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马明哲:混业先知先行者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1日 08:24 经济观察报
袁满/文 “2006年1月9日,旧年岁尾,新年伊始。下午四点多,公司投资者关系部的同事发出了当天公司股票交易的收市信息:16.25港元。我静静地看着这个数字,沉思良久。这是个不寻常的数字。我在心里盘算过许多次:当公司股价超过16.14元时,以总股本61.95亿股计,公司的市值就达到1000亿港币。 而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 这是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董事长兼CEO马明哲2006年初在公司内部发表的一封公开信。 他为中国平安市值破千亿而感到激动。因为当日的平安,资产总量已达3000多亿,折合台币已算是兆亿企业。这实际上实现了10年前马明哲立下的目标。 先行者 10年前,平安的总资产只有50多亿。一本《兆亿传奇——国泰人寿之路》激发了马明哲将平安锻造成“兆亿”企业的雄心。 用马明哲的话说,“历史的本身就是经验。”于是,平安的成长之路定格在对国际先进金融机构的模仿上。 一旦选定发展思路,马明哲是固执的。 在平安坐落的深圳八卦岭八卦三路上的平安大厦里,有一个真理大堂,中国儒家开创者孔子和西方科学家爱因斯坦,分列左右。其寓意不言而喻。 一个企业家,对真理的捍卫莫过于遵循市场规律行事。 于是,人们便不难理解,在90年代中期,当时拥有产险、寿险、证券、信托牌照的平安,为何拒绝按照国务院的要求,进行分拆,实现分业经营。为此,平安被禁止开设分支机构长达三年。即便如此,马明哲仍没有妥协。他坚信,以保险为核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才是中国保险业未来组织模式的发展方向。 即便在分业压力最大的时刻,身为企业家的马明哲运用他的智慧,巧妙地实现了跨行业经营:1996年,平安完成对工行珠江三角洲金融信托的收购,并更名为平安信托;同年,将1991年8月以证券业务部名义开始的证券业务,转到信托公司名下,成立平安证券。 如今看来,金融混业经营前景明朗,当其他金融机构仍在为搜罗金融牌照而四处奔走时,平安集团却已经基本完成了自己的金融控股集团的架构,在统一的平安品牌下,拥有寿险、产险、证券、信托、养老保险、健康险、资产管理、银行8家子公司。 开枝散叶 但从金控集团的业务发展角度衡量,平安仍是“跛脚”的,因为其利润的80%以上来自寿险业务,银行、证券、信托等业务利润合计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摆在马明哲面前的新任务是,怎样将非保险业务壮大,而最终实现各领域业务和资源的整合。于是,马明哲开始为旗下各路金融子公司的壮大而输送资本血液。 一切从平安信托开始。 2003年10月,平安集团对平安信托大举增资22亿元,使其注册资本达到27亿元人民币,成为国内注册资本最大的信托公司之一。 同年底,平安便借助信托平台,巧妙绕过保险企业对银行股权投资的限制,联合汇丰集团,收购了福建亚洲银行,并将其改名为平安银行。 2005年4月和11月,平安信托分别以3亿、5亿的资金量,两次增资平安证券,使其注册资本升至18亿元。 2006年7月,平安集团动用49亿元收购深圳商业银行89.24%的股权。 时隔一个多月,平安信托再度连手汇丰,对平安银行进行2亿增资,约两个月后,平安银行人民币业务获批。 然而,踌躇满志的马明哲同样在2006年遭遇了挫折。 2004年底,广发行引资重组启动,对银行牌照渴望已久的平安集团与荷兰银行结成竞标团。平安意图实现控股广东发展银行51%股权的战略并购。对手则是以美国花旗集团和法国兴业银行各自为首的标团。 这场旷日持久的竞争持续了近两年,期间联合投资者们不断变化阵营,但即便在荷兰银行退出的情况下,平安仍决议“独扛”广发行。 尽管,2006年11月,广发行最终落槌花旗,但输掉了广发行的马明哲却赢来了声誉。“如果没有平安的加入,广发行的出售价格肯定不会这样高。”有业内一位人士由衷地认为,起码,平安与外资的对峙,促使外资对中国金融机构给出更加合理的价格。 有理由相信,执着的马明哲依旧在找寻银行业务出路,而市场也在期待这位眼光独到的金融企业家以他的智慧带来新的惊喜。 现实或许连马明哲自己也没有想到,海外投资者给予平安的信任是如此之高。2006年12月27日,中国平安(HK:2318)在香港的股价已冲高至43.65港币,比年初飙升了1.68倍。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