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黄小晶万亿GDP论:海峡西岸经济区进入快车道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1日 10:35 21世纪经济报道

  “超过1万亿。”福建省省长黄小晶宣布了福建到2010年的生产总值目标。2006年,福建实现生产总值7501.63亿元,这意味着未来4年福建的经济增幅要达到33%。

  更让这位在福建本土出生成长的省长心意笃定的是,福建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1月29日正式表决通过了《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

  这标志着,发端于2004年初并于2006年初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进入了全方位推进阶段。

  “通过10到15年的努力,要使福建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成为

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黄小晶在省人大会议上表示。

  开拓综合通道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否能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一直是福建省人大代表们最为关注的话题。

  黄小晶在人大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多处体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效应已经日益凸显,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福建“十一五”开局良好,生产总值增速为13.4%,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这是1998年以来发展最快的一年。

  但是,基础相对薄弱的福建还需要有一个快速增量的发展时期。“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够合理,制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障碍尚未消除;创新能力不够强,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较少,服务业发展相对较慢。”黄小晶这样总结福建经济发展遇到的瓶颈。

  “福建的优势在于后发优势。”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开明认为,“服务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正在形成。”

  《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阐明,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地区,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辐射集聚、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

  值得关注的是,福建与台湾的产业对接、经济融合,着力先行先试,将使这一区域的独特优势更加凸显。黄小晶表示,今年福建要实施闽台产业对接规划及相关政策,打造闽台产业合作基地,力争在物流、信息和金融等服务领域合作有新突破。

  布局后发优势

  “这次人大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和《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关键词就是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王开明认为,福建的后发优势集中体现在港口和临港工业上。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志南透露,2007年在推进港口建设方面将投资50亿元,新增港口吞吐能力3000万吨,“十一五”期间将投入297亿元建156个深水泊位,形成中国东南沿海港口群。

  按照福建省的规划,到2010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要达到1200万标箱,但目前福建集装箱年生成量大约为600万标箱,每年增长量在80万—100万标箱,尚存在巨大差距。

  “要推进与内陆省区的‘海铁公联运’。”黄小晶强调。在福建新一轮交通建设中,铁路和公路均以港口为起点和终点来规划,服务于港口经济的交通网络正在建设中。而以福建为主体的闽、赣、浙、湘、鄂、黔、宁、粤东的“2+8”海关区域通关合作已在去年底全面启动。

  未来15年,福建将着力培育石化、汽车、船舶、装备机械、冶金、浆纸及木材加工业、

能源等7大临港重
化工
业产业,打造6个具备建设20万吨及以上大型深水港口岸线条件的重点港湾及周边区域,到2020年,临港工业产值将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

  黄小晶指出,要积极争取国家在福建布局大型重化工业项目,加快发展临港产业,逐步形成重点突出、优势鲜明的现代化海峡西岸港口群。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