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2000亿尾巴未剪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面临审计风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7日 03:01 财经时报

  袁京力

  离财政部规定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大限已过一个月,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手中依然握有近2000亿元政策性不良资产未能处理完

  已经度过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限期的资产管理公司(英文缩写AMC),处置政策性不良资产的工作却尚未结束。

  《财经时报》获知,四大AMC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最新结果,已于2007年1月下旬出炉。1999年成立的信达、东方、华融和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在过去7年间,共处置政策性不良资产1.2万亿元,累计回收现金2110亿元。

  2004年,财政部给AMC立下“军令状”时规定,AMC必须于2006年底,按照核定的目标完成政策性不良资产的处置。

  从简单的减法计算看,四家AMC1999年接收的1.4万亿元政策性不良资产,尚有近2000亿元未处置完。

  为何还有未处置完毕的政策性不良资产?这些资产将何去何从?

  收官

  2006年12月31日,是政策性不良资产的处置大限。这个日期过后,各家AMC都迅速展开了对7年政策性不良资产的处置盘点。

  长城公司是最早公布处置结果的AMC.2007年1月4日,长城公司公布,截至去年底,它们共处置3194.85亿元政策性不良资产,回收现金334.15亿元。

  至2006年底,处置政策性不良资产3203亿元,回收现金575亿元。

  《财经时报》获知,信达公司7年共处置3588亿元政策性不良资产,回收了822亿元现金。

  目前的统计显示,自1999年成立以来,AMC累计处置的政策性不良资产突破1.2万亿元,完成了7年前接收的1.4万亿元政策性不良资产的绝大部分处置工作。

  在现金回收上,AMC也基本达标。

  AMC内部人士向记者强调称:“四家AMC完成财政部下达的任务不存在任何问题。”

  他所言及的任务由财政部在2004年下达。当时,除规定要在2006年底完成政策性不良资产的处置外,AMC还被要求完成“两率”(资金回收率和费用率)指标。

  在财政部下达的资金回收率里,资产质量较好的信达公司要完成18%的现金回收率,资产质量逊色些的长城公司要完成8%的现金回收率,其余两家AMC处置指标介于信达、长城公司之间。

  早在2005年底,长城公司和信达公司就宣布完成了财政部下发的政策性不良资产的处置任务。但实际上,外界认为,这两家公司仍有一部分政策性不良资产未处置干净。

  2006年,AMC加快了处置步伐。比如,长城公司在当年先后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大会战”,因此,长城公司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较彻底,仅余不到300亿元未处置。

  2006年,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06年3月末,AMC共处置了8663亿元政策性不良资产,回收现金1805亿元。到年底,这一组数据分别变成了1.2万亿元和2110亿元。

  这意味着,几家AMC确实已完成财政部下达的“两率”目标。

  等待清算

  处置大限过后,未处置完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命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据《财经时报》调查,尚未处置完的这部分政策性不良资产由债转股资产、不良债权和不良物权等构成,其中,大部分是股权类资产。之所以这些资产还未处置完毕,原因在于前者受限于国家产业政策无法处置,后两者因为资产质量太差基本无人问津。

  大限过后,这些未处置完毕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其命运将取决于政策的安排。上述AMC总部内部人士向记者感叹:“现在只能是等财政部的最后方案了。”

  2006年8月,财政部金融司曾向AMC下发《政策性不良资产清算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为AMC在2006年底未清理完毕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寻找出路。

  当时,《征求意见稿》为政策性不良资产的处置提供了两个方向。长城公司总裁办一位阅读了该文件的人士向记者介绍说:“这两个方向分别是买断和委托代理。”

  然而,这仅仅只是两个方向。对于近2000亿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具体清算方式,AMC普遍还在等待相关政策。

  上述AMC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政策性不良资产的处置还得继续,待政策出台之后,再给予追认就可以了。”

  在清算方式上,AMC倾向于各自买断。这位内部人士表示,这部分政策性不良资产遵循的将是“谁家孩子谁抱走”的原则,更大的可能性是AMC各自买断手中尚未处置完的政策性不良资产。

  至于以什么价格、什么付款方式自己买断,要取决于AMC与财政部的谈判,“会叫苦的,将可能得到更大的实惠”。

  备战审计

  完成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后,AMC将迎来一场“审计风暴”。

  长城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财经时报》记者,接下来,长城公司将对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进行内部审计,以应对可能来自国家审计署的审计。

  据他透露,2007年,国家审计署可能再次进驻四大AMC,对政策性不良资产的处置再次进行审计。

  此前的2004年4月,“审计风暴”曾经刮进四家AMC,审计署共派出18个特派办对四家AMC及其办事处进行审计。

  审计结果令外界震动。

  在审计的5500亿不良资产的处置中,审计署共查出各类违规、管理不规范和案件线索金额715亿元,发现案件线索38起,涉案金额67亿元。

  这在四大AMC内部,掀起了一波对人员和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整改运动。

  因此,在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完毕后,AMC希望能提前发现问题。

  但AMC是否真的已经做好准备自查,或者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还是一个问号。

  更大的麻烦:财务窟窿

  本报记者 袁京力

  对AMC而言,更大的麻烦来自于处置政策性不良资产造成的财务损失认定。

  在接收1.4万亿元政策性不良资产时,AMC是以全额账面价值支付成本的。

  其中,AMC资金一部分来源于6041亿元央行再贷款,此外,还有AMC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发行的8110亿元金融债。这8110亿元金融债由国家财政担保。

  7年下来,AMC回收的现金几乎只能支付收购成本的利息。

  AMC获得的再贷款和金融债年利息为2.25%,每年仅支付的利息就超过300亿元。目前,AMC累计应支付的利息高达2000亿元,这离它们回收的总额现金相差不远。

  不过,据《财经时报》调查,事实上,这些年来,除了早期支付了一两期利息外,四大AMC几乎停止了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开行支付利息和本金。

  对于沉重的利息包袱,AMC把希望寄托在管理层身上。

  记者采访的多位AMC内部人士均坚信,财政部将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安排解决这8110亿元金融债,而央行的再贷款可以停息挂账。

  不过,要财政来背8110亿金融债的本金包袱并不现实。一位了解此事的财政部内部人士透露,8110亿元完全由财政部买单,几乎不太可能。

  上述AMC内部人士建议,金融债的本金支付可以通过发行多期特别国债给予解决。

  这意味着,这一巨大的财务窟窿,解决起来一定不会一蹴而就。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