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安徽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1日 11:28 国家统计局网站

  中国统计信息网

  2006年,安徽省经济建设全面提速,整个社会稳定和谐,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加,消费市场趋旺,全省人民充分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

  一、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对全省2350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2006年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771.1元,比上年增加1300元,增长15.4%,增长速度在全国位居第二。如果折算成美元,则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1256美元。这是自2003年以来城镇居民收入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也是1996年以来安徽省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最快的一年。

  全省十七个市中,有6个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他们是:合肥市(11013.4元)、芜湖市(10840.8元)、蚌埠市(10174.8元)、淮南市(10660.3元)、

马鞍山市(13705元)、铜陵市(11280.4元)。马鞍山市继续领先,人均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0%。其次是铜陵市、合肥市,人均收入都在1.1万元以上。居民收入水平与当地经济发展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关系,这六个地区都是安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人均GDP超万元,在全省遥遥领先。特别是沿江地区,区位优势明显,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快, 2005年马鞍山市、铜陵市人均GDP就超过2.5万元,芜湖市也接近2万元,其居民收入水平也相应较高。

  从收入的四大构成看,工薪收入是城镇居民家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去年安徽省城镇居民收入中,来自在岗职工的工薪收入部分为7430.9元,比上年增加1000元,占总收入的70.3%。仅这一项就拉动居民收入增长11.8个百分点;来自于离退休金、社会救济等方面的转移性收入2315元,比上年增长15%,在四大板块中位居第二。其中,养老金及离退休金收入1802.8元,增加15.8%;来自家庭经营净收入为680.2元,增长9.6%,位居第三;来自于家庭财产性收入最少,为148.3元,增长19%,所占总收入的份额只有1.4%。

  四大收入板块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财产性收入,增长幅度为19%。主要原因是去年证券金融市场活跃,城镇居民在证券、保险方面的投资收益可观,平均增长一倍左右。另外,全省城镇有13%的家庭拥有了两套及两套以上的住房,房产出租收入也相当可观;其次为工薪收入,增长15.7%;第三为转移性收入,增长15%,第四是个体经营净收入,增长9.6%。具体情况见下表。

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结构表

 

金额()

增速(%)

家庭总收入

10574.5

15.1

其中:可支配收入

9771.1

15.4

1、工薪收入

7430.86

15.65

2、转移性收入

2315.13

14.97

3、经营净收入

680.25

9.59

4、财产性收入

148.27

19.0

  从中部地区情况看,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中部的位次已经由上年的第六位上升到第五位,前进一位,仅比第四位的湖北省低31.6元,比第六位的江西省高220元。安徽省居民收入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工薪收入比较低,比湖北省低143元。

  2006年安徽省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有其客观原因。第一,党和政府把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和谐社会作为重大国策,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惠民政策,已经取得实效。安徽省各地先后提高了在岗最低工资标准,认真实施修改后的

个人所得税法,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负;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20%左右。安徽省认真落实再就业政策,采取多种措施挖掘就业岗位,扩大再就业,大批失业人员重新走上了就业岗位,获得了收入。2006年全省城镇就业者负担系数为1.87,比上年下降0.05,如果换算成增加的就业人口,则意味着2006年全省城镇净增就业人口65万人;第二,安徽省认真落实861计划,宏观经济形势向好,居民收入有了保障。2006年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44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2.5%。这是近十年的最高水平。而全国同期GDP增速只有10.7%,江西为12.3%,山西为11.6%,都低于安徽。特别是集中在城市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前三季度全省完成增加值1254.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3%,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3.2,达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宏观经济形势向好,城镇职工工资快速增长,居民的收入随之提高。

  二、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收入决定消费,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必将带来居民消费能力的增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人们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普遍看好,预期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消费动力越来越强,许多家庭由过去的不敢消费转变为主动消费,甚至贷款消费。2006年安徽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支出为10449.7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用于家庭生活的消费性支出为7294.7元,增长14.6%。这是家庭支出最多的项目,包含吃穿用住行、文化教育以及医疗保健等基本生活开支。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1996年为53.7,2005年下降到43.7,十年降了10个百分点。2006年恩格尔系数下降速度更快,为42.4,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创出了历史新低。安徽省城镇居民平均生活水平已经从温饱迈入小康,现在正在奔向富裕。

  1、基本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吃、穿、用的消费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钢性较强的家庭生活指标。2006年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用于吃的消费支出为3091.3元,穿的消费支出869.55元,日用品消费337元,分别增长11.1%、13.9%、15.9%。现在,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吃饱穿暖,更加注重吃得营养卫生、穿得得体靓丽。居民对粮食消费基本维持上年水平,但对肉食品、烟酒饮料、成品服装类消费都有很大增加,人均消费肉类支出548.4元,烟酒饮料类517元,购买成衣支出626.2元,分别增长1.8%、24%、14.1%。

