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2006:中国商务重墨十三笔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5日 10:00 国际商报

  2006年,我国的商务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和谐发展为主调,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工程”、“品牌万里行”、“科技兴贸”、“境外经贸合作区”、“万商西进”等十三项重点工程为抓手,各项商务业务全面推进。内外贸、外资、对外投资等各项业务均取得了积极进展。

  2006年底,一部收视率颇高的专题片《大国崛起》让“大国”的概念再度升温。除了国土面积,谦虚的中国人一向不喜欢称自己为“大国”。然而,在很多外国人眼中,中国不仅早已是大国,而且还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超级大国。

  毋庸置疑的是,当前,中国已进入和平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未必是综合实力意义上的“大国”,但却已成为全球瞩目的贸易大国。

  日本思想家中兆民说,大国与小国的根本区别在于气质和胸襟。中国的“大国”之路不仅要眼光,要气度,更要勇气和责任感。

  5年来,中国这个WTO的新成员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观念不断更新,在参与国际事务时也表现出更自信、更宽容、更雍雅和更关怀的姿态。

  负责任的贸易大国

  2005年9月,美国副国务卿佐立克在有关中美关系的讲话中提出,中国应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

  其实,这几年,中国的温和外交和谋求和平崛起的行为方式表现出的正是大国的气质。《大国崛起》为中国人提供的并非救世良方,而是思考方式。这部专题片恰恰外溢出中国希望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通过积极思考探索新形势下自身发展的战略选择的心态。中国正以她的“有容乃大”参与到全球经济事务中,承担着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使命。

  “负责”,既要对外,也要对内。这正是我国商务工作的战略取向。对外,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对内,我们强调和谐发展,力争处理好内需和外需、投资和消费、进口和出口等关系,提倡“商务为民”。

  刚刚过去的2006年,是中国商务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和谐发展”颇有起色的一年。我们的商务工作者用“繁忙而又充实”来形容自己走过的365个日子。

  回首这一年,商务部以“十三项重点工程”为工作抓手和载体,由点及面,带动了各项商务业务的全面发展;国内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等各项业务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曾多次表示,商务部党组在2006年初部署“十三项重点工程”,就是为了把内需和外需的文章做好、做足,充分发挥出口和消费者两个最终需求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内贸要发展现代流通,促进扩大消费;外贸要转变增长方式,促进贸易平衡;外资要球化产业和区域引导,增强国内技术、产业和经济的带动作用;“走出去”既要快速发展,也要注重提高质量和防范风险……

  这十三项工程围绕着“科学发展观”和“和谐发展”两条主线有条不紊地推进,使我们平稳渡过了“十一五”开局之年。

  “品牌万里行”、“节能降耗”、“知识产权保护网”、“科技兴贸”、“人才强商”、服务外贸千百十”,万村千乡”、“双百工程”、“信福工程”、“减债脱困”、“万商西进”、“东桑西移”以及“境外经贸合作区”工程,既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体现了“和谐发展”的理念。

  商务部的这些大手笔也平稳对接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07年我国经济工作的具体要求: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路上坚持科学发展观

  中国外贸总额一个撑杆跳,从2001年的5096亿美元一跨越过了2006年的1.7万亿美元。国人为这道漂亮的上行线感慨不已。5年来,近..2万亿美元的外贸增量确实令人兴奋。但如果看看下面的数字,并运用一下乘法,不知人们是否还笑得坦然?

  有研究机构测算:中国每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掉的煤、电等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德国或法国的7.7倍;一台售价79美元的国产MP3,国外要拿走45美元的专利费,中国企业的纯利润只有1.5美元。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结果:2005年,中国贸易总额虽排全球第三,但按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当年首次公布的110个国家“贸易和发展指数”排名,中国却一下子被甩到了第51位。

  这个用来衡量对一个国家的外贸和人类发展起影响作用的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的指数,豪不留情地揭了中国外贸的伤疤。

  于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理念植入国人心中。“节能降耗”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共识。

  2006年,一直肩负着珠江三角制造业原材料主要供应地的广东清远市建立了再生资源示范基地(一期);河北石家庄市建成了1280个社区回收站和20个交易市场,初步形成了以社区回收为基础,以市场交易和加工利用为平台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社会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构建在2006年拉开了序幕,这正是商务部“节能降耗”工程中的一个亮点。地方人士拍手称快,再生资源回收不仅能节约资源,更能维护治安、扩大就业。

  这只是开始,根据《商务部关于开展商务领域节能降耗工作的指导意见》,建设节能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发展节约型服务业、绿色外贸,引进节能环保型外资项目等工作将陆续展开。

  在当今科技快速进步的时代,国人的消费理念也发生着深刻变化,特别是“80后”的一些年轻人开始成为了名牌“追星族”。开

宝马、穿阿玛尼、喷香奈尔、背LV……然而,一身顶级行头配下来,却找不出一件“中国品牌”货。

  品牌代表着国际形象与综合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的集体缺失,已成为中国由贸易大国步入贸易强国的最大制约因素。

