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四川民营经济比重加大 经济增长贡献率超六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1日 11:25 国家统计局网站

  中国统计信息网

  2006年,在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四川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推进“三个转变”,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省民营经济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四川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四川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全省民营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增加值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4047.68亿元,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6.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3%。民营经济在创造税收、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劳动就业、繁荣城乡市场、拉动投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民营经济主要特点

  2006年四川民营经济呈现以下10个方面的特点:

  1、民营份量持续加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近几年,四川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逐年提高。2006年,四川民营经济增加值再上新台阶,达4047.68亿元,比上年净增837.11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创历年来新高,为46.9%,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分产业看,一、二、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依次为631.1亿元、1977.73亿元和1438.85亿元,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15.6 : 48.9 : 35.5,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了1.3和0.3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个体私营经济是全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四川省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3809.9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4.1%,外商投资经济增加值为166.02亿元,占1.9%,港澳台经济增加值71.72亿元,占0.8%。与上年相比,个体私营经济占GDP的比重提高了3.1个百分点,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经济分别提高了0.2和0.1个百分点。

  2、民营经济持续增长,高于GDP增速

  四川民营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明显高于同期GDP增速。2006年,四川民营经济增长20.7%,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年,比2005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比“九五”时期增长14.5%快6.2个百分点,比“十五”时期增长19.9%快0.8个百分点。2006年民营经济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GDP,比GDP增长速度快7.4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7.2%,第二产业增长26.1%,第三产业增长19.8%。分别比GDP中第一产业增长速度快4.2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快6.1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快8.2个百分点。

  从构成看,2006年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增长20.3%,外商投资经济增加值增长25.2%,港澳台经济增加值增长30.9%。与上年相比,增速分别提高0.7个百分点、2.3个百分点和9.4个百分点。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3、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对GDP增长贡献超过60%

  四川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民营经济的贡献,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全省GDP增长13.3%中,公有经济贡献了32.7%,民营经济贡献了67.3%,民营经济贡献率提高3.3个百分点,拉动全省经济增长了9.0个百分点。从构成看,个体经济是民营经济的主要力量,在四种所有制形式中对经济的贡献最大。2006年,个体私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为62.4%,拉动经济增长了8.3个百分点;而外商、港澳台经济贡献率分别为3.3%和1.7%。分产业看,民营第二产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一、二、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4.0%、40.5%和22.8%,分别拉动经济增长了0.5、5.4和3.1个百分点。

  4、第二产业快速发展,民营工业表现突出

  2006年,四川省第二产业民营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势头,同比增长26.1%。其中,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速达28.1%,是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民营工业对全省GDP的贡献率为37.3%,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为67.6%,高于上年2.0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工业增长14.5个百分点。由于民营工业的快速增长,民营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大幅提高,在工业增加值3144.72亿元中,民营增加值完成了1705.48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4.2%,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1518.33亿元、外商投资经济增加值137.22亿元,港澳台投资经济增加值49.93亿元,分别占89.0%、8.1%和2.9%。由此可见,民营工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5、民营经济分布在第三产业的绝大多数行业中

  民营经济不仅在总量规模上有较大发展,而且涉足了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行业。

房地产业民营经济所占比重最高,达到86.4%,其次是住宿和餐饮业,民营经济份额达80.1%,比2005年提高5.0个百分点;批发零售贸易业民营经济份额为70.3%,比上年提高14.2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业民营经济份额为48.2%,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还涉足了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教育、金融等行业。

  6、民间投资活跃,世界500强竞相入川

  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四川民间投资日趋活跃,成为推动全省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2006年,全社会投资中民间投资(不含股份合作和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047.5亿元,比2005年增长29.8%,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23.2%,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拉动全社会投资增长6.9个百分点,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23.0%。其中:个体私营企业投资839.23亿元,增长27.5%;港澳台企业投资88.59亿元,增长3.9%;外商企业投资119.62亿元,增长88.4%。