  2、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住房及文化教育消费是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开支的热点,是基本生活得到满足后优先考虑的目标。住的方面,2006年人均用于购房建房支出852.7元,用于住房维护方面消费694.2元,各增长50%、17.6%。如果加上购房贷款,则平均每人用于住房方面的支出1797元,比上年增加46%,住房支出的弹性系数高达3。截止2006年底,全省城镇人均拥有住房27.1平方米,户均78.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9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26.7平方米。从2003年到现在,城镇居民家庭财产主要因为住房的升值而翻了一番;文化教育方面,2006年人均消费支出869.2元,比上年增长30.4%,位居家庭各项支出第三。文化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为11.9%,其收入弹性系数为2,说明文化教育倍受关注,家庭用于这方面的投入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收入增速。分细项看,居民购买文娱用品开支200.7元,文化娱乐服务开支125.4元,这两项消费基本与去年持平。而用于家庭成员的学习教育开支543.1元,增长54%。其中,支付各种教育费用475.4元,增长46.4%,占学习教育支出的87.5%,是家庭教育花费的重头戏。

  3、健康、便捷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时尚。交通通讯支出788.3元,医疗保健支出441.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5%、10.3%。这两项消费性支出也是最近几年城镇居民家庭支出增长速度比较快的内容,说明人们在基本生活得到小康后,将消费结构逐步推向更高层次,更加注重便捷服务,注重身体健康,追求时尚生活。

  总体上看,城镇居民家庭消费已经摆脱了生存消费阶段,消费结构正在升级换代,由过去的满足基本生存消费向享受性、发展性消费层次转化,服务性消费比重正在不断上升。当前的消费热点是住房、教育,但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正在酝酿之中,相当一部分家庭正在准备购买机动车,以逐步取代自行车、电动车。据对合肥市车管所调查,该市近期平均每天有40多辆私家车驶入寻常百姓家,比上年同期增长一半。

  三、当前居民家庭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一是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不仅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没有改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而且城镇居民内部差距呈继续扩大之势。2000年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7倍,2005年扩大到3.2倍,2006年又进一步扩大到3.3倍。再比较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2000年安徽省10%的高收入家庭组人均收入是10%的低收入家庭组的3.64倍, 2006年全省10%的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为4422元,而10%的高收入家庭人均收入21715元,是前者的4.9倍。现在,全省有20%的城镇家庭已经进入富裕生活时代,另有10%的低收入家庭生活依然困难,有的甚至寅吃卯粮,入不付出。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二是消费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国际上中等以上发达国家最终消费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消费率)一般维持在75%左右。2002年德国的消费率为78%,美国为85%,印度为78%。其主要特征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安徽省消费率为64%,2005年下降到56.2%,为近十几年来的最低点,比国际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

  在消费率下降的同时,居民的储蓄倾向持续走高,城乡居民储蓄率逐年增加。2000年安徽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47.2亿元,储蓄率36%。2005年末,居民存款余额增加到3508.7亿元,储蓄率达到43.8%,5年上升了7.8个百分点。2006年,储蓄存款又增加了1000亿元,储蓄率更高。

  居民消费不足,必然会影响生产及投资效果,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大经济结构调整难度,为经济危机留下隐患。如今,一方面市场耐用品积压,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大量的低收入户、农村家庭短缺,结构性消费不足矛盾突出。

  四、对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和谐发展,本文对2007年安徽省社会发展提出四点建议。

  (一)进一步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不断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要注意引导社会财富在二次分配时向居民个人倾斜,更加全面地提高全体居民的收入水平及消费能力,扩大居民消费对宏观经济的贡献率。

  (二)进一步促进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有就业就有收入,就能走出贫困。最近几年,各级政府在扩大就业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2006年全省城镇净增就业人口65万人,许多失业者依靠政府开辟的就业工程而重新走上就业岗位,家庭生活焕发了新彩。希望这项民心工程在2007年继续发扬光大,惠及更多需要关照的困难群体。

  (三)广泛发动舆论宣传媒体,积极宣传报社会力量扶贫济困方面的好人好事,大力弘扬富人救助穷人、企业帮助失业人员就业的良好道德风尚,增强全体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减轻政府负担。

  (四)控制教育、医疗、住房等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业乱收费行为,提高居民消费信心。过去几年,由于教育医疗收费过高,上涨速度过快,造成部分家庭不堪负重。再加上失业的潜在威胁、高昂的住

房价格,许多家庭惧怕消费,拼命储蓄以备不测。要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消费率,必须控制这些行业的高收费,同时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这道安全网的覆盖范围,消除人们后顾之忧,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

  (五)根据安徽省实际,适时推出增资政策,为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安徽在中部地区的地位创造条件。当前,特别要注意面向企业出台增资指导性意见,鼓励企业将赢利部分更多地分配给广大职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