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王家现象:蚂蚁食大象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5日 03:23 第一财经日报

  袁飞

  2006年的最后一天,嘉食化公司总经理王令一由台北匆匆飞往香港,心情却没有即将迈入“幸运金猪年”的喜庆。就在昨天,他的父亲,力霸集团掌舵人王又曾让他立即到香港,具体原因也不清楚。

  一见到父亲,王又曾就递给他一叠资料:2006年12月29日,“中国力霸公司”和嘉新食品化纤公司(下称“嘉食化公司”)向台北地方法院递交申请,请求企业重整。

  “顶不住了,儿子!我太老了,没办法去坐牢,你们兄妹就帮我担下来吧!”向来霸气十足的王又曾老泪纵横。

  得知这个消息,王令一脸色惨白,半刻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交叉控股

  早年,王又曾在台北经营仙乐斯舞厅。就是在那段时期,王又曾在政商两界编织了良好的人脉,为日后的“王氏家族企业帝国”奠定了基础。

  但是,真正改变王又曾命运的关键期却是在1975~1977年。

  当时,华隆公司,也就是嘉面公司(嘉食化公司前身)创办人翁明昌突然去世,当时担任其助手的王又曾趁机接掌了嘉面公司和力霸公司。自此,力霸集团的名号开始与王又曾家族画上等号。

  “力拔山兮,力能霸天下也”。力霸集团即得名于此。

  王又曾极喜欢这句话的气势。不过,王家能够于三四十年间扶摇而上,靠的却并不是力拔山河的气势,而是能屈能伸、能左右逢源的功夫,台湾一位资深财经人士这样分析说。

  通过法人相互持股,凭借小资金达到控制经营权,王又曾一贯喜欢玩这种以小搏大的游戏。而这一做法也最终形成了王氏家族企业特有的“王家现象”:嘉食化公司和“中国力霸公司”相互交叉持股达三成;在嘉食化公司,只有王令一是自然人股东,持股比例仅有1.2%;而在力霸公司中,其唯一的自然人股东是其二女儿王令楣,也只有区区的0.7%。

  在以小吃大的资本控制策略中,亚太固网公司无疑是王又曾这一手法演绎到极致的巅峰之作。2000年,王家通过各种关系抢到了台湾刚刚开放的固网运营牌照,并以此为噱头,通过溢价发行募集了800多亿元新台币(下同)。公司成立时注册资金虽高达656.8亿元,但王又曾自己拿出的仅有几个亿。

  “他们只拿出了个位数就控制了几百亿的资产,实在让人称奇。”台湾《财讯》杂志社长谢金和感叹。

  回顾王又曾的创业史,这种资本腾挪术比比皆是:从当年友联产物保险上市,王又曾把股票低价卖给自己的投资公司,到远森与台开的杨梅土地交易,再到力霸建设在永吉路的力霸皇家大楼海沙屋,迄今未能解决,而力华票券对自家力霸集团的放款占其净值近八成。此外,关系企业在“中华银”大举质押取得宽松贷款,把票券、银行当成自家私库。

  这些“大胆”的行为,都为力霸危机的全面爆发埋下了祸根。

  “帝国”崩塌

  伴随危机日益显现,成立于1959年的力霸集团开始走向土崩瓦解的边缘。此时的王令麟开始考虑把东森卖给凯雷投资集团进行切割,但还是对力霸集团背书了60亿元,“所以他还是很苦恼的。”知情人士说。

  而对于被接管的力华票券与“中华银行”,分析人士指出,“简直宛如(王家的)私家金库”。力华票券净值仅33亿元,发票规模约80亿元,但对力霸集团关系企业的放款就高达25亿元,占了净值的近八成之多;“中华银行”在东森宽频筹备之初,更被王家用来提供股东借款之用,公司还没成立,用股本就能到“中华银行”借款,甚至提供附买回保证,这种手法后来亦充分运用在王令麟的东森媒体科技身上。

