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减轻仨包袱 让幸福挂在农民脸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 16:19 中国财经报

  看病、上学、脱贫,一直是农村百姓的三大心病。辽宁财政通过设计好的政策,构建清晰完善的“路线图”,努力让农民兄弟的幸福“羽翼”更轻盈

  杨红梅 卜海涛 高铁彬

  中国财经报 01-19 09:03:53

  编者按: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号角的吹响,标志着一种深层次的觉醒。“让百姓分享改革与发展成果”成为辽宁的时代最强音。在农村,解决看病难、上学难,让百姓脱贫致富奔上小康路;在城市,解决住房难、就业难,让每个人都跟上时代的步伐。2006年,辽宁省财政用于“民生工程”的支出超过100亿元。

  “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在财政人的不懈努力下,一个振兴的老工业基地、一个和谐的辽宁向我们走来。

  想办好事情,最终却事与愿违。明末清初的黄宗羲称之为“积重难返之害”。这其中折射出的道理是,设计一个好的政策,同时必须解决“执行难”的问题。

  “一定要让农村百姓分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辽宁省财政厅正在努力设计好这样的财政政策,构建让农民享受公共财政阳光的清晰“路线图”,避免“黄宗羲定律”的重演。

  记者在后续采访中深刻感受到,全省各级财政紧紧围绕构建“和谐辽宁”的总体思路,能免的免,能减的减,将财力重心向基层倾斜,着力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从解决农村百姓看病、上学、脱贫这三个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正在赢得群众的一片叫好声。

  6万元特大疾病救助金帮了秦凤梅

  “要不是党和政府帮了一把,我们家早就撑不住了。”坐在家里的火炕头上,辽宁省本溪县小市镇香蘑村的秦凤梅说话时声音有些颤抖,今年已经58岁的她,2004年被查出得了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并患门脉高压。全家为了给老人看病,先后在县内外住院4次,花光了所有积蓄,至今已欠下了5万多元的饥荒。

  2005年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后,秦凤梅看病又花了99460元,县里先是给报销5627元,随后又给了62183元的二次特困救助金。秦大妈的女儿王红梅说:“现在我妈碰上谁跟谁讲,拿10块钱参加合作医疗,又伤不了筋动不了骨,但关键时候真能给顶事儿了。”

  “与秦凤梅相类似,全县获得二次特困救助超过1万元的参合农民还有6个。”据本溪县卫生局副局长姜永成介绍,患重大疾病的参合农民虽然享受了正常的补助,但补助金额与实际花销额度差距很大,县里对这部分特困群体给予二次救助。2005年,通过这项特大疾病救助制度,共救助59人次,总补助金额达40万元,解决了很多家庭的因病致贫问题。另据本溪县的最新数据,截至2006年12月20日,去年全县共有46793人享受了合作医疗补助,受益面达26%,总补助金额超过744万元,基金使用率为85%。

  真正惠农的政策自然会得到拥护。据本溪县2006年组织的一次300份入户调查问卷显示: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率均达到了95%。秦凤梅所在的香蘑村刚推行新农合时,上千人的村只有三四十人参加,还要党员带头。而秦凤梅真正拿到救助款后的第二年,村里大喇叭一喊,没超过4天所有村民参合的钱就全交齐了。目前,全县农民参合率达到了94%,筹集资金总额超过876万元。

  当秦凤梅一家为拿到大笔的救助款还在满心欢喜的时候,辽宁省财政厅正在筹划如何增加财政投入,让更多农民享受真正的医疗保障。在日前举行的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邴志刚厅长强调,2007年省财政将筹措资金3.7亿元,重点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需资金全部拨付到位。

  有了财政的支持,辽宁省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正在给农民带来令人安心的基本医疗保障。从全省情况看,各地正在不断完善新农合制度,有的降低了起付线,提高了封顶线;有的提高了报销比例,扩大了报销范围。

  看病,历来是中国农民的“最怕”之一。辽宁的实践已经表明,政府正在努力为农民解决心中之“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不出校园就能从小学念到高中毕业

  白雪皑皑,冰冻三尺。从桓仁县城向西北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最终到了一幢位于山间盆地的简易办公楼前。桓仁县北甸子乡乡长侯磊热情地向我们伸出了双手。

  北甸子乡下辖6个村,他们在财政的鼎力支持下,整合各类资金2400万元,撤掉了原有的6个村办小学和一个乡办中学,于2003年建成了全省最早的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2005年,县里又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建成了实验高中。“也就是说,孩子们不出北甸子乡,就可以从幼儿园一直念到高中毕业。”侯磊说。

