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资产管理公司何处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9日 12:06 《财经》杂志

  在转型金融控股公司之前,资产管理公司们仍需向外界提供令人信服的业绩

  □ 本刊记者 历志钢/文

  争议之中,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之旅已经到了关键时刻。

  《财经》记者从多个消息渠道证实,由财政部牵头起草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改革方案近日征求意见完毕,已经上报国务院,主要方案已获认可。财政部方面已在积极部署方案的实施准备工作。但具体内容将等到预期2007年1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宣布。

  这一方案的基本思路是,资产管理公司于年底完成政策性不良资产的处置工作,明年开始商业化运营,正式拉开转型大幕。目前,信达、华融、长城、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财政部是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惟一股东——都在制订各自具体的转型计划。

  在财政部的大方案中,转型成“现代金融服务企业”是资产管理公司的一致方向——一个含混而宽泛的概念,一位资产管理公司高管将其理解为“金融控股公司”。据透露,在财政部的方案中,信用评级、征信服务、投资咨询、财务顾问、金融租赁、担保、信托、

证券、银行、汽车金融租赁以及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等几乎全部金融业务,都对资产管理公司开放。同时,改革后的资产管理公司可通过发行债券拓宽融资渠道。

  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设想——它能够实现吗?

  转型前提

  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不是新议题。

  2004年2月24日,财政部上报国务院的《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与发展问题的请示》(下称“请示”)获得批复。“请示”要求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2006年年末以前,完成核定的债权资产处置回收目标。达到设定的“两率”(即现金回收率和现金费用率)要求,处置完不良资产者,将进行商业化转型。

  “财政部要求一司一策。”一位资产管理公司高管说,“成熟一家转一家”。由此,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不再面临生死攸关的十年之限——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之初曾在高层有过讨论,是否将其存续期设定为十年。

  令人失望的是,转型方向大定后资产管理公司的透明度便大大降低。此前,资产管理公司每个季度都会向外界公布处置情况,但截至《财经》记者发稿前,所能获得的最新官方数据仅截至2006年3月底。来自银监会网站的数据显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8663.4亿元,完成了处置进度的68.61%,还有近三分之一的资产需要在九个月内处置完毕。

  处置速度其实并不是什么难题。“年底之前处置完政策性不良资产几乎没有问题。”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一位高管告诉《财经》记者。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最初主要承接来自农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被认为是资产质量最差。2004年10月,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曾一次性打包拍卖出售剩余的1500多亿元不良资产,最终流产。即使这样,这位长城高管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不良资产仅余不到400亿元。

  关键在于出售不良资产的价格,而这直接涉及到对当年政策性处置不良资产最终损失的厘定,最终将被统计到国有银行改革的大账本中。

  据银监会数据,截至2006年3月,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现金回收1805.6亿元,现金回收率20.84%,资产回收率24.20%。

  敏感的“挂账”方案

  不良资产年内清理完毕的另一重意义是,困扰资产管理公司经年的资金缺口即将水落石出。

  这原本是历史遗留问题。1999年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之初,注册资本各100亿元,均来自财政部。此后,中央政府决定剥离工、农、中、建四大银行总计约1.4万亿元银行不良资产,由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以面值收购,资金来源为央行的再贷款和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的金融债。其中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从央行获得再贷款6041亿元,另外8110亿元来自对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发行金融债券。

  央行的再贷款与金融债的年利率都是2.25%,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每年需要偿付的利息就超过300亿元。成立七年来,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应支付的利息等费用超过2000亿元,但其现金回收总额仅为1800亿元左右,支付利息尚且不足,还不包括处置过程中的成本费用。

  银监会资料显示,2001年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后回收的现金为253亿元,而当年的利息支付即为300多亿元。各家资产管理公司情况不一,不能支付利息的时间亦有早晚之分,长城和东方较早就无力支付利息了。

  但对于四大国有银行而言,这笔金融债却一直是账面上的优质资产。直到重组上市时,才有审计师提出质疑,因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没有能力还本付息,这笔金融债要么列为银行的不良资产提取拨备,要么由财政部提供正式担保。《财经》记者获知,中行上市时费尽周折才拿到财政部提供的保证函。

  在2005年开始的国有银行新一轮不良资产剥离中,没有再使用金融债券的方式,而由央行向资产管理公司发出为期五年的6195亿元再贷款,用于收购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的可疑类贷款。最终按照实际中标价格偿还本息,超过中标价格部分由央行停息挂账。前后两次不良贷款剥离,央行为国有银行改革发放的再贷款达到了1.2236万亿元之多。

  无论是银行改革或是资产管理公司自身商业化转型的需要,当年的政策性业务应如何厘定亏损,都到了必须要解决的时候。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的中层告诉《财经》记者,这部分资金缺口在商业化转型前期,只能暂时“以挂账的形式存在”。根据财政部的方案,在年底的处置完成后,要核定全部的资产回收率和损失,然后将原有再贷款及金融债券从资产管理公司的表内剥离至表外;具体的处理办法是央行再贷款停息挂账,银行债券由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置换,国开行的债券停止付息。

