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陕西新农村建设涌现八种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 08:59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刘雪涛 潘英丽

  以城郊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带动发展,大力进行技术培训与劳务输出,依托县域经济,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近几年来,陕西省新农村建设事业进行得如火如荼,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据该省参事室和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对西安、咸阳、延安、榆林、宝鸡等五市10区县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内容与模式”的调研,陕西各地根据自身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结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目前已经形成了八种新农村发展模式,并涌现出了一大批典型的县(区)、村。

  以城郊工业园区带动农村发展型,其中以西安市未央区的白沙口村和和平村为代表。白沙口村通过工业反哺农业、改造农村、转化农民,使村民人均年收入达5000元以上;和平村依托土地资源,在不改变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和农户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通过土地经营权的自愿入股,集体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管理,借地生财,借外力发展,创办了西安市第一家村办市级重点工业园区。2005年,和平工业园区产值突破5亿元,上缴国家利税1400多万元,村财政收入700多万,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7000元。

  关中平原区县属以生态农业园区带动发展型,典型区县包括西安市未央区汉城遗址区、户县渭河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区和咸阳市秦都区棚栽蔬菜基地。其中,咸阳市秦都区积极发展城郊型农业,并把棚栽蔬菜作为主导产业,2005年该区蔬菜播种面积9.5万亩,其中棚栽蔬菜面积8万亩,每棚年均收入1万元,最高可达3万元。为拓展蔬菜销售渠道,该区还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西北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

  技术培训与劳务输出型。西安市未央区以劳务培训为切入口,带动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务输出。该区成立了职业培训集团,设立20多个实用技术专业,并采取定点培训和“大篷车”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把培训班办到街道办事处和各个村子;延安市宝塔区每年设立10万元以上的农民培训专项补助资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外出务工型”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了一大批区、乡(镇)、村技术干部和农民经济能人。

  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型。户县是闻名全国的农民画乡,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在县域文化活跃的大背景下,培养出了“陕西文化第一村”——东韩村。该村以独特的

别墅式居民建筑、著名的农民画乡、物美价廉的户县风味“农家乐”饭菜形成了“东韩村”一日游三大亮点;安塞县是全国著名的腰鼓之乡和剪纸之乡。该县各类艺术人才达3.4万人,其中获过各类奖项的骨干艺术人才近7000人。该县依托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业已迈上了发展的新路子。

  渭北塬区依托县域经济和特色产业,实现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旬邑县以积极培训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为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已初步形成果、畜、草、烟、药五大特色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产业基础和经济支撑。在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方面,该县提出了整体搬迁式、田园风光式、旧村改造式和依托城镇式四种建设模式,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已建成62个高标准的新农村;千阳县连续五年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大会战,形成了奶畜、蚕桑、蔬果、干鲜果四大特色主导产业,饲草、林纸、种子、药材四大后续产业和工艺品开发、劳务输出两大非农产业的产业结构格局,并组建奶、蚕、菜、林、草业和民间工艺的后续产业及龙头产业。

  陕北退耕还林(草)、菜果畜三业并举型。陕北地区基于退耕还林(草)生态治理的需要及其独特的资源、土地、气候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了较之关中平原地区更具优势的菜、果、畜三大产业。延安市宝塔区在这一思路引导下,2005年实现收入3.45亿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6%;安塞县从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有偿转让使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这种浅层制度改革入手,到以土地承包权为股份组建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土地股份合作公司的探索,试图解决小农户家庭经营与社会大生产的深层矛盾,并已取得初步成功。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经济型。仅有500多口人的米脂县高西沟村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林、果、牧、粮综合发展的路子,全村40架山、21条沟的综合治理已达78%,林草覆盖率达64%,已完全走上了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良性循环之路,被誉为镶嵌在陕北高原沟壑中的一颗绿色明珠。

  榆林北部风沙滩区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型。靖边县红墩界镇尔德井村作为陕西省首批确立的治沙基地辐射带动村,三年来以发展生态型农业循环经济为思路,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西北地区风沙区的生态环境治理与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极具推广意义的新路。

  总结陕西省新农村建设,已形成6条基本经验:支柱产业的带动作用;一支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一个既有奉献精神又是经济能人的带头人;县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财政基础,村集体经济的存续或村民营经济的发展是村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物质前提;规划先行、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建设思路;项目捆绑,多渠道筹集资金;抓农民技能培训,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