  与乡政府相邻的是北甸子乡寄宿制学校的红色崭新教学楼,随意走进几个教室,记者看到多媒体设备、电视机和计算机终端设备一应俱全。据校长王润鸿介绍,现在老师们基本都用计算机备课,能够充分利用空中课堂和校园网的资源。她举例说,地理教师朱恒军在讲授各国的民族风情时,采用计算机课件的形式,极大地调动起了孩子们的兴趣点,当堂测试发现有九成以上的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所授知识。现在,每个办公室4个老师共用两台电脑,学生的生机比例达到了8∶1。而在2002年,全校最现代的教学设备就是一台投影仪。“这几年的变化简直是太大了!”王润鸿感慨道。

  在8年级2班教室,记者与家住长春沟村的王妍同学聊了起来。她说,以前走路到学校要两个多小时,现在坐校车半小时就到了。“坐校车?”记者有些惊讶。原来,县财政一次性投入260万元,购置了12台“校园巴士”,交由当地的东方客运公司负责经营管理,专门接送离家远的学生。为尽可能降低车价,县财政每年拿出100多万元,用于补贴车队的营运亏损。王妍说,她现在每周回家一次,单程2元,一个月平均16元,另外吃饭每月70元,住宿15元。这样算下来,每月100块钱就够了。在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全县从2003年起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采取“按需设岗,公开竞聘,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原则。“所有老师不分起点高低,一律看实际水平竞争上岗。”王润鸿说,在第一轮竞聘中,北甸子乡65名老师有20多人落聘。2006年7月,又有3名老师因教学质量被淘汰到二线。现在,既有本科学历的老师改做行政后勤工作,也有一些学历不高但深受孩子们喜爱的老师走上了讲台。

  硬件的提升和教师积极性的充分调动产生了明显成效。多年来,北甸子乡中学考入县重点高中的人数一直为零,2003年教改当年就考入了6个,2004年考入了12个。而且,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还组织看

动画片、电影,免费上音乐、美术等兴趣班,广泛开展素质教育。“从教育质量来看,现在农村绝不逊于城市。”桓仁县财政局副局长李玉东介绍说,由于不少乡镇学校的升学率已经超过县城的学校,这让县城学校的校长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乡镇学校老师们的眼光更是飞出了大山。2006年,北甸子乡寄宿制学校高中部与东北师范大学结成了对子,东北师大每年派遣优秀学生到北甸子讲课、实习。桓仁重教育的气氛同样吸引了他们,一些实习的老师就不想走了。仅2006年,就有15名外地教师签约北甸子,其中还有一位四川籍的大学生。

  放眼桓仁县,地处大山深处的北甸子乡只是其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作为全省寄宿制学校建设试点县,2002年全县学校总数为186所,到2006年秋季缩减为27所,几年来累计撤并学校159所。全县累计建成寄宿制学校20所,总投入1.9亿元,其中财政投入8000多万元。全县所有中小学校全部实现楼房化,取暖实现暖气化。目前,桓仁县整合教育资源的做法在全省已经成了一个标杆。

  翻天覆地的变化源自充足的资金投入。2006年,辽宁省各级财政筹集资金4.6亿元,提前一年启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为260万农村学生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省还投入资金8.9亿元,对107所农村中小学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和40万平米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进行了建设改造。按照既定规划,省财政将于2007年继续增加投入,保证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政策,建立完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省、市、县按比例共同负担的保障责任机制,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

  寄宿制在让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家长,爸爸妈妈们不用再天天早起给孩子做饭,送孩子上下学,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来创业、致富,这便带出了一个解决农民脱贫的新话题。

  2亿多扶贫资金让农民远离贫困

  在辽宁桓仁张裕冰酒酒庄有限公司厂区,家住友谊村的康宝森正往车间搬运刚刚收购上来的冰葡萄。“孩子住校,平时不回来,我就打点儿零工。”康宝森乐呵呵给记者算账,干一天活挣30块钱,这个冬季能收入2000多元。此外,他家里种了2亩多的冰葡萄,产了2000多斤,每斤2元钱,收入4000多块钱。

  冰葡萄是桓仁县的新兴产业。县财政于2000年投资20万元,从加拿大引进良种冰葡萄,并在北甸子乡长春沟村试种成功。2006年,长春沟村建成了占地1000亩的全国首家冰葡萄示范基地。目前,整个北甸子乡的冰葡萄种植面积已经扩展到5500亩,相当于加拿大、德国和奥地利三国产量的总和,成为世界最大的冰葡萄产区。

