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建筑节能将投巨资 金融服务又有新课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5日 10:22 金时网·金融时报
记者 周剑初 “区区”建筑节能这点“小事”,何以劳国务院新闻办和中外数十名记者的“大驾”?日前,记者参加国新办举行的相关新闻发布会并对建设部高官进行采访后,深感建筑节能绝非小事,也非建设部门一家的事,它关系到国家能源战略的实施,关系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进程,关系到中国对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多大贡献。从建设部高官对本报记者提问的回答看,我国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2020年前将投入1.5万亿元巨资,金融业应当高度重视这一全新服务目标。 提起能源,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石油,提起节能,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工业节能,还没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建筑节能上来。其实,建筑耗能正日益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能耗的头号大户。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这些建筑在建造与使用过程中消耗了全球能源的50%左右。在发展中国家,剧增的建筑量还造成侵占土地、破坏生态环境等现象。在中国,过去几十年中我们所建的建筑基本上没有考虑节能不节能的问题,我们考虑的是能不能住上房子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拥有住房的人们希望享受非常舒适的温度,炎热的时候需要凉快,寒冷的时候需要温暖,这时候矛盾就出来了,能源消耗飞速上升,但因为建筑本身是不节能的,这就使得建筑能耗高成为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重要矛盾。 从我国现实情况看,非节能建筑造成的能源浪费是惊人的。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至3倍,不但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也成为国家沉重的能源负担,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建设部门统计表明,目前我国43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95%以上都是不节能的,每年新建房屋建筑中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如果要精确地计算我国建筑到底浪费了多少能源,用一个数据就可以推测到全部。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对记者举例说,北京市一个冬季的供热,每平方米建筑消耗22.4公斤的标准煤,这一水平跟德国1986年的水平是一样的,但是现在德国的水平已经降到每平方米消耗少于9公斤标准煤,足见差距之悬殊。 由于我国的城镇化方兴未艾,我国的建筑节能还将关乎世界。建设部门预计,我国正在进行的快速城镇化还要经历20年的时间,这20年中,我国有一半的存量建筑要在未来的15年内建成,这不仅影响中国,而且影响世界。因为中国快速城市化,世界上所有的脚手架有60%在中国,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城市化阶段,他们的城市里只能看到一两个脚手架,而中国到处都是。所以说,中国未来15到20年能不能强制实行建筑节能标准,也就关系到中国能不能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道路,能不能对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是不是以最节约的方式保证老百姓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得到实现,这是决定性的时期。 尽管建筑耗能形势非常严峻,但令人欣慰的变化已经开始出现。根据建设部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国内新建建筑已基本实现按节能设计标准设计。按保守估计,2006年全国城镇新建的节能建筑可形成年节约700万吨左右标准煤的能力。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建筑节能形势的严峻不正说明其潜力的巨大吗?如何才能充分挖掘我国建筑节能的潜力呢?仇保兴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一是新建建筑要执行严格的节能50%的标准,4个直辖市要率先达到节能65%的标准。二是要在既有建筑的改造上下工夫。先在新建建筑节能上,后在既有建筑改造上,两手抓,两步走,“十一五”期间就可以节约1.1亿吨标准煤,到2020年前在建筑节能方面就可以节约3.5亿吨的标准煤。要完成这样一个目标,光是既有建筑的改造就至少要投入1.5万亿元。 1.5万亿元无疑是笔巨资,我们该如何筹措呢?面对记者的提问,仇保兴认为可以考虑三个途径:第一是国家给一定的补贴。这个补贴到底怎么给?比方说今后收税的时候,对既有建筑已经改造好的,是否物业税就不收了,有关部门正在考虑这方面的政策。第二,动用一些房改基金、房屋维修基金等。第三,由节能改造公司来承包改造。这在国外非常普遍,像瑞典就有1500多家节能改造公司,他们负责对既有建筑进行重新设计,对改造的效果进行评估,然后由节能改造公司向银行贷款对房子进行节能改造,改造好以后,用节省能源的钱来还贷,这样10年或者7年以后,改造成果完全就全部归业主所有。而在这三种方案中何者为优呢?从建设部总工程师王铁宏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的表述看,建设部还是比较倾向于第三种。他简明扼要地告诉记者,第三种方案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也较为可行,有关政策央行和建设部正在研究制定之中。 当前,我国银行业正苦于庞大的资金找不到更好的出路,流动性泛滥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情。在银行信贷的“盘子”中,向来被视为优质贷款对象的房地产业正处于新一轮调控的“风雨”中,央行一再警示房贷风险,而其他消费信贷项目又大多有些不温不火,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对建筑节能的大力推进,难道不是为银行信贷资金打开了一个诱人的新出口吗?随着我国建筑节能市场的日益扩大,相信银行界一定会认真做好这一新“作业”的。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