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2006年江苏农资价格涨幅创四年来最低水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1日 11:33 国家统计局网站

  中国统计信息网

  2006年,江苏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为101.7,即农资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7%,涨幅比上年减小了5.2个百分点,创四年来农资价格涨幅的最低。表明政策调控发挥了效能,连续大涨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前三年涨幅分别为1.9%、12.3%和6.9%。与涨价前的2002年相比,2006年的绝对价格水平高出24.4%,处于历史的最高点。

  一、影响农资价格涨跌的主要因素

  2006年农资市场一改往年化肥价格左右大势的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因素共同影响的局面。

  1、化肥价格首现拐点

  2006年化肥价格同比下降0.3%,涨幅比上年回落11.6个百分点,对总指数的影响力减小5个百分点。前三年,化肥价格涨幅分别为1.6%、13.8%和11.3%,在累计大涨28.7%之后,2006年化肥价格首次出现拐点。

  2、产品畜价格先跌后涨

  2006年产品畜价格的走势与消费市场的肉禽蛋价格完全同步——上半年跌,下半年涨。全年平均下跌9.7%,影响总指数下跌0.7个百分点。

  3、饲料价格稳中有降

  受牲畜和禽类饲养量大减的影响,2006年饲料供应大多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之中,各月的同比涨幅有10个月为负增长,虽然最后两个月转负为正,但全年平均价格依然下跌2.7%。

  4、农具价格全面上涨

  农具分为三类:手工农具、机械化农具、半机械化农具。2006年三类农具的价格涨幅分别为:2.4%、0.9%和30.4%。半机械化农具也是所有农资中涨幅最大的。

  5、种子价格高位运行

  种子是特殊粮食,但其价格变化却超出粮食之外。2006年全省种子价格始终在高位运行,一年中有10个月的同比涨幅为两位数,全年平均上涨11.2%。

  6、农业生产服务价格异军突起

  农业生产服务包括排灌费、机械作业费等。2006年农业生产服务价格同比上涨5.9%,仅此一项就拉动总指数上涨0.4个百分点。

  二、涨跌原因分析

  (一)上涨动力

  1、需求增加,拉动农资价格上涨。2003年,粮食价格出现一波大幅上涨行情,其后又持续三年小幅盘升,四年累计上涨45.1%,从而激发了农民增加投入的热情。期间,国家出台的“两减免、三补贴”惠农政策,更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实现总产和单产连续三年增长。2003年全国粮食产量43069万吨,2004年46947万吨,2005年48402万吨,预计2006年将突破49000万吨。粮食产量和种植面积的持续增加,必然要求农业生产资料的跟进,从而拉动了农资价格的上涨。

  2、煤电油运成本增加。煤、电、油、运支出的增加是相关生产资料成本上涨的直接原因。如,从2006年7月1日起,江苏省工业用电价格每千瓦时提价1.9分,农资生产成本相应加大,加上汽、柴油价格的上涨,运输成本上升,使得农资价格随之上涨,农具价格的大涨即属此类。

  2006年原油价格的大涨,对农资的影响面更广。主要有:农药涨1.9%,农用机油涨14.3%,农用薄膜涨2.1%等。

  3、农业生产服务价格上涨。据江苏省10个县农资价格监测点价格显示,在夏忙季节,排灌费平均上涨10%―20%,机械作业费上涨20%,而收割费用,部分市县涨幅甚至超过了30%。

  (二)回落因由

  1、基价高。经过前三年的连续上涨,2006年年初的农资价格已经处于比2002年高出22.3%的基础之上,所以,上涨幅度渐小是理所当然的。如下图所示,四年来,农资价格总水平越走越高,特别是2003-2005年,更是经历了两年急速上升过程,并站在很高的位置上,所以2006年呈现出平缓的增长态势。但毕竟还在上涨,虽然上涨趋势比较缓和,其绝对价格水平却为历史最高。

  2、政策好。对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行业实行优惠是政府的一贯政策。近年来,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从而对平抑农资价格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免征尿素产品增值税,对化肥产业用电实行电价优惠、运输免收铁路建设基金等等,这些措施直接刺激了化肥产能的增加。

  3、供应增。利润增长、政策优惠,提高了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主要农资产量快速增长。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2003-2005年,化肥和农药产量连续大幅度增加。其中化肥每年递增15.5%,农药每年递增22.3%。另据官方资料,2006年1―9月全国化肥产量同比增加6.5%,农药产量同比增加24.3%。与此同时,进口量也有较大的增加。2003年以来,化肥进口量平均每年递增7.3%,农药进口量每年递增13.7%。

  另一方面,使用量的增长则相对平和。以江苏为例,2003年以来,化肥使用量每年递增0.9%,农药每年递增8.4%,均大大小于生产量和进口量增幅,供给和需求也因此在2006年基本达到平衡。

  三、涨幅虽然减小,农民负担依旧

  由于农资价格处于历史的高点,所以,虽然涨幅不及前三年,但农民的付出还是最多的,并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益。2003年以来,农民人均农业生产(含林、牧、渔业)收入和支出、以及农资价格上涨对农民收益的影响情况如下:

  几年来,农民人均农业生产支出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业经营收入的增速,使得投入产出比逐年下降。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农资价格的快速上涨是重要原因之一,否则效益将有明显提高。从绝对值看,2006年农资涨价使农民人均多支出19.9元,虽远低于前两年,但与2002年相比,人均多支出233.4元,为历年最高。而收支比却为五年来最低,比最高年份2002年整整降低了1个点。也就是说,在相同的条件下,2006年农民每投入100元,其产出的效益比2002年少100元。

  需要警惕的是,受高利润诱惑,化肥和农药等农资生产企业盲目扩大产能的现象已有端倪。从目前市场的供求情况看,已经基本处于平衡状态。今后的生产只要与需求保持同步即可。但据预计,2006年化肥和农药产量将达到5515万吨和143万吨,化肥比上年增加6.5%,农药增加24.3%。在消费量没有很大变化的情况下,这样的增幅将造成明显的过剩。

  可以预测,未来一年内,若没有特别重大的因素,化肥和农药等主要生产资料的供求关系将可能逆转,农资价格指数将继续缓慢走低。

  (来源: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