  冰葡萄的丰收为北甸子农民带来了沉甸甸的经济效益。随着盛产期的到来,仅冰葡萄一项,人均就可增收2000多元,能够带动780多户群众脱贫致富。其中,种葡萄最多的长春沟村人均收入由1996年的700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4200元,村集体实现收入36万元,原来的负债村一跃成为全乡的富裕村,北甸子乡的冰葡萄也由此成为了辽宁省产业扶贫的代表之作。

  50万元对于省级财政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个贫困村却是个大手笔。据辽宁省财政厅农业处副处长王力介绍,全省选择了辽西北和辽东山区的15个县作为扶贫重点县,实施整村开发式扶贫。省财政对这些县的每个贫困村直接扶持50万元,用于各村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畜牧业和林果业等稳定增收项目。2006年,全省共扶持376个贫困村。

  除去“整村推进”,辽宁省还大范围开展了“插花式”扶贫。所谓“插花式”,就是对富裕地区的特殊困难村给予重点扶持。具体是对前述15个扶贫重点县之外的年收入在1200元以下的村,省财政补助每个村25万元,市县财政配套25万元,比照前述模式实施整村推进扶贫。2006年全省共扶持了94个村。据本溪县财政局副局长佘建军介绍,全县有6个重点扶贫村被列入了“插花”范围。各村分别利用扶持资金发展养羊、五味子、养猪、优质谷子、林下参、食用菌、订单辣椒等多种致富项目,2006年共带动贫困农户806户。

  “‘整村推进’和‘插花式’算到一起,省财政共筹集扶贫资金2.397亿元。”辽宁省财政厅农业处副调研员邸炳权对这样的数字如数家珍。在2006年扶持的470个贫困村中,共扶持高效和稳定增收的保护地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等1966个项目,参与农户13.75万户,受益人口48.85万人,预计项目村农民人均增收360元以上。

  辽宁省还对那些零散居住、地处偏远的农民实施了移民扶贫。2006年,全省按照6∶5∶1的投入比例,省财政预算安排补助资金1920万元,在省定扶贫重点县和民族自治县实施移民扶贫3200户,覆盖了1.12万贫困人口。

  李贵玲一家原来住在通天沟,一直是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饮水难。在她位于弯龙背村的新家里,记者看到了一派祥和景象,红瓦白墙,塑钢门窗,家里的3头猪哼哼叫着,还有几只鸭子和鸡四处啄食。“盖这房子一共花了5万多,政府给补了1万5,另外还给了5千块的生产发展资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辽宁开展移民扶贫的总体思路,绝大多数移民户迁入新居后都有了一个稳定增收的生产经营项目。

  辽宁省不仅在扶贫上舍得投入,工作方法也有一套。他们采取扶贫资金直接“切块”到县、项目审批权全部下放到县的方式,省财政厅只对资金和项目提出原则性要求和监督检查。也就是说,扶贫资金怎么用,县里说了算。权力下放带来的是县级财政积极性的提高,桓仁县各部门实施“结村带乡”,本溪县广泛开展“双结双带”,各地都是想尽办法增加投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对此,财政部有关人士曾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其放权的同时,更是搞活了。

  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也是财政的扶持重点。在本溪县碱厂镇碱厂村,任福芹正在用秸秆气炉炒菜。她告诉记者,以前每2个月用一罐液化气,得花65块钱,还得掏3块钱雇车拉一趟。从去年6月村里安装秸秆气到现在,总共才用了235个字,每个字3毛钱,每月才十来块钱。“这真是给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任福芹高兴地合不拢嘴。

  在碱厂镇生物质气化站的储气大罐前,本溪市财政局农业处处长鲁大林介绍说,碱厂镇的这套秸秆气设备总投资260万元,各级财政共投入103万,其余为村集体和村民自筹。今后市县财政将进一步增加投入,在有条件的村推广这种清洁

能源

  下午四点的阳光散发出金灿灿的光芒。透过车窗,一群孩子正在不远处的冰面上玩一种叫“单腿驴”的游戏,你追我赶,尽情嬉戏,冬日的寒冷似乎被冲淡了许多。回到北京,这样一幅和谐辽宁的画卷依然定格在记者脑海里。

  构建

和谐社会,财政勇当主角。辽宁省财政厅厅长邴志刚一直提倡,“财政干部要经常揭一揭群众的锅盖,摸一摸百姓的炕头。因为,只有知群众冷暖才能把有限的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这句话不仅给人以深深的触动,更是对当前辽宁财政赢得民心的最好诠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