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巨额增量财政应更多服务民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6日 03:37 第一财经日报

  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创下历史纪录。此前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公布的数字显示,去年全年全国财政收入可能达到3.9万亿元左右,增收部分高达7000多亿元。

  《第一财经日报》获悉,目前财政部有意用财政超收部分成立一个500亿元规模的“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以用来应对突发事件。该基金为财政部预算外管理,目前正在筹备阶段。

  财政部门探索增量财政的使用办法,是好事情。当然,如此巨量规模的“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运作机制,需要在制度设计层面细致雕琢,以避免出现监管不善或成为地方上“跑部钱进”的新途径。而针对增量财政的使用,在2006年财政增收幅度较大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当是更为重要的命题。

  2006年的财政收入状况是

中国经济发展形势较好的反映。如何运用好庞大的财政资金,关乎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亿万民众的福祉。因此,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财政预算执行,尤显必要。这虽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在财政形势比较乐观的当下,重提增量财政应更多地向提高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倾斜,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根据基本的公共财政原理,一个国家的公共支出中,主要包括国家机器运转的经费支出,如国家权力机构、政府行政机构、政法机构、国防机构等多个方面必要的耗费支出;也包括基础性、战略性、调控性的经济支出;还包括保证社会最弱势人群维持生存所必需生活费的社会保障支出,以及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公共支出。

  应当承认,以往的财政支出结构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国家机器的耗费巨大,尤其是行政机构的管理费用居高不下;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与经济调控职能权限模糊,政府在微观的经济活动领域有许多错位举动,从而导致经济支出中也有许多扭曲行为,占用了不该占用的财政经费;此外,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产品供应不足,备受诟病。

  公共财政陷入某种困境,有着历史的原因。从一个奉行计划经济的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转轨,其间需要一个过程。而最近数年来,人们已然清晰地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只是因为改革任务的艰巨性以及限于财力不足,诸多问题一时间难以得到改善。

  我们遗憾地看到,长期以来,庞大的经济建设费支出占据了国家财政支出的大头,而由于行政体制改革步伐缓慢,行政管理费用一直不减反增。数据显示,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到目前的近30年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已增长近90倍,而且还在呈上升趋势。在一个有限的盘子里,必要的公共产品方面的支出被迫减少,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实际需求,也直接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深刻影响了

和谐社会的构建。

  以教育投入为例,尽管在总量上,近几年来每年的投入呈现增长势头,但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却是逐年下降。此外,有限的公共产品受惠人群存在着很大的城乡差别,这都是需要逐渐去改善的。

  2006年财政收入创下历史纪录,增收7000多亿元,这给了提高公共产品数量和质量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在现实中国的背景下,每一个理性的观察者都应当承认渐进改革一定的合理性,不过遇上财政丰年,一些疑难的命题因为财政的相对宽松而有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而具备了加快改革步伐的机会。此时,国家应坚决落实将财政增收部分更多地向民生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向改善公共服务倾斜。

  而与此同时,通过压缩经济建设费用和行政管理费的支出,亦是增大公共产品领域投入的可选途径。许多学者曾尖锐地指出,每年政府部门公车消费就超过3000亿元,具有很大的压缩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压缩”与中国推进改革的方向和步伐是吻合的,与中央强调在新的一年中财政工作的着力点是统一的。此外,政府职能部门须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的预算执行,切实改变执行上效率低下、浪费严重、腐败频出的现状,透明财政支出,以及提高财政支出对公共资源的整合和调控能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