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GDPGNP与经济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5日 00:57 金时网·金融时报

  人行南京分行副行长 魏革军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最终成果。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GNP与GDP的关系是:GNP等于GDP加上本国投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再减去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

  一、GDP与GNP的异同

  (一)GDP与GNP的相同点

  1.GDP与GNP作用相同。两者均用以反映一国或地区当期创造的国民财富的价值总量,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规模的最重要总量指标。通过计算GDP增长率或GNP增长率,可以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通过计算人均GDP或人均GNP,可以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或反映国民收入水平及生活水平的高低。

  2.GDP与GNP价值构成相同。两者在价值构成上均表现为“增加值”。

  (二)GDP与GNP的不同点

  1.GDP与GNP计算口径不同。GDP计算采用的是“国土原则”,即只要是在本国或本地区范围内生产或创造的价值,无论是外国人或是本国人创造的价值,均计入本国或本地区的GDP。而GNP计算采用的是“国民原则”,即只要是本国或本地区居民,无论你在本国或本地区内,还是在外国或外地区所生产或创造的价值,均计入本国或本地区的GNP。

  2.GDP与GNP侧重点不同。GDP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是“生产”的概念。GNP则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

  相对来讲,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对一国财富总量的统计,GDP越来越优于GNP。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主要侧重采用GNP和人均GNP。但进入90年代后,96%的国家纷纷放弃GNP和人均GNP,而开始重点采用GDP和人均GDP来衡量经济增长快慢以及经济实力的强弱。目前,一般将国民总收入GNI(Gross National Income,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看做是GNP,各国(包括中国)也仅对外公布GDP与GNI数据,GNP数据已基本不再统计和发布。

  从国际组织看,由于职能的不同,IMF仅关注GDP,以分析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而世界银行则既关注GDP也关注GNI(GNP),一定程度上讲更为关注GNI(GNP),以分析世界各国的贫富差异。

  二、GDP与GNP(GNI)引致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差异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他将GDP比做描述天气的卫星云图,能够提供经济状况的完整图像,能够帮助领导者判断经济是在萎缩还是在膨胀,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是处于严重衰退还是处于通胀威胁之中。如果没有像GDP这样的总量指标,政策制定者就会陷入杂乱无章的数字海洋而不知所措。

  然而,近年来,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的呼声也引发了经济政策是追求GDP还是GNP的争论。主流观点认为,在经济政策上更为追求GDP或GNP,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即内源性经济增长模式或输入性经济增长模式。

  (一)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策上更为关注GDP,那就会更注重本国产业的成熟和发展,而不在乎支撑这些产业发展的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当然,随着GDP的增长,政府也会有相应的税收。如果在经济政策上更关注GNP,则不仅本国产业要发展,而且应当是本国企业支撑了本国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增加税收,而且要有实实在在的盈利。于是,前者会更倾心于招商引资,会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后者则会重视本国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以GDP或者GNP作为经济政策的主要追求目标,在一定的GDP水平下,会导致本国人民的富裕程度不同。这一方面的典型案例是新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2004年,随着苏州经济一路高歌,GDP总量首超深圳,新苏南模式达到了

中国经济发展样板的制高点。但这些掩盖不了新苏南模式的缺陷,被喻为“只长骨头不长肉”,GDP上去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上去了,老百姓的口袋仍是鼓不起来,利润的大头被外企拿走,本地人拿的只是一点打工钱。2004年苏州的GDP是温州的两倍,但苏州老百姓的人均收入只及温州的一半。

  (三)推崇GNP蕴涵的是一种内生的增长模式,内生的增长模式的动力源泉来自于民间发展经济的冲动。而推崇GDP实际上是一种输入性的增长模式,其动力源泉来自于政府,是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也包括政绩考核的驱使之下,以优惠的条件大举招商引资。内源性经济增长模式相对扎实,输入型增长模式由于资本的趋利性,如果有更好的投资区域,资本就会流走。

  三、GDP与GNP(GNI)的差异问题

  一般讲,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二者相差数额不大,但如果某国在国外有大量投资和大批劳工的话,则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往往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许多国家的GDP与GNP两个指标差值越来越大。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一般表现为GNP大于GDP;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则一般表现为GDP大于GNP。两者的差异,最终表现为国与国之间生产要素不均衡下的财富转移。

