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挤压资产价格泡沫成为未来宏观调控重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7日 12:17 经济观察报

  周春生 冯科

    2006年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首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虽然总体经济仍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的状态,但是,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投资为代表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成为2006年宏观经济的一个热点。为此,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但从调控效果来看,仍然不够理想。

  高增长的2006年

  2006年的中国经济增长,是密集调控下的高速增长、低通胀中的高增长、高耗能下的经济增长,税收高速增长下的经济增长和流动性过剩下的经济增长

  1.密集调控下的高速增长

  2006年,政府密集出台调控政策是由于年初银行新增贷款迅猛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房屋销售价格快速上涨所引致。2006年第一季度,银行新增贷款1.26万亿,接近央行2006年全年调控目标的50%(央行目标2006年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为2.6万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8%,高于年初4.1个百分点;房屋销售价格也出现了加速上涨的趋势。其中,北京

房价第一季度上涨17%左右。房价快速增长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现象,是中国经济运行的深刻矛盾——收入失衡的具体体现。

  因此,直接导致央行于4月27日提升贷款利率0.27个基点。由此,揭开了2006年密集宏观调控的序幕。而宏观调控的重点则主要是房地产市场。为了抑制经济增长过快、构建和谐社会,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国六条”、“九部委十五条”、“二手房交易征收所得税”等政策。同时,又以紧缩的货币政策相配合。全年共上调两次0.27个百分点的贷款利率,提高三次0.5个百分点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然而,在密集的宏观调控下,2006年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200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0.7%,略高于上年10.4%的增长速度。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70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2004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82703亿元,增长10.3%。分季度看,四个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0.4%、11.5%、10.6%和10.4%。可见,密集调控对抑制经济过快起到了一定作用。

  纵观全年,可以看出,2006年GDP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虽然,近几年来,受宏观调控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速度放缓,但是仍保持20%以上增长。200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1.8%,高于2005年两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17.64%。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虽然比2005年回落2.7个百分点,但仍然高达24.5%。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近年来GDP的高速增长与出口保持20%-30%的增长速度有很大关系。2006年,全年进出口总额176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高出0.6个百分点。

  2.低通胀中的高增长

  2006年,我国经济高增长运行仍然伴随着低通胀。全年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涨幅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12月份上涨2.8%),城市和农村均上涨1.5%。从构成看,消费品价格上涨1.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8%。从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2.3%,其中粮食上涨2.7%,其余商品价格有涨有落。可以看出,较2003年、2004年相比,2006年的物价水平上涨缓慢,但有反弹趋势。同时,我们也观测到,我国物价水平上涨是由石油、大豆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所带动的,而目前中国缺乏这些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控制权。因此,未来我们必须参与大宗商品的定价。而且,中国作为最大的现货消费国,完全可以通过发展金融期货市场,参与大宗商品的定价。

  3.高耗能下的经济增长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仍然是粗放型的,以高能耗为代价的。从全社会用电量来看,近几年我国用电量增长速度一直高于GDP增长速度。2006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4.0%,高于GDP增长3.3个百分点。从能源利用率来看,中国能源利用率只有30%,能源消耗系数比发达国家高4-8倍,建筑物耗能仍比北美国家高出1倍以上。仅从对经济增长有巨大贡献的房地产行业来说,其就是一个间接的高耗能行业。因为,房地产开发建设需要大量的钢筋、水泥,而钢筋、水泥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所以说,房地产行业是一个间接的高耗能行业。除此以外,中国经济的高耗能增长也与中国的政绩考核制度脱不了关系。一些地区政府为做大GDP纷纷上一些高耗能项目。目前,国家已经将耗能指标的控制列入政绩考核指标中,但2006年达标的省份不多。

  4.税收高速增长下的经济增长

  据统计,不包括关税、契税和耕地占用税,2006年全国税收收入完成37636亿元,同比增长21.9%。对于税收高速增长,一般性解释是由于经济增长、物价上涨、税收的结构差异、累进税率制度、政策调整和加强征管等因素所造成的。中国税收高速增长症结在于税务机关的“征管”空间巨大。中国法定税负与实际税负存在很大的征管差距。现行税制的巨大征管空间在客观上支撑中国税收的高速增长之谜。从总体上判断,中国目前的税制是不正常,且具有很强的计划色彩。由于现行的税收制度与经济现实严重脱节,并且税制改革滞后于其他改革。因此,可以说2007年体制改革的重点将是税制改革。而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培育中产阶级以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从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型,个人住房、教育、医疗开支税前抵扣政策是否启动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5.流动性过剩下的经济增长