  近年来面对“中国力霸”、嘉食化公司、“中华银行”及友联产险经营渐露疲态,力霸集团开始各寻生路。

  1999年外资以每股27元入股东森媒体科技(下称“东森科技”),让王家看到避险的机会,开始进行切割手术,东森科技的经营权更是两次转手给外资。去年“中华银行”宣布进行增资,以改善资本适足率。据悉,一开始“中华银行”一度想与东森科技包裹出售给凯雷集团,只是如意算盘未能成功。

  分析人士认为,力霸集团成立到儿子王令台、王令麟在老爸王又曾扶持下自立门户,陆续成立东森集团及亚太集团。王家所拥有的泛力霸集团可说是靠着“政商关系运作”、“以小搏大”财务操作而崛起。

  换言之,力霸全靠着左手卖右手,制造收益。

  1998至2002年间,力霸集团开始透过繁复的关系人交易,渐渐地淡出东森国际、东森电视与东森媒体科技的经营权,让东森与力霸在股权及财务方面“划清界限”。

  坍塌余波

  2006年12月29日,王家向台北地方法院申请力霸公司和嘉食化公司重整,当时是礼拜五,法院收件不清,2007年1月4日才正式宣布。1月5日上午,“中华银行”的员工像往常那样开门营业,但到下午情况突变,外面排起来提款的储户,同时一些资金大户也开始抽离资金。

  一天就被挤兑了150亿元,1月8日又被挤兑了近150亿元。情势突然,台湾金融监管部门立即宣布接管“中华商业银行”,由“中央存款保险公司”具体负责,“金融重建基金”宣布所有存款都有保障,并逐个向资金大户说明。

  挤兑风潮三天时间内共挤兑了450亿元。据了解,挤兑前,“中华银行”账面净值只有100亿元。在台湾地区,“中华银行”资本额150亿元,每股净值10.26元,属于中小银行,挤兑前负债已经高达190亿元,为了应对挤兑风潮,“金融重建基金”注入了480亿元。

  分析人士指出,导致力霸财务危机一个重要原因是王家与台湾其他著名的家族企业相比迥异,甚至跟香港李嘉诚也是形成鲜明对照。“很多成功的华人家族企业中,最终总能找到母公司的自然人控股方,不会像王家这样完全交叉持股,做关系人交易,把关系企业卖来卖去。”

  台湾分析人士还表示,早年亚洲金融风暴时导致经济不景气,银行集中了大量呆坏账而纷纷倒闭,像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日本,美国也曾经出现类似情况,但近几年来,台湾

房地产和经济发展比较平稳,除了1~2家银行因为经营体制未能赢利外其他银行都不错,这次力霸集团危机个案问题突出,没有普遍意义。

  事实上,力霸集团一直从事传统行业,但其长期经营的纺纤、水泥一直比较弱。同时把劳动力成本日趋高涨的传统产业向大陆转移做得也不是很积极,像台泥和亚泥都向大陆转移很成功,但力霸相对不是很积极。此外,王家作为老式家族企业一直是走王家人把持路线,很少聘请职业经理人出任要职,整个王系企业高层都被王家人马一统天下,企业化经营精神很欠缺。企业经营心态和手法太过传统,求新求变的意识不够强。

  台湾财经资深人士梁永煌表示,力霸及嘉食化公司长期以来经营不好,一向以人头户来贷款,掏空“中华银行”。而其五子搬家戏法掏空公司又屡屡得手。

  根据亚太固网2006年第三季最新季报与半年报,其中透露出重大弊端。根据熟悉亚太财务的会计师形容,亚太固网宛如一座大金库,这座金库挖了两道地下管线,直通集团大小公司,一条管线是透过应收账款的方式,输金给子公司,一条则是透过购买公司债的方式,把钱灌进子公司。除了这两条管线,还有一条见不得光的采购管线,更是个谜。光是前述两条管线,就输送给集团超过200亿元的资金,加上集团层层的转投资,如果力霸王国就此崩盘,这些关系人之间往来,恐怕全数回收无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