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合肥:四位一体重构发展格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5日 10:54 中国经济时报

  -聚焦中部城市体制创新·合肥(上)-本报记者 孟歌 王永群

  2006年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合肥城市整体竞争力由2005年的第31位上升到第29位,城市成长竞争力也从第32位前移到第29位。

  无独有偶,在2006年6月成都举行的第三届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上,美、中、加、意、英、荷等8国学者研究完成的第一部《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5~2006 》正式发布,在这份报告中,合肥名列第105位,排在重庆、埃及开罗等城市之前。

  毫无疑问,作为改革开放的二线内陆后发城市,同时又是中部省会城市,合肥的崛起暗合了某种逻辑上的必然。一方面,他们需要加快弥补过去20多年落下的课程,有着强劲的内动力;另一方面,东部在体制、资金、技术等方面一些较为成熟的做法为他们少走弯路提供了前车之鉴,后发优势显著。

  GDP提前四年跨越千亿门槛

  “刚过去的一年,是合肥全面提速、争先进位的一年。”这是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对合肥2006年的总括。尽管此前记者多次对合肥进行过采访,对其确保“争先进位”的一系列举措有着直观的认识,但对其“十一五”开局之年取得的成绩仍然感到吃惊。这主要基于一个众所周知的难题:在经济快速增长达到一定速度的条件下,增速每上升一个百分点,路径依赖将发生具大改变,发展成本和难度也会相应增大。

  长期以来,合肥留给外界的印象,如同中国在世界的位次一样,属于典型的“中国式”,除综合环境资源成本有竞争优势外,其他综合指标表现一般。

  在城市

竞争力点评中,对合肥是这样描述的,合肥是一个小家碧玉型的省会城市,与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相比,其城市基础设施方面有竞争力,尤其是信息基础设施位居全部城市前列,市内基本基础设施也较好,不过基础设施成本相对较高。合肥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相对较好,因此其科技竞争力尚可,人才竞争力与资本竞争力一般,其中的人力资源教育和资本数量有较大的优势,合肥比较滞后的是其结构竞争力和制度竞争力。合肥虽然属于中部地区,但在地理区位上与沿海地区的绝对距离很近,合肥的自然区位便利度差是因为它不在任何一条全国性的交通干线上,但它能够受到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较强辐射。所以,合肥是我国中部地区目前最有希望在中期内大幅度缩短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城市。为了实现这种跨越,合肥需要积极创造接受辐射的条件,通过政府的有效推动,强化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并在制度创新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与发达地区全方位接轨,从而为合肥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些点评切中要害,以经济发展为例,“九五”以来合肥的发展速度年均增速14.5%,“十五”时期发展的年均速度是16.5%,也正是在此阶段,合肥省会经济首位度由12.7%提高到16.3%,在全国百强城市排名由39位升至31位。

  “到2010年,合肥生产总值要突破2000亿元。”这是该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的目标,按照合肥“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该市生产总值确保1900亿元,年均增长15.5%,力争达到2100亿元,这个规划被合肥人称为“两千亿元规划”,而早在2003年,合肥曾制定了《千亿元规划纲要》,根据这一规划,1000亿元发展目标的实现年份也是2010年。

  按此速度,“十一五”开局之年一切举动均在意料之内。2006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00亿元,增长17.5%以上,提前4年完成GDP千亿规划,在安徽率先突破GDP千亿大关,实现财政收入167.77亿元,增长28.2%,超预算16.3亿元,总量占安徽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0亿元,占安徽30%。

  “四位一体”全面推开

  “2006年快速发展得益于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的强力度、新举措。”采访中,合肥市政府任何一位工作人员谈起发展均离不开这句话,从2006年合肥市对外公布的一系列数据看,合肥能做到速度、效益、质量三同步,主要是其“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改革的目的,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着力在影响合肥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突破”,其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大建设结合起来,形成的“四位一体”。

  因为从支撑强劲发展的要素看,事实上,2006年合肥表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一方面来自经济增长的自然惯性,但更主要得益于体制、机制创新带来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的一个朴素的道理是,对任何一种经济而言,当外延式增长接近极限时,只有转变增长方式,才可以理顺被扭曲的经济关系,同时也能释放足够的增长能量。

  正如城市竞争力中点评的那样,近年来,合肥以积极的姿态融入长三角,政府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其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而招商引资和企业重组的大手笔展现了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决心和魄力;以大企业、大集团和上市公司为重点,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策略体现了政府工作的重点;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建立良好创业环境、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营造崇尚创业、致富光荣氛围的全方位宣传将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政府的管理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均有了提高。

  根据采访和了解,其“四位一体”的路径大致可以归纳为这么几条:强

化工业立市战略,把工业作为第一方略,着力构建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从记者的了解中看,政府主管部门、一些地方和企业在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的热情和实效,远远超出最初的设计。

  关于“三农”问题,由于合肥是省会城市,较安徽其他地市而言,所辖四区三县纯农业比例不大,因此合肥提出了以县域工业为突破口,实施县域突破战略、城乡统筹以及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最直接的操作表现为,2006年合肥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超过75%,高于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改革方面,合肥认为,2004年批准的科技创新型试点是其难得的机遇,激活存量、集聚增量、构建创新体系是中心环节,对近年来引起争论较多的企业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效能建设、

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重在民生,意在民本。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