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全年受捐8000一基金会被指造假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0日 06:49 新京报
●某企业称曾向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捐赠10万元,但对方报表未体现 ●基金会表示此为合作管理费并非捐款,对方所为是因合作中止而报复 -关注焦点 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2005年度工作报告显示,其当年接受的捐赠款为8208元。这一数据被某公司负责人蔡晓质疑。蔡称,仅仅该公司当年便向基金会捐赠了10万元。 蔡的说法被基金会予以否认,基金会称,这是蔡所在的公司向基金会缴纳的管理费,此前双方曾有合作。而蔡时隔一年后才前去开具捐赠收据的做法,也被基金会认为是报复之举。与此同时,该基金会年受捐额仅8208元,却有62万余元的现金流入,令专家感觉“不太正常”。 究竟是蔡蓄意报复,还是基金会有猫腻之举?有观点称,我国目前的基金会管理体制亟须完善。 蔡晓打开网页,找到民政部网站的基金会管理专栏,点击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2005年度的报告。 报告显示,2005年度,该基金会接受的捐赠收入为8208元。“这不可能,我们公司就捐了10万!”蔡晓大声说。这位浙大博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驻京负责人,拿出了一张捐赠收据。 根据这张编号为“00083445”的“中央单位公益事业接受捐赠统一收据”上的信息,杭州浙大博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05年12月8日,向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捐赠10万元,用于“健康指导计划”。 是基金会隐瞒了受捐额,还是另有他因? 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监事、秘书处主任岳芙蓉对此解释:“那张发票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是我们开错了。”她称,浙大康博公司的10万元是与基金会合作的管理费,而非捐赠款。 10万元捐赠收据涉嫌有诈 所有的基金会每年都必须向民政部提供工作报告。 2006年12月26日,蔡晓说,他最近看到该基金会的财务报表后,明显感觉到不实。“这属于隐瞒捐款,我们不知道捐出的钱到哪里去了。”而更让他不解的是,“一个基金会所获得的捐款怎么可能只有8000多元钱?”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否认了报表虚假的指责,“这是管理费,不是捐赠款。”2006年12月28日,岳芙蓉称,基金会确实在2005年从博康公司收到10万元钱,他们当时给蔡晓开具的是管理费的收据,而不属于捐款性质。她向记者出具了一张开具时间同样是2005年12月8日的“北京市行政事业性统一银钱收据”存根,该存根内容为:“今收到浙大博康公司交来管理费10万元。”为什么蔡晓手中有一张捐赠收据?对此,岳芙蓉说,2006年12月初,蔡晓直接找到基金会的财务人员,说捐款后没有捐赠的发票,财务人员在没有询问基金会领导的情况下,直接给蔡晓开具了捐赠收据。 两张收据上的经手人栏上都写着“任”字,2006年12月28日,记者向这名任姓财务人员求证此事时,头上一直冒汗的他说,“这是我的错,是我糊涂。”任称,2006年12月,蔡晓找到自己,自己从另一名财务人员那里得知他们确实捐过款,于是开出了收据,而收据上“2005年12月8日”的时间,是按照蔡晓的要求写的。 任先生拿出2006年的收据存根,除了蔡晓所持的00083445号收据存根,前后两张存根时间均为2005年12月。 岳芙蓉称,根据相关政策,向公益事业捐款的企业可以获得税收优惠,2006年12月,蔡晓就是用这个理由来开的收据。 2007年1月5日,在记者的追问下,蔡晓承认,自己手头的这张捐款收据是2006年12月份开具的,但他坚持自己当初的10万元就是捐款,“要是管理费,他们怎么可能会给我开捐款的收据?”对于为何时隔一年后又来要求开收据,蔡晓沉默许久,未予答复。 对于管理费与捐款的区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所长邓国胜表示,基金会发票上的管理费与捐款有本质的区别,二者都由基金会管理,但是捐款用于资助受捐者,管理费则用于基金会自身的开支,“当然捐款者的钱也有一部分是用于管理的,一般不能超过捐款的十分之一。”邓国胜说。 基金会全年现金流入60余万 尽管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2005年度只有8208元捐赠款,但根据民政部网站上公开的基金会年度工作报告,该基金会2005年度有62万多元的“其他与业务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入”。岳芙蓉表示,蔡晓捐赠的10万元钱,就在这60多万元里。 “这60多万元基本上都是类似蔡晓管理费的收入。”基金会的财务人员称。 岳芙蓉说,他们的基金会在2004年刚刚创办的,2005年是第一年运行,获得的捐款数量少很正常,2006年就高了一些。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的办公人员表上,大约有15名办公人员。岳芙蓉说,这些员工都要开支,基金会的办公场地也是租来的,每年也需要不少钱。 “我们是纯公益性的组织,国家没有投一分钱,但是我们还得做事情,于是只能负债运行,2005年我们亏损了数十万元,但我们还是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捐出去30万元。”岳芙蓉说。 民政部网站公开的报表显示,2005年度,该基金会“提供捐赠或者资助支付的现金”为30万元。 