  世界500强企业入川步伐正在加快,外商企业投资大幅增长。这些企业尤其看重四川省不断优化的投资环境、日渐完善的产业链条、极具竞争力的人才储备和良好的宜居环境。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宏利保险、法航――荷航集团、百思买、联邦快递、英特尔、壳牌等已落户的121家世界500强企业增资迅猛,超过1/3的增资来自世界500强企业。

  7、民营商业稳步发展,消费品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在消费品市场中,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并实现稳步增长。2006年,个体私营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为2139.7亿元,外商港澳台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为141.1亿元,合计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6.7%,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个体私营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0.1个百分点;外商港澳台经济增长20.9%,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

  8、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实力增强

  近年来,四川省涌现出蓝光、迈普、龙蟒、宏达、大陆希望、汉龙、科创、建川、康弘等一大批民营企业,他们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抓住市场机遇,不断发展壮大。2006年,工商登记民营企业210.2万户,比上年同期增加16.6万户,增长8.6%。其中,个体工商户167.4万户,私营企业20.9万户,外商企业4491户、港澳台企业2616户,分别增长9.3%、16.9%、10.2%和7.6%;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45.4万元,其中,外商企业户均注册资金最高,达到2186.28万元,港澳台、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户均注册资金分别为1969.17万元、108.87万元和1.53万元,分别增长5.1%、6.9%、-5.6%和13.3%。

  9、增加了税收,扩宽就业渠道

  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但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增加了税收,还为社会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为促进农村部分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2006年全省民营企业缴纳税收206.14亿元,比上年增长35.4%,占全省税收的21.4%,比重同比上升1.6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企业实现税收130.72亿元,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税收75.43亿元,成为四川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全省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575.96万人,新增87.42万人,增长17.9%,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和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渠道。

  10、市州总量、速度、贡献率全面提升

  2006年成都实现民营增加值1326.58亿元,居全省首位;创造民营经济增加值较多的市州还有:德阳265.60亿元、绵阳254.24亿元、达州202.39亿元、南充201.8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各市(州)民营经济总量均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有8个地区民营经济总量较上年增加25亿元以上,其中,成都增加218.41亿元,德阳增加40.66亿元,绵阳增加39.52亿元,达州增加31.69亿元,南充增加31.46亿元,。

  从速度上看,与GDP增长相比,各地民营经济增长速度更快。其中增速前10位的有:攀枝花21.1%、成都20.1%、遂宁19.7%、凉山19.4%、资阳19.3%、南充19.2%、眉山和达州19.1%、乐山19.0%、绵阳18.9%。

  从各地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看,超过50%的有18个市州,其中,贡献率居前五位的地区分别是:达州72.1%、遂宁71.3%、南充69.0%、眉山68.1%、资阳67.8%。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四川民营经济虽然取得较大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民营经济发展中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民营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仍不乐观

  一是民营企业行业准入问题。尤其是一些垄断部门和行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如通信、广电、邮政、电力、金融等对民营企业的进入限制过多。二是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亟待细化落实。三是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税收政策还存在着歧视现象,没有做到对国企民企一视同仁。

  2、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差

  四川省民营企业从事生产型、科技型、外向型的不多,特别是规模以下工业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低层次的加工工业,采矿行业等,多为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企业规模偏小,缺乏市场竞争力。2006年末,全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分别为1.53万元和108.87万元,远低于沿海发达地区的水平。由于规模小、竞争力弱,外向度低,严重制约着四川省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3、融资渠道不够畅通

  就目前情况看,民营企业很难获得政府的专项财政资金;商业银行受体制、管理和观念的影响,对民营企业心存戒备,贷款门槛较高;资本市场的融资更是难上加难。2006年四川省金融机构短期贷款余额中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只占4.8%。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几乎没有任何机会。虽然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但由于大多数企业自身素质不高,信用等级低等原因,仍然难以获得金融部门的贷款。

