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扩大内需:2007年中国经济主题曲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 13:45 南方日报

  效益中国·扩大内需

  引言

  种种迹象表明,为切实提振国内需求,2007年政府定然会以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为重点,努力提高农民、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而在国家一系列鼓励消
费和扩大内需的政策驱动下,消费和消费升级也必将成为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2006年,中国经济在宏观调控的鞭策下朝着预期的方向稳步前行。然而,也正是在“又快又好”这种“快”字当先的发展思路的惯性作用下,中国经济在2006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矛盾——其中的问题之一,便是投资增长过快、外贸顺差加大,而国内消费愈显不足。

  投资消费比例失衡态势加剧

  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2006年前11个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5911亿元,增长13.6%,增幅比2005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而同样是2006年前11个月的另一组数据却发人深省:同期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了26.6%,几乎是消费增幅的一倍。

  将投资与消费比例严重失衡的态势凸显得淋漓尽致的是,二者无论是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上还是在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上,也都泾渭分明。数据显示,2006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51.1%,为历史最低水平;就在同一期间,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9.9%,而消费仅为35.7%。

  对于上述对比鲜明的现实矛盾,不少知名学者给予了严肃的批评。其中,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就认为,“与消费相比,越来越快的投资增长,已使中国经济中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凸显畸形"。他说,目前中国经济过多依靠贸易和投资拉动,而没有在提振内需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将越发突出。

  在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张卓元看来,现在外需过旺,内需不足,投资强劲,而消费又不足的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一个重要的结构矛盾。

  “消费倾向偏低,不仅影响当前的消费,不能拉动消费品生产,而且还会影响投资效果,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投资与消费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是此消彼长的,长时期的高积累,高投资必然抑制消费,造成消费需求不足,如果恶性循环,必将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继续提高。”

  他认为,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证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才能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2007年改弦更张为时未晚

  “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的供求情况是大多数商品供过于求,投资的结果是增加供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泊溪认为,如果消费没有相应的增长,加上投资生产未都能与消耗需要对应,会使供需矛盾加大,对总体经济发展很是不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博士荆林波告诉记者,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各国居民消费率一般为61%,而中国居民的消费率自1978年以来一直在53%以下。因而,调投资、促消费应当成为2007年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突出任务。

  引人关注的是,学界人士此前关于“切实启动消费”的强烈呼声,在2006年末终于引起了中央决策层面的高度关注,而且人们也普遍预期一系列的相关举措有望不断推出。

  在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并认为其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此外,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近来也一再强调说,努力扩大居民消费将是2007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他还表示,“要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合理调整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消费有望出现较稳定的增长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提高劳动者报酬是扩大内需的根本之途。他预计,2006年和2007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分别达到76270亿元和86180亿元,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2.7%和12.4%,名义增长率分别为13.5%和13.0%,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实际增长率,可能会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

  “消费将有望出现较稳定的增长,成为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所副所长齐建国认为,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水平将继续提高,民生状况随之进一步改善,加之各级政府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大,这些都为来年的消费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虽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较高,但价格总体水平仍然比较稳定;而且投资品价格上涨幅度与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的差距有所缩小,这为中长期保持总体价格水平的稳定创造了一定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在判断近期总体价格水平保持平稳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某些过热因素可能引发的通胀危险。”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的专家们提醒,积极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在具体路径上需精心安排。

  提振内需重点在农村

  消费为何还连年走低,内需之火为什么“久烧不旺”?在专家们看来,这个反复被人提及也看似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其实在具体的化解过程中确非易事。

  专家们指出,随着这两年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和改革走向深入,医疗、教育和住房等改革中衍生出的大量社会问题累积在一起,十分复杂,而能有效承接相应保障职能的组织机构却并未形成,因而即便居民收入增加,他们也不会轻易将之转化为消费。

  而为了切实缓解民众的消费压力,改善其消费预期,有关部门近来也在不断释放积极信号。

  国家发改委就表示,2007年要着力落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各项政策,加快建设廉租房和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

  此外,还要完善医疗收费和药品价格政策,规范医疗器械价格。全面推行学校收费公示制度,开展药品、医疗服务、房地产、水电油气等价格的监督检查,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专家们认为,启动和提振内需的重点是农村。据他们估计,在整个“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将有望达到3万亿元人民币,对经济增长和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将相当明显。

  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固然有望成为下阶段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然而从客观上说,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又是制约消费的一个关键因素。专家认为,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靠的是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村和农业转移出去。

  如果大部分农民能够顺利地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城市化能够吸引更多的农民工,那么不仅这些转移出去的农民收入会提高,那些仍然留在农村的农民,也会因为人口和土地比例的改善而提高收入,从而最终实现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据了解,为开发广大农村的消费市场,商务部2007年将继续加大对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现代粮食物流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农资流通网络。

  商务部部长助理傅自应还表示,2007年商务部还将继续办“万村千乡”工程,让城里做超市的公司把超市链条延伸到农村去,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开乡级店、村级店,使中西部农村的消费条件进一步改善。

  收入“剪刀差”能否剪出分配格局新模板?

