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作用凸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9日 14:13 金时网·金融时报
陆小斌 货币政策是世界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工具。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作用更为突出,几乎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代名词。在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货币政策也在经济宏观调控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其他国家相比,特别是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的货币政策有自己的特点。我国是处于经济体制改革转轨时期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这一国情决定了货币政策目标的多重性和实现途径的复杂性。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坚持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更加有效地运用金融手段搞好宏观调控,合理控制信贷规模,调整信贷结构,解决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温总理的这番话,再一次明确中央赋予金融工作和货币政策的重要而光荣的历史使命,也规定了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 货币政策是世界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工具。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作用更为突出,几乎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代名词。在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货币政策也在经济宏观调控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1993年起的四五年间,我国一度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那是为了应对已经形成的严重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1993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达到13.6%,而通货膨胀率(CPI)紧接着在1994年达到了21.7%的超高水平。当时,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措施相配合,彻底扭转了局面。 从1998年开始,货币政策的基调转为稳健。从时间进程上看,稳健的货币政策先是为了遏制通货紧缩的趋势,而自2003年以来,又转为主要是对偏热的经济适度降温。这就是说,稳健的货币政策实质上是一种双向的、灵活的、可以斟酌运用的微调和预调,其重要前提则是,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总的来说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并不存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那样巨幅波动的现实危险。 最近几年以来,在复杂的内外经济形势和重重压力下,货币政策通过各种操作手段,成功地保证了货币供应和币值的基本稳定,促进了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特别是货币政策经过艰苦的努力,将各种外生和内生失衡因素造成的流动性泛滥的不良影响,控制在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为经济发展和深入改革、扩大开放提供了较为有利的货币环境。 2007年,我国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调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快推进金融改革与创新,健全金融市场体系,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我们高兴地看到,近二十年的我国货币政策,已经赢得了国际同行和经济金融界的尊敬,受到国内外金融市场广泛和深切的关注。当然,这首先要归功于我国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的增强,而货币政策本身的稳健和成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货币政策的历史,也是不断学习汲取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过程。近二十年来,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平稳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波动率显著下降,通货膨胀相对稳定,经济衰退较少发生,程度减轻。国际经济学界有人仿照“大萧条”和“大通胀”的提法,以“大平稳”(Great Moderation)来概括这一时期经济形势的特点。“大平稳”的时间起点,基本上始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从“菲利浦斯”向“菲尔普斯”的转变,即货币政策从主动以高通胀为代价来刺激经济增长,转为以中长期物价稳定来保证和促进经济协调、适度、可持续的增长。所以,国际经济学界普遍同意,较为正确和成熟的宏观调控政策即货币政策,是“大平稳”的基本原因之一。 应该看到,与其他国家相比,特别是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的货币政策有自己的特点。我国是处于经济体制改革转轨时期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这一国情决定了货币政策目标的多重性和实现途径的复杂性。但毫无疑问,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随着金融体系、金融市场的健全,货币政策将更加成熟,金融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前瞻性、有效性将不断增强。 我国宏观调控取得的成绩,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正确领导下取得的,是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密切配合的结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各宏观调控部门协调行动,我国经济就可以避免大的起落。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