  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以及转型经济国家选择10个国家(美国、英国、德国、

罗马尼亚、波兰、墨西哥、韩国、印度、泰国、中国),对其GDP与GNI数据作一比较可以看出,虽然发达国家GNI与GDP在2000~2005年互有高低,但GNI的总体规模大于GDP。转型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GDP普遍大于GNI。从所选的10个国家,特别是从发达国家情况看,经济结构的不同类型和所处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都会影响GDP与GNI的差异,其内在规律有待进一步分析。

  从国内情况看,1985~1994年的十年间,我国GDP和GNP相差不大,且互有大小。1993年以后,GDP均大于GNP(GNI),1985~2005年累计GDP比GNP(GNI)多10895.7亿元,平均每年多518.84亿元。

  四、江苏要素净流入与GDP的比较

  由于分省的GNI数据并未公布,考虑到GNI与GDP的差异即要素净流入,我们以江苏为例。根据内部系统现有数据对要素净流入进行了初步测算,并将其与GDP作一比较。

  从测算数据看,由于外商在华投资收益远大于中方对外投资收益,导致2001~2005年江苏省GNP(近似)与GDP的差距逐步扩大。而且,从苏州地区看,居民劳务收入呈下降趋势,外方劳务收入呈上升趋势,加上外商在当地获得的庞大利润,致使苏州GNP(近似)与GDP的差异逐年加大,二者差异在GDP中的占比远高于全省水平。由于2004年数据相对完整,可以从中发现当年苏州地区要素净流入占GDP的比重为-4.28%,高于全省-1.68%的比例。

  (一)对江苏而言,不论从直接投资或间接投资来看,对外投资大大少于引进外资,因而居民从国外获得收入远远少于非居民从国内获得的收入。这意味着,非居民在国内创造的价值大于居民在国外的生产,在江苏范围内生产的由GDP所反映的财富,并没有完全为公民所分享。

  (二)在江苏的外商投资企业的收入分配结构过于向外方倾斜。长期以来,在税收、土地等方面实行的种种优惠政策,大量减少了中方应得收入。与此相反,一些外国投资者则高报其投入的要素价值,甚至采取原材料和产成品价格的高进低出等手段转移利润,外商在江苏的大量投资得到了极高的回报。而这样的政策偏向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国企与外企竞争上的不平等,使本地企业处于竞争劣势。

  (三)市场占有率是衡量产业

竞争力最常用的指标,以此来计量,江苏企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但由于大量的出口产品是作为跨国公司的产品而生产和销售的,获益最大的是跨国公司。因此,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是跨国公司,而非本土企业。而且,总体来看,江苏对外投资企业数量少,在东道国又享受不到优惠政策,反而在日渐升级的贸易磨擦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其获得的收入同外商在江苏的投资收益相比相差甚远。最终结果是来自国外的收入净额成为负值,反映到国民经济核算中则是GNP小于GDP。

  五、相关建议

  GDP和GNP的差异及其引致的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同,会在选择经济增长模式、制定经济增长政策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在一定程度上,产业或企业的国际竞争是GNP(GNI)的竞争,内生增长模式较之输入性的增长模式其优越性显而易见。从国际上看,日、韩的产业竞争力,是靠本国企业支撑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不可能始终靠外资企业增强自己的竞争力。经济增长的结果不仅是简单做大,而要有实实在在的盈利。因此,必须适时地给予GNP(GNI)以高度重视。

  (二)科学地策略性地利用输入性经济增长战略。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所以欠发达,就是因为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的短缺。因此,在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适当地利用外资,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引进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可以成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一种选择。然而,在经济进一步增长的过程中,应注意发挥引进企业的带动作用,以最终培养起内生的经济增长力量。

  (三)内生经济增长模式来自于本土的企业。经济政策的设计应有利于本土企业的脱颖而出和振兴成长。应当对国内资本包括国内民间资本的行业进入、区域流动的政策更为宽松,对长期以来在一些领域给予外资的优惠政策进行必要的修正。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