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加息疑云暂时消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0日 14:31 新闻晚报

  但不少专家认为,加息不仅有助于稳定储蓄,而且有助于挤压股市猛涨潜藏的资产泡沫

  受加息传闻的影响,沪深股市在上周五收盘前曾出现掉头下挫之势,关于股市将进行大级别调整的担忧不绝于耳。然而,在历经了一个短暂周末的观望与修整后,股市大盘于昨日重新回归上扬通道。业界普遍认为,此番股市涨跌路径得以重新回调,与加息疑云渐散有着很强的关联性。

  不难看到的是,在市场层面这种看似已经恢复平静的背后,依然隐含着不少的忧虑——譬如,央行究竟会不会加息?央行究竟会在何时再次加息?在流动性难题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下,加息措施有无必要?……

  类似上述担心之所以挥之不去,多因在此前几周里,众位知名学者一直强烈鼓吹“加息势在必行”的言论。此外,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CPI数据,宏观经济也似乎显现了新的通胀苗头。

  “近期加息”论扑空

  中金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是主张近期加息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当居民消费价格(CPI)触及2.5%时,就应该采取加息措施。

  据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25日在京介绍,2006年我国CPI上涨1.5%——该年度涨幅比2005年回落了0.3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招引市场热议的一个重要数据是,2006年12月单月的CPI上涨了2.8%,不仅高出市场原来普遍预期的2%,也明显高出了哈继铭所预警的2.5%。

  “尽管央行上周没有加息,但确实已到了加息的时候。”哈继铭受访时表示,“从长期来看,相对于GDP增速和企业资本回报率,我国的利率水平过低。从短期来看,近期CPI抬头也提高了通胀预期。”他还强调说,面对目前过剩的流动性,需要各项政策的综合运用相互配合以防止资产价格泡沫。

  而在北京大学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看来,上述数据高出人们预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统计局对2006年前三季度的数据进行了修正,而源于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对于消费价格增长的贡献超出了普遍预测。

  “在当前投资数据并不算高的背景下,单就一个月的CPI来判断央行会否加息,其本身就缺乏合理性。”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认为,去年后两个月CPI的上涨,主要是由粮食涨价所致,是一个短期现象。“从货币供应和投资来看,看不出马上需要加息的必要,应等一等再说。”

  对近期加息持有反对意见的知名学者还包括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高认为,现在完全没有加息的必要。“去年12月CPI涨幅远超过此前的预期,主要是因为粮食价格上涨,而粮食价格上涨并没有可持续性。”他进而判断说,2007年CPI会在2%左右,CPI走势在上半年会冲高回落,下半年会降下来,现在已进入下降过程。

  “这是一个紧缩信号”

  “央行这次没有采取与市场预期相吻合的动作——也就是没有加息,但是要注意到的是,央行并未否定日后不会加息。”

  央行研究生院的一位受访教授认为,实际上,通过这次传言与股市之间的显性连锁反应可以看出,加息之策对于市场的影响是很大的;进而可以判断的是,央行日后一旦需要达到紧缩的目标,其优先动用这个工具的可能性自然就大了。

  这个观点的另外一层含义是,央行今后会否将这个灵验的紧缩信号变为现实政策,其重要依据定然少不了对相关指数的综合评价。

  根据国家统计局25日公布的CPI数据,除去年12月涨幅从11月的1.9%一下子冲高至2.8%外,全年CPI运行平稳。从结构分析,除了粮食和食品之外,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衣着价格指数稳步走高,因此市场广泛预计今年一季度的通货膨胀率会明显提高。

  “一般每年一季度末到二季度都是紧缩政策出台较为密集的时期,考虑到今年上半年投资和信贷反弹的压力较大,所以2007年第一次利率上调的时间点可能在上半年。”申银万国高级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认为,今年我国顺差仍将保持高位,资金过剩的情况很难有明显改变;而流动性过剩和低利率容易引发资产泡沫,“从防范资产泡沫的角度考虑,2007年也有必要再次加息”。

  央行的相关统计还显示,2006年10月人民币储蓄存款减少76亿元,是2001年6月以来首次出现月度储蓄存款下降。多数专家认为,这些储蓄流向了股市。基于此,李慧勇认为,加息是稳定储蓄的需要。他说,今年的居民储蓄仍将保持向股市分流的势头,这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储蓄持续减少,势必影响银行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增加银行经营风险和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

  事实上,不少专家强调加息必要性时大多认为,近期股市猛涨潜藏着资产泡沫,“要对此难题防患于未然,从理论上说就需要监管层选择加息”。但对此顾虑高善文发表观点说,由于

人民币升值步伐一直在加快,这对通货膨胀有抑制作用,“一但现在加息,其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即债券和
股票
在短暂调整后仍会大涨”。

  加息预言成真并非完全不可能

  尽管多位专家在评析此次加息论落空时都认为,除非出现通货膨胀,否则目前不宜运用利率工具,但是在国际收支失衡、流动性过剩的境况下,加不加息已着实成为一个决策层难以回避的难题。

  高善文认为,目前我国主要是对外失衡,通货膨胀压力并不大;而提高利率可能把国外资本吸引过来,或者压低消费需求,这与目前的经济情况是不相宜的。高善文预计,今年物价上涨压力并不大,CPI估计会在1.5%-2%之间。

  但值得提及的是,央行在不久前举行的2007年工作会议上提出,将灵活运用利率工具,逐步发挥价格杠杆在货币政策调控中的作用。那么,这个表述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虽有不少专家认为,从提高资金成本、抑制投资过热的角度讲,2007年确实存在进一步加息的空间。

  哈继铭就分析说,加息对回收流动性用处不大,但在2007年粮食、水、电等价格有待进一步理顺、通胀压力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加一两次息还是有可能的”。

  此外,国泰君安固定收益高级研究员林朝晖也指出,2007年我国宏观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基本格局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但以食品价格为代表的通胀压力将总体大于2006年。“因此,年初的货币政策应以回收流动性和抑制信贷扩张为主基调。”

  林还预计,在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合理的超额储备率有望回落至3.0%,央行在春节后仍有可能再度动用准备金率工具;而在信贷仍需打压及存款持续分流背景下,不排除央行在一季度内实施存贷款同步加息的可能。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袁钢明也是积极倡导通过加息化解难题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如果货币调控工具发挥不出有效作用,投资过热和经济过热风险得不到控制,那么,用行政措施直接控制贷款和投资的老办法将成为没有退路的选择。

  “随着美国经济增长率的回落和通胀压力逐渐缓解,2007年美联储继续加息的可能性很小,美国甚至可能逐渐进入降息周期。”李慧勇虽然认为2007年有必要再次加息,但在他看来,“在人民币继续面临升值压力的情况下,出于本外币政策协调、防止游资大规模内流的考虑,央行对利率政策的动用会较为谨慎。”

  本报驻京记者 郑春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0,10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