  一场旨在全面推进我国自主品牌建设的商务新长征———“品牌万里行”活动在2006年激情上演。历时3个多月、几万公里的行程,品牌的意识、创新的精神播撒神州大地。中国经济学泰斗厉以宁称:其意义就在于创造品牌、创造竞争力、创造财富。

  创建品牌不容易,就更应懂得去保护别人的辛劳成果。一名上海男游客假冒的“

阿迪达斯”运动包在法国机场被“品牌监察员”拦截并当场没收。游客一旦被抽查到携带假冒名牌产品出入欧洲境内,可能会面临单件500欧元、10件以上30万欧元的高额罚。该报道去年在国内引起了极大震动。

  为了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开辟一条便利的维权通道,2006年,商务部启动了“知识产权保护网工程”,计划在全国建立50个综合性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并开通了“12312”知识产权维权热线。7月27日,上海市12312热线开通后接到的第一个举报电话,便成功堵截假冒涉外知商标商品500余件。

  业内人士称,如果“12312”能像“12315”一样深入人心,那么“保护知识产权”也就成为了人们的一种自主意识。

  一年来,商务部这些工程初步彰显了其魅力和效力,使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到了实处,加速了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除上述工程之外,“科技兴贸”继续以创新为基础,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了社会创新能力;“人才强商”通过大规模培训,使全国各级商务主管部门领导干部更准确把握我国商务工作的方向、目标、思路和重点;“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则为创新提供动力,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崛起。

  新长征途中高奏和谐乐章

  现代汉语词典里对“和谐”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却暴露出许多配合不适当、不匀称的因素,不和谐已然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长期以来,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取向,为我们攒足了家底。但有了钱,我们的日子依然不好过。

  与日俱增的贸易顺差沉淀的巨额外汇储备,激化着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经贸争端,

人民币升值压力与日俱增,宏观调控难度增加。

  这些就是外需和内需,进口和出口配合不适当的表现。在不和谐导致的出口越发艰难之时,人们开始思考:外贸这驾马车的强劲拉动力还能保持多久?

  无论答案如何,拉动内需已然被提上重要日程。“和谐”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最根本的乃扩大内需。

  对此,中央明确提出,扩大内需要从“三农”入手,首先激活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商务部为落实中央精神、做好内需这篇文章所做的努力。在其十三项工程中有四项与内贸挂钩,凸显了商务部提振内需的决心与力度,以及“服务三农”、“商务为民”的政策取向。

  解决卖难是扩大消费能力,解决买难是扩大消费需求。这一买一卖之间需要的是渠道,换言之就是顺畅的流通。可是,当前我们面临的棘手问题正是城乡流通的断线。

  为了搭建城乡商品流通桥,商务部开展了“万村千乡工程”和“双百工程”。前者推动了工业品下乡,后者促进了农产品进城。目前,“万村千乡”工程全国已累计建设和改造农家店超过16万家,带动地方和企业投资117亿,吸纳富余劳动力65万人,扩大农村消费近600亿元,使1.4亿农民受益。“双百工程”目前共核准了建设和改造项目414个。两项工程的开展搞活了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打通了城乡流通渠道,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市场环境。

  “柑桔烂在树上、西瓜沤在地里”的“丰产不丰收”现象并不稀奇,其症结就在于信息闭塞导致的流通阻塞。鼠标点一点,带来大商机。“信福工程”则让农民实实在在享受了“人在家中坐,货从网上走”的便利,将农村小生产与国内大市场有效地对接起来。有人说,手指经济搅热了城乡市场。

  “减债脱困”工程则为国有流通企业卸掉了长期背负的历史债务包袱,为国内流通体系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一系列工程助推下,农民伯伯心里乐呵呵:2007年我们万村千乡的日子将更红火。

  谐调了内外需,也要谐调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006年,“东桑西移”工程使蚕桑基地新增桑园面积58万亩,新增蚕茧产量70万担,实现销售收入8.4亿元,带动15万户农民增收4.5亿元,成为历史上蚕农收入增加最多的一年。在工程推动下,主要产品出口价格上涨20%以上。第一届中部博览会作为“万商西进”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首战告捷,吹响了“中部崛起”乃至开放型经济和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号角。首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海尔-鲁巴合作区的挂牌,则为中国企业更快更好“走出去”搭建了一个平台和载体。

  2006年,中国以一个负责任贸易大国的雍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事务。全国商务人士在商务部十三项工程的助推下,精彩演绎了“十一五”开局元年。尽管我们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外经贸发展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全球经济失衡、贸易摩擦持续增多、能源资源价格居高不下等都是明天等待我们的严峻挑战。

  又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年伊始,全国各级商务领导人再次聚首北京,共商“商”是。

  回首“十五”辉煌,我们欢呼;品味“十一五”开局,我们雀跃;站在1.7万亿美元的外贸阶石上展望,我们充满信心。

  纵然前路多坎坷,惟有奋进不停息。我们相信,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只要坚持奋力拼搏,我国的商务工作在“十一五”的新长征路上,必将再创新的辉煌。

本报记者 裴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