深山区、高山区的农民迁移出来。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建立健全向农村倾斜的投入政策,进一步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积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扩大“两免一补”实施范围,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和农村特困户疾病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山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返贫”问题。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和农村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农村社会

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老有所养、困有所靠的问题。

  四是要与深化农村改革相结合,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要适应农业税取消后的新情况、新要求,加快农村改革步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坚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农村基层管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和“三农”社会化服务新体系。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深化新型户籍制度及其配套改革,坚决消除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推行“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积极发展农民经纪人和致富带头人,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巩固和发展保持共产

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成果,以“三级联创”活动为抓手,深入推进“双培双带”工程,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农村社会稳定,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改革发展创造一个安定祥和、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