  4、产业层次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民营经济发展虽呈向二、三产业拓展的趋势,但主要集聚在传统的制造业、为居民生活提供服务的批发零售业贸易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公路运输业等一般性竞争领域,农业主要集中在以家庭为主的畜牧业等。经营型多,生产型少,特别是工业企业少,大户更少;粗放型多,科技含量高的少,管理水平较低。现有民营企业普遍产品老化、单一,适应市场能力差,专业化、协作化水平不高,经营传统产业多,高新技术产业少,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低,造成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矛盾较为突出。

  5、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民营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周期不确定,确立的劳动关系不稳固和不规范,多数民营企业均没有按规定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因此,民营企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机制不健全,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引进人才和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进一步促进四川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为促进四川省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应以《国务院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指导,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发展扶持和支持力度。

  1、强化社会诚信意识,加强法制环境建设

  积极倡导诚信,从政府、企业、个人等三大体系入手,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加强信用法制建设,构建社会诚信框架,配合司法部门打造一个由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和政府信用于一体的信用法律体系,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由各地政府牵头,金融、司法、工商、税务、经委等部门加强对个人、企业进行信用记录,着力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建立政府主导的信用评价机制,创造良好投融资环境。

  2、完善对民营经济的社会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创业服务、科技创新服务。加大对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坚持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原则,不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支持发展创业辅导、筹资融资、市场开拓、技术支持、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发展行业协会等非赢利中介组织,鼓励和帮助那些已进入产业集群初级阶段的企业建立自己的行业协会。加大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加快建立适合民营中小企业特点的信息和共享技术服务平台,推进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大力培育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让,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的服务环境。

  3、制定和实施产业发展计划和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向预定目标发展

  清理限制民营企业进入的歧视性政策,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多的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垄断性和社会公益性产业部门,缓解政府的财政投资压力,提升民营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由于四川省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大力引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社会服务业。对解决就业贡献大的企业、个体户给予奖励和税收优惠等政策。

  4、解决民营企业的产权形态问题

  民营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产权问题。私人资本做强做大必然会走资本集中的道路。这种道路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兼并收购和股份制改造。资本社会化的形态就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私人资本的民营企业的产权组织形态。因此,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按照资本的运行规律,必然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走向资本社会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设立企业章程,依照法律办事。要坚持私人控股地位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5、建好民营经济发展平台

  集中精力抓好工业集中区、特色产业小区、农产品加工区建设。重点是做好规划,下大力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建好路、水、电、气、通讯等配套设施,打造良好的发展平台。坚持特色聚集、集约发展,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建设特色集中区。创新发展机制,鼓励和支持业主办园、联合办园,利益共享,双赢共进。目前四川省已建成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成都新津川浙合作工业园区、巴尔玛工业园、雅安市工业园区、泸县中小企业创业园等一批工业集中区。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企业进入园区和集中区发展,体现民营经济集约化发展的规模效应。实施企业成长计划,着力培育一批核心企业和骨干优势企业,形成四川省民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6、加大企业创新力度,打造民营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引导企业建立现代经营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经营水平。通过举办专家论坛、讲座、定向培训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主的教育,引导企业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手段和方法,整合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机制,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存续力。二是全面推进科技创新。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开展合作,实现借梯上楼,借脑发展。引导企业用高新技术成果不断改造和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走科技兴企、名牌兴企的发展道路。

  7、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

  一是对粗加工型产业进行改造,跳出粗放型经营的框架,走集约式增长的道路,从而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使老产业焕发青春。二是因地制宜,根据市场需求和实际条件,尽快做大做强农副产品、化工、电子通讯、冶金建材、食品饮料、机械制造、服装鞋帽等行业,使之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三是推进社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培育和发展牵引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实现一般农产品向品牌农产品、常规农业向精品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同时,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着力培育一批较大较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按照“外设窗口、内建市场”的思路,鼓励和扶持发展流通中介组织,使之成为连接产地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同时,在特色产业上下功夫,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量的扩张,一手抓质的提升,千方百计培育出更多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名牌、品牌。选准做优做强的突破口,搞好产业定位、打好特色牌,构筑起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板块和新格局。

  8、维护民营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推进民营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监督企业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与职工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维护职工的各项合法权益。要督促民营企业及其职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

社会保险

  (来源:四川省统计局)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