  2006年,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突出。全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4.80万亿元,同比增长15.94%;而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3.83万亿元,同比增长14.55%。

  从货币供应来看,2006年货币供应量增长处于明显的反弹向上趋势。2006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4.56万亿元,同比增长16.94%,增幅比上年末低0.63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2.60万亿元,同比增长17.48%,增幅比上年末高5.7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2.7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5%。

  国有银行正处于改革与转制的关键时期,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盈利压力陡升,存在强烈的放贷冲动。2006年秋季之前就用完了央行公布的2006年新增贷款目标,全年新增信贷超过目标六七千亿。而从信贷结构来看,长期贷款增速过快。2006年,新增中长期信贷占信贷总额的59.6%,高于2005年的50.9%。这表明,商业银行为了控制信贷,已将信贷重心由短期贷款转向长期贷款。

  必须意识到,在

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流动性过剩将是一个长期性问题。

  制定宏观政策的出发点

  2007年,中央政府担心资产价格上涨过快而形成泡沫并破裂,成为制定宏观政策的出发点

  人民币持续升值就意味着人民币计价资产价值上升。从而导致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上升。2007年,中央政府担心资产价格上涨过快而形成泡沫并破裂,成为制定宏观政策的出发点。年初接连出台土地增值税和城市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审批体制改革,反映出中央政府调控房地产的决心和立场。

  如果从控制房价快速上涨来看,2006年宏观调控效果并不明显。实际上,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稳定房价或保持房价的小幅增长,而不希望看到房价猛跌。如果房价大幅下降将导致银行出现大量的不良资产,甚至出现金融危机,这不是政府希望看到的结局。另一方面,对于资本市场的泡沫,中央政府虽然担心,却也存在手软的问题。原因是:第一,股市好不容易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刚刚恢复了信心;第二,股市兴旺有利于将资金从银行体系转移出来,减缓流动性过剩的压力。我们可以预见,如果当资产价格疯狂上涨的时候,国家必然会陆续出台系列严厉的调控政策。所以说,2007年宏观调控的着眼点在于挤压资产价格泡沫,并且预计,2007年央行可能会加息两次(0.27个百分点)、提高三至四次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

  1.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第二阶段的高位,即由工业化加速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由此,我们根据国际新兴工业国发展经验来看,2007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高位的增长惯性,预计2007年GDP增长率在8.5%-10.5%之间。

  2.从全球的范围来看,升值同时伴随着通货膨胀,“外升内胀”(

汇率升值与国内通货膨胀)成为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的国家的普遍现象。2007年居住类和粮油类商品的价格上涨将导致总价格水平上涨,物价指数反弹难以抑制,但CPI仍有希望控制在3%以内。

  3.虽然“十一五”规划节能降耗指标已经分解到各地,但是实施难度比较大,2007年高耗能趋势不变。

  4.银行放贷冲动依然强劲,信贷增速将继续加快。

  5.人民币升值加速,预计2007年累计升值幅度为5%-8%。

  6.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房地产、证券资产价格上涨,财富效应显现,消费增速有望加快。

  会展经济将是突出亮点

  未来5年内,会展经济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突出亮点

  未来5年内,会展经济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突出亮点。比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2011年的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国际经验显示,大型国际会展举办前期场馆以及配套建设,会拉动实体经济投资快速增长;而在举办会展当期,会拉动消费服务型行业发展。具体而言,会展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影响如下:

  1.拉动GDP快速增长

  会展经济带来的实体经济投资以及消费支出都将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就2008年奥运会而言,据测算,在2003-2007年间,奥运会将年均提高北京市GDP约1.8-2.5个百分点;在2008年,GDP增长率将有望提高约2-4个百分点,导致当年GDP增长有望达到12%-15%;在奥运后期的2009-2010年,GDP增长率将年均增加约04-0.7个百分点。对总体经济而言,在2003-2007年的建设期内,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有望提高0.06个百分点;在举办期的2008年则有望促进0.25个百分点。

  2.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奥运会在创造无限商机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创造了2.5万人的就业机会,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为3.4万人提供了就业,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新增就业5.9万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带来7.7万人就业,2000年悉尼奥运会创造了15万人的就业机会。因此,可以看出,中国未来系列会展经济将有利于缓解我国劳动力就业压力。按照北京在基建、能源、建筑、环保、电子信息等方面共3100亿元的投资额计算,我们预计北京奥运创造的就业机会就将达到80万-90万人,其中2006-2008年达到高峰。

  3.从长期的角度看,会展经济本身就是品牌经济和借势经济,中国企业可以借助这种大型的国际会展展示自己,提高自身品牌与知名度。

  (周春生为长江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冯科为北京大学经济所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5,90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