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新一轮消费高峰敲门 启动内需仍须加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2日 09:20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周剑初 一老牌权威券商研究所最近一份分析报告指出,从今往后一段时期,我国将步入第三波消费高峰。根据该报告,我国第一波消费高峰出现在1984-1989年,第二波消费高峰在1992-1997年。该报告认为,1981年之前出生的独生子女有9000多万,目前正处于收入和消费的上升期;而1992-1998年出生的独生子女约有3亿多,亦将逐步进入消费年龄。这两代人的消费倾向要远高于储蓄倾向,他们将在新一波消费高峰中唱主角。 新的消费高峰真的会如约而至吗?从消费的现实“表现”看还须下大力气。消费、投资和出口向来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根据经济学家的经验,消费占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才能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消费“马车”却长期在拉中国经济增长的“后腿”。据统计,近15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这“两驾马车”占GDP的比重约为80%,且仍在持续增长。而消费这驾“马车”呢,根据最近统计,消费在中国GDP中所占的份额已从1995年的47%跌至37%,创历史最低水平。而在国际上,较大经济体的消费支出大多占GDP的65%左右。有经济学家说,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过量出口和不受限制的大量投资,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能承受这样的失衡,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内需不足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绊脚石。 为了搬掉这块最大绊脚石,近十年来,我国一直强调鼓励消费,强调扩大内需。但尽管刺激消费的措施很多,效果却并不理想,十年间消费增长始终慢于同期GDP增长,消费率不升反降。究其根源,一是因为居民收入增长慢于GDP和财政收入增长,农民收入增长慢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二是因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造成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同时,教育、医疗、住房、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也造成城镇居民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就业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居民预期收入下降、预期支出增加,忧患意识导致其储蓄倾向过高、即期消费弱化。在广大农村,近年来财政对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入没有跟上,社会保障体系缺欠,农民消费预期萎缩得尤其严重。三是历史和文化传统及人口结构造成我国“低消费、高储蓄”的特有现象。相对于西方民族而言,东方民族具有更高的储蓄倾向。同时,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颠覆了我国传统的子女赡养父母的家庭养老模式,迫使父母减少对子女的依赖而增加储蓄以自我养老。 扩大消费、启动内需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必须在体制和制度层面进行更为系统、深入、有效的改革作为保障。首先,应加强政府对宏观收入分配的调节,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大体同步的机制,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其次,应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增强农民消费能力。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再次,要健全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消费者信心,引导消费预期。城乡居民即期消费愿望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住房、医疗、养老、失业、教育等一系列改革还没有到位,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消费预期。国家应加快改革步伐,提高改革的透明度,消除居民消费后顾之忧。其四,应实行开放式的行业投资准入政策,打破行业垄断。除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关键领域外,其余行业和领域都应放开,凡是允许外商投资的产业都应允许国内民间资本进入,并在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政策、土地政策、出口政策等方面,反对任何歧视民间资本的政策和行为,为民间资本营造一个平等、公平的投资环境。 中央政府已将扩大内需列入2007年主要经济工作之一,相信相关改革会在今年继续向纵深推进,系列惠民政策会在今年陆续推出,消费马车对经济的拉动力将逐步增强。事实上,央行2006年第四季度的城镇居民调查已表明,传统的教育、养老和防病、防失业或意外事故等预防性储蓄动机首次深度同步下降。央行统计还表明,全国月度储蓄存款余额已在去年底出现连续两个月的下降。尽管有分析认为,这些从银行流出的储蓄只不过是进入了股市和基金市场,但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股市的繁荣将大大有利于居民消费的增加,而我国当前证券市场的牛市恰恰为扩大消费、启动内需提供了良好的开端。有报告预计,在未来的20多年内,随着投资的减缓和收入的增加,中国的消费在GDP中所占的份额将从目前的37%增加到2015年的41%,并将在2025年达到45%。看来,我们有理由对未来消费马车紧追投资和出口马车的可能保持一定乐观。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