  2006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并要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

  这意味着,从“十一五”开局之年起,以保障低收入人群群体、规范公职人员分配制度为突破口的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正式启动。

  其实,站在2006年的末端稍作回首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这一年中,政府主动回应民众诉求、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从最高决策层到相关政策执行部门,大都采取了切实的行动,民众从中多有受益。

  然而,在不少专家看来,当前我国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居民内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因而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任重道远。

  国家发改委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的杨宜勇认为,2007年必须更加重视收入分配问题,完善宏观分配格局对居民收入分配的传导,建立健全低收入群体增收的长效保障机制,加快促进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形成,并积极探索发展成果由民众共享的实现途径,为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奠定坚实的基础。

  居民实际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12月25日,中国社科院推出了其年度力作——《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该院社会所副所长李培林研究员在蓝皮书中预警,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少尖锐的矛盾,收入差距便是其一。

  据李培林介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日渐清晰:最高20%的人口与最低收入者,实际上收入差距达到18倍左右,且这种差距还在向纵深发展。

  “过去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要比总体的差距小很多,特别是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之后,东部的收入差距显得很大。但现在西部已经超过东部,而且农民内部差距比较突出。”他分析,在市场定价情况中,一般制造业和

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这几年也在迅速拉开,在国家定价的制度当中,公务员的工资也由于区域之间财政的差距,现在差距越来越大——公务员工资地区差距也达到了十几倍。

  此外,收入差距上的严重分化,也正在改变着民众对于自身所处社会经济地位的认同感。据相关调查显示,大概有50%多的人认为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属下层或中下层。中层以上的认同率不仅低于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建立合理公正的分配制度最重要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说,2006年,政府已经开始调整宏观分配格局,譬如在初次分配中致力于提高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在再分配中加大了中央财政向地方转移支付的力度。

  而杨宜勇认为,在调整分配关系和缩小收入差距问题上,如果仅从居民收入分配角度出发,单纯采取“劫富济贫”的思路,是难以解决的。

  他说,政策是否能够落实,预期效果是否能够达到,取决于中间环节,也就是传导机制通畅与否。如果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给地方的专项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改革措施会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背离初衷。

  此外,专家们都认为,应该建立健全低收入群体增收的长效保障机制。李培林说,在我国分配制度快速变化、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的情况下,很多人对于分配制度的公允性产生了疑虑。

  因而,在不能保证机会公平的前提下,单纯调整结果使之平均化并不能完全消除人民群众的不满;而建立起一个让大家觉得合理公正的制度才是最重要的。

  “从中长期来看会加重财政的负担,政府直接补贴水平的增长会越来越困难。从间接角度出发,将工作重点转向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对低收入群体增收的保障将发挥长期效果。”杨宜勇认为,在城乡统筹基本医疗、基础教育、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基础设施,是低收入群体增收的基本保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改善就业环境,提高技能和维护权益,以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当务之急。

  链接

  收入分配差距短期难缩小

  尽管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得到高度重视,政府也出台了有力措施,不过,由于经济增长模式和公共治理整体水平等方面的制约,以及收入分配自身长期发展产生的惯性,收入差距在短期内尚难以显著缩小,仍然呈现出扩大之势,而且这一趋势至少会延续到2007年。

  ——城乡差距持续扩大。上述社会蓝皮书预计,2006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速会略高于10%,农民人均实际纯收入的增长率仍会保持在近年来6%左右的水平。

  如果按照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3%—1.5%的情况推算,城乡收入差距将扩大到3.3倍以上,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如果这一趋势延续到2007年,城乡居民名义收入差距有可能突破3.4倍。

  ——垄断企业与竞争性企业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2006年,高层的重视和垄断企业的自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垄断企业职工与竞争性企业职工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然而,垄断企业和一般竞争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企业及其员工未来收入的发展,由于所处生产环节和竞争地位不同,同一行业内部的各企业之间也会产生较大的收入差距。

  从各行业的景气指数来看,处于生产环节的上游、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往往收入增长较快;而处于下游和加工环节、面对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企业,景气程度普遍较低。考虑到企业景气指数与企业利润、职工工资水平的联系,可以预见,垄断企业从业人员的薪酬增速仍会快于竞争性企业。

  ——城镇内部差距扩大速度快于农村。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呈现出明显的扩大趋势,而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趋于稳定。

  在国家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农村中低收入家庭为主要受益群体)、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内部工资差距拉开的情况下,2006年、2007年两年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显著大于城镇的收入分配格局会发生重大转变。实际上,如果从支出角度衡量,城镇人均消费支出的两极分化程度在2002年就已经超过农村,2006年已达4.2倍,同年农村在3倍以下。

  ——资本要素相对于劳动要素的地位继续上升。以2006年前三季度的情况为例,农民人均工资性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9.6%,比上年同期增加3.5个百分点;而农民现金收入中比重最大的人均出售农产品收入仅增长了5.6%,比2005年同期骤降12.5个百分点,这是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力度相对下降的客观结果,反映出农民依靠自身力量从农业中实现增收的困难。

  城镇的情况十分类似: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属于劳动性收入范畴的工薪收入比2005年同期增长12.4%;而属于资本性收入的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分别增长了19.6%和27.7%。

  大事记

  1月5日,中国

人民银行确定2006年货币政策预期调控目标: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分别增长16%和14%,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元。对此,金融专家认为,今年的货币调控目标体现出一个思路:为扩大内需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

  3月19日,第七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19日在会上表示,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要“两手抓”:一手是继续控制投资的过快增长;另一手是不断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

  9月14日,国家五部委联合发文,通过降低部分商品

出口退税率、限制部分商品出口等措施对出口进行调控。10月,素有“中国第一展”之称的广交会在百届之际宣布从第一百零一届开始,其全称将由“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这体现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正在清晰地由出口单极向提升国内产品品牌附加值和扩大内需的双极拓展。

  12月,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1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比去年同期上涨1.3%,这一涨幅与前10个月保持在同一高度上,都远远低于年初政府设定的3%的全年目标。而央行今年发布的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都曾认为我国物价走势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专家认为,CPI指数之所以持续低位运行并与资产价格持续上涨形成截然相反态势,主要是由于CPI指数增幅与内需关联度很大,而目前我国内需不足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持续较低的CPI水平,从侧面折射出国内需求依然较弱的现实。

  撰稿 本报驻京记者 郑春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