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迟福林:改革“智囊”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1日 07:16 经济观察报
向前进/文 2006年2月6日,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出台前,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小礼堂主持召开了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学者座谈会,就“‘改革’在十一五规划中如何进行”的问题征询专家意见。 就此问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在会上建议说:“我们国家已经进入改革的攻坚阶段,改革的难度在加大。‘十一五’时期,必须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大大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随后,温家宝总理也坚定地说:“报告中改革的分量要进一步加强,关于改革的内容不要吝惜笔墨。” 在这次会议上,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改革研究的迟福林,为“十一五”期间的改革攻坚提出了诸多建议。迟福林认为,今后几年的改革攻坚,其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会更复杂,改革的难度也在增大。由于有关“中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论断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这对“十一五”时期的改革攻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迟福林建议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及《“十一五”规划纲要》中。 对于改革将不可避免涉及到的政府转型、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城乡一体化、增加公共产品供给等问题,迟福林也提出了他的建议。 在最终出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字眼出现了83次,“体制”字眼出现29处,而后者每一次出现也无一不与“改革”相连。这个政府工作报告,被外界普遍解读为体现了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的重要标志。 迟福林自1984年开始从事改革研究,二十多年来的诸多成就——十多本中文专著、六十余部主编书籍、四百篇论文、近百份提交高层的政策建议报告——没有一项离开过“改革”二字。 作为主要创办者之一,自中改院1991年11月1日成立后,迟福林即担任常务副院长、执行院长,主持该院工作。在迟福林的主持下,中改院15年来召开了160余次以改革为主题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影响了众多的高级官员和著名的中外专家学者参加讨论。中改院的研究领域涉及改革发展中诸多重大热点、焦点问题,诸如:“政府改革”、“企业改革”、“农村改革”、“基础领域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等。 15年后,中改院的研究力量,目前已经是中国改革研究领域的顶级阵容。这个僻居天涯的小型但又“能量”极大的学术机构,俨然已经是中国改革和转轨研究的重镇和策源地,成为在学术上为推动中国转型提供理论支持的重要力量。 作为学者,迟福林本人的学术研究也一向引人注目。他1990年提出社会主义需要市场;同年就开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提出以公积金为主、个人账户为辅逐步过渡到以个人账户为主的中国社会保障模式;1992年提出全面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1993年提出劳动力产权理论;1995年提出实现土地使用权的长期化、物权化、资本化;1995年提出对银行债务进行全面托管,以解决不良债务为重点,加快商业银行改革;同年,提出在经济快速增长中有效抑制通货膨胀;1997年提出政府改革的基本目标、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与政府有效的改革策略;2001年11月提出建立中国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以及近几年他力推的政府转型、体制转轨、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等研究,无一不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在学以致用方面,他主笔、主持向高层提交的政策建议报告,许多被直接采纳,有的则被作为重要的参考,得到相关决策部门的高度认可和评价。如“在经济快速增长中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的建议”,在制定政策时被大篇幅采纳;“以解决债务为重点加快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建议”,引起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并专门组织会议研究此建议;“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这一观点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直接采用;“加快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议成为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起草的参考材料;“农民承包土地的使用权至少30年不变”、“赋予农民土地使用权的物权性质”、“应当给农民承包土地使用权和抵押权”等建议,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所参考。这些来自他的政策建议,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他认为,以自己的智慧为社会做实事,这是一个学者最大的成功。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