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环保监管体制变革速度应当加快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1日 03:19 第一财经日报
11个环境违法项目“叫而不停”,震怒了国家环保总局,也令社会公众感到震惊。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昨天从国家环保总局的通报会上获悉,前些时候发布的82个严重环境违法项目中,至今仍有11个项目对环保执法置若罔闻,继续违法运行。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表示,将视情况扩大“区域限批”与“行业限批”的范围。 几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一共刮起了三次令社会普遍关注的 “环保风暴”,“风暴”的力度一次比一次猛。在今年一开年的这一次“环保风暴”中,环保总局甚至用上了所谓的带有“连坐”色彩的“区域限批”办法。根据这个办法,一个地区或大型企业,如有违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或者项目,环保部门停止审批其境内或所属的除循环经济以外的所有项目,直至其违规项目彻底整改为止。 遗憾的是,每一次的“环保风暴”当中及过后,我们总会看到一些不和谐的景象,也会看到环保监管部门的诸多无奈。今年开年的这一次“风暴”也不例外。 从行政监管的角度看,“区域限批”的确体现出了足够的严厉性。也正如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所称,“区域限批”的行政惩罚手段已经是环境监管部门行政权力的最大化使用。在目前的行政体制框架内,环保总局采用“区域限批”办法,既是当下的环保形势所逼,也是无奈中的办法。 应当看到,几次“环保风暴”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不仅体现在一些具体的环境违法项目的监管上,也通过环保监管与舆论监督等相结合,使得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严峻性与艰巨性更为彻底地暴露在公众面前,赢得了广大民众对于环保工作的支持。但同时我们更应注意到,即便是在如此严厉的管理手段面前,为何竟然还有多达11个的环境违法项目“叫而不停”? 有令不听,有禁不停,这样的现实只能说明,利益的蛊惑力量是如此强大。在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等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里,一些人以及一些机构为了利益,不仅置人类的长远利益于不顾,也置悬在头顶的环保利剑于不顾。在环保监管部门的惩罚手段尚不能够十分强硬、在现行的环保行政体制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少数奉行利益至上者硬是敢闯“红灯”,硬是顶风行事,违法运行。 对此,国家环保总局表态,将继续跟踪这些违法运行项目,除建议有关部门对相关人士进行行政责任追究以外,还将进一步扩大该地区、该行业的限批范围。显然,这些措施都是环保总局权限范围内的举措。我们自然希望,通过这些办法能够打掉一些人的嚣张气焰,真正做到“叫而立停”。但我们亦有担忧——由于行政体制方面的变革过于缓慢、环境违法者的违法成本过于低廉,以及公众对于环境治理的参与度还过低等系统性的问题并没有更好地得到解决,环保监管部门难免顾此失彼,很难实现更大的突破。 在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看来,行政体制的变化过程相对更漫长,而环境保护的严峻性又使得工作不能往后拖,否则问题积重难返,就无法收拾了。所以,通过几次“环保风暴”来切实改善现状,并通过这些“风暴”,积累经验,也有益于制度的创新。我们认同于潘岳副局长在现实约束条件下的创新思路,但同时也认为,环保体制的变革速度还可以更加快些。 比如,既然清楚认识到地方环保部门因为财权和人事权都受制于地方政府,而对于一些地方政府充当“保护伞”的违法项目无可奈何,那么适当扩大环保总局的权能,采用垂直管理的思路,并非不可操作的选择;比如,须加快一些环境法律的修改,使得法律条文更符合现实的情况。环境违法成本偏低是最现实的例子。一些违法企业宁可交纳罚款,也拒绝依照环境法律法规进行整改,不把相关法律放在眼里,实在有辱环保法律法规的尊严;再比如,正因为诸多的严重污染事件与地方政府的包庇以及部门的包庇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从制度上明确加重对相关官员的问责责任,也就显得更为必要。 另外,环保问题并非环保监管部门一个系统的事情,需要更多民众的参与。潘岳副局长昨天透露,环保总局将于春节后出台一系列促进公众参与的法规。这个思路值得我们期待。在中国迫切需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实现降耗减排目标的今天,鼓励促进民众对于环保的参与,是非常可取的方向。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