  发行特别国债必须要经过人大的审议,因此成为此时各政府部门和资产管理公司慎言转型的“敏感”之处。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再贷款却只以“停息挂账”的方式处理,基本回收无望。

  金融控股:梦想与现实

  虽然财政部的方案尚未落实,但四家公司早已开始了与转型相关的努力。

  早在2004年,财政部就已经允许资产管理公司使用自有资金,对确有升值潜力的不良资产进行追加投资,并允许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资本金运营。时任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总裁的汪兴益就告诉记者,将探索现金资本保值增值的多种途径,包括投资国债、投资有升值潜力的不良资产和资本项下投资企业等。很快,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目标都锁定在了金融控股公司上。

  契机最早来自券商危机。2004年前后,券商问题频发,对于部分已经出现风险的券商,证监会委托资产管理公司托管,由此拉开了资产管理公司重组券商的序幕。2004年9月3日起,中国证监会委托华融托管德隆旗下的德恒证券、恒信证券和中富证券。随后,信达托管汉唐证券、辽宁证券;东方托管闽发证券等。

  据称,此前将券商委托资产管理公司,仅仅希望借助其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完成重组。后来则演变成允许其收购资产,组建自己的旗下证券公司。显然,这里大有资产管理公司主动请缨、借机转型、搜罗金融牌照的因素。

  不过,如果将资产管理公司与同期担负这一政策性任务的中国建银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建银投资)相比,资产管理公司并未显示出过人的专业水准。建银投资在收购众多濒危券商同时,着手引进中信证券重组原华夏证券,并将北京证券重组后出售给以瑞银集团、中粮集团为首的投资团,回收了部分再贷款,重组业绩可圈可点。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上述券商,则一直在清理整顿、重组计划不明朗的状态中等待。但这并不妨碍资产管理公司继续延伸其金融触角。

  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涉足银行、证券、金融租赁以及中小企业融资等领域。它有望成为第一家将商业银行纳入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万州市商业银行几成定局,“收购以后拟更名为三峡银行”,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与此同时,长城收购原属德隆集团的新疆金融租赁公司进展顺利,亦在洽购证券公司,还与天津滨海新区政府合作创办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公司。此外,长城还曾担任晋西车轴(上海交易所代码:600495)

股票发行主承销商,并重组渝钛白(深圳交易所代码:000515)。

  华融在工商银行上市前,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认购15亿元股份,占比0.15%;2006年年中,华融与信达、东方等一起获证监会允许,收购、设立证券公司并可从事自营业务,“具体发放时间表需视各公司筹建证券公司的速度而定。”华融计划整合原“德隆系”旗下券商为一家新证券公司;2005年12月又从“明天系”手中接过了浙江金融租赁公司,并于今年10月完成重组。“我们要先做再说”,华融现任总裁丁仲篪说。

  信达业已在基金和资产证券化方面拔得头筹。今年7月,信达同康联首域集团(隶属于澳洲联邦银行)合资成立信达澳银基金管理公司;12月18日,信达宣布正式开始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以广东地区未偿本金余额为210亿元人民币的可疑类贷款资产为基础,发行47.5亿元的证券化产品。信达也计划在收购汉唐、辽宁证券后,组建全新的证券公司。

  东方同样不甘人后,它不仅与信达同时获批资产证券化试点,还将重组其托管的闽发证券和庆泰信托,拟更名成为自己旗下的证券公司。另有消息说,东方即将以1.2倍的溢价入股筹建中的江苏银行。

  纵观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布局,虽然各自的方案尚未正式上报,但是其金融控股的框架已经隐隐浮现。问题是,此前在不良资产处置上乏善可陈的资产管理公司,是否已经具备了驾驭金融控股公司的能力?

  输不起的实验

  迄今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均未向社会公布财务报表,亦未聘请国际四大

会计师事务所做财务审计。2004年2月,财政部制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方案、解除其“十年大限”后,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对其做过一次外部审计。最终的数字相当触目惊心。

  2005年6月,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向全国人大汇报时,公布了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从1999年到2003年资产负债损益的审计结果。在抽查的5544亿元不良资产中,总共查出各类违规、管理不规范问题和案件线索金额715.49亿元,占审计抽查金额的13%。

  此次审计中资产处置过程中,违规和不规范问题涉及272.15亿元,主要表现为评估和拍卖环节管理不严、走过场,有的甚至虚假操作,故意低价处置;在不良资产剥离环节,违规和不规范问题达169.18亿元。

  与此同时,资产管理公司市场化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也受到质疑。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对于不良资产一级市场的垄断,导致市场缺乏有效竞争,真正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使得对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效率无法客观衡量。实际上,有关部门也曾意识到这个问题,因此在2005年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二次剥离之时,央行曾有意成立一家批发机构,使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与市场上其他机构平等竞争,但最终因财政部的不同意见而流产。此后,不良资产处置市场仍然发育缓慢。

  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推出,由于其业务的复杂性和风险性,监管层一直极为慎重,它显然不能、也不应成为解决资产管理公司存续问题的工具。由于缺乏现代化公司治理结构和足够的透明度,缺乏令人信赖的风险内控手段和评估标准,在转型之前,资产管理公司们仍需提供令人信服的答卷。-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