邓国胜表示,现在的基金会大多是公办,不少没有什么活力,虽然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只得到8000多元的捐款,但根据目前的规定,并不足以让它退出市场。 “还有基金会一年没有开展一次活动,一分钱的捐款也没有,但照样能够生存下去。”邓国胜说。 邓国胜认为,基金会管理需要建立市场退出的机制,虽然理论上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有权力管理基金会,但是不少基金会的负责人是退休后的部长、副部长,民间组织管理局只是一个局级机构,实际上是管不了的。 夏业良,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他在得知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2005年只有8208元的捐款,却有62万余元其他现金流入后认为,“这明显不太正常”。 双方合作为何不欢而散? 但对于蔡晓重新开具捐款收据之举,岳芙蓉认为,“他是蓄意报复!”事发当月,正值基金会与北京大汉广告公司解除合作协议———蔡晓与基金会的接触中,同时具有两个身份———浙大博康公司驻京负责人和北京大汉广告公司负责人。 岳芙蓉说,之所以要解除协议,是因为有不少关于大汉广告公司骗钱的举报,有的还直接举报到了基金会的主管部门,而蔡晓也没有根据协议向基金会筹款,所以基金会不得不解除了协议。 此前基金会与大汉广告公司签订的协议约定,大汉广告公司利用自身资源,号召社会各界向基金会捐赠,每年筹款不低于300万元,基金会将开具捐赠收据。所筹资金的70%用于健康教育指导计划专项活动,10%用于办公经费和人员开支。大汉广告公司有权建议专项基金的实施项目。 协议同时约定,大汉广告公司需向基金会支付工作经费20万元。 蔡晓介绍,基金会口头承诺他在校园里宣传健康项目时,可以适当对浙大博康公司的产品进行宣传,以扩大该公司在校园里的知名度,但基金会根本没有这样做,承诺给公司慈善家的称号,也没有给。 昨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负责人宋立英介绍,基金会与企业合作筹集捐款的方法很常见,“基金会肯定要和企业合作,因为基金会的活动离不开社会支持,应该和各界都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才能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宋立英说,和企业合作的时候一般是先谈一下,谈的来就签一个合作的协议,双方利益的分成需要看双方的意愿,有的企业希望借着基金会进行宣传,有的就希望得到其他的回报。 “谁也不能担保合作的企业一定合法,但是有国家的法律来制裁,而且基金会会找信誉比较好的企业,在合作之前进行调查,授权给企业的时候明确授权范围。”宋立英说。 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的网站上,还有解除与另一个企业合作的公告。 岳芙蓉表示,基金会的生存很艰难,所以采取了和企业合作的方式,虽然合作中,一些企业以此在外面骗钱,但是基金会的用意是好的,是为了筹集更多的捐款。 基金会财务缘何难以监管? 蔡晓介绍,自己现在提出这个事情,并不是要追回捐赠的10万元,也不是要置基金会如何,只是发现该基金会的财务报表不实,希望通过这件事情,使中国的基金会管理更规范一些,也使公众对基金会的现状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 “现在都说中国企业不热衷于公益事情,其实造成这种情况的并不是企业本身,企业捐款后连财务报表都上不了,根本不知道钱用在了哪里,企业怎么可能有积极性?”蔡晓说。 夏业良说,捐款者应该能够查询到自己捐出的钱在哪里,现在是靠政府的强制力量,规定基金会必须公布账目,但是还不够完善,“只是在强行规定披露的时候才披露,而不是像国外的基金会,每一笔捐款都及时地放到自己的网站上。”夏业良认为,中国的基金会管理看起来很严格,比如必须得有挂靠的单位,实际上许多基金会都是靠着体制内的资源生存,但并不是有主管部门管理的基金会就是规范的。比如基金会的账面上出现的“会费”,会费是带有强制性的收费,捐赠者交了会费,很可能是出于获得一些政策上的好处等考虑,而不是出于真正的捐款想法。 邓国胜说,中国的基金会监督体制,主要是依据国务院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和财政部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两个法规理论上规定的比较详细,但是操作层面不是特别强,“比如基金会有义务向捐款者透露捐款的流向,但是很难监管。”虽然现在每个基金会都有一个年度检查,由基金会主管部门进行检查,但对财务的规定也相当宽,“审计到什么程度并没有规定,只要有审计就可以。”邓国胜说。 2006年12月27日,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蔡晓的事情,他们已经向民政部基金会管理部门进行了汇报。 2006年12月底,民政部基金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说,据他所知,蔡晓的10万元钱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捐款。对于一年只有8000多元的捐赠,该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没有关于基金必须获得多少捐赠的规定。 昨晚,蔡晓称,那张捐款收据已经由浙大博康公司总部交给了基金会。随后,记者通过电话联系该公司总部负责人,该负责人只表示自己并不清楚10万元“是管理费还是捐款”,并未透露为何将收据还给基金会。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王殿学 实习生 刘建新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