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2006中国金融论坛在京召开 倡导履行社会责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 09:22 金时网·金融时报

  由中国金融学会和金融时报社联合举办的“2006中国金融论坛”于12月26日在京召开。

  本报北京12月26日讯 记者黄丽珠报道 由中国金融学会和金融时报社联合举办的“2006中国金融论坛”于12月26日在京召开。在论坛上,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中央各部委、各金融机构以及企业负责人和金融界专家学者400多人,围绕“金融与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与和谐世界”、“新农村建设与中国农村金融改革”、“金融创新与金融服务”和“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四大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和谐社会”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议题,又是重大实践课题。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与使命。本届论坛的主题定为“和谐社会:中国金融业的社会责任”,既是为了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也是对“2005中国金融论坛”主题“金融生态”在新形势下的进一步深化。

  中国金融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主持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尚福林、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项俊波、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周延礼、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姚中民在会上作了主题演讲。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李若谷、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行长郑晖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

  刘明康指出,相对于城市金融机构而言,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是弱势群体,各种外部附加的不平等歧视政策,诸如存款开户等限制,限制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只有消除歧视政策,实现平等待遇,甚至实行扶持性优惠政策,才能使之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尚福林指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切实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也是资本市场参与主体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发展资本市场不仅有助于建立市场化的经济结构调整机制,为和谐社会建设夯实更具有竞争力的实体经济基础;有助于提高社会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提供坚实的财力支持;有助于强化我国的金融经济和社会安全保障机制,为和谐社会建设构筑稳定的外在环境;还有助于拓宽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增长程度的渠道,为和谐社会建设进一步营造国强民富的格局。

  项俊波表示,为找准金融支持和谐社会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金融应该在解决结构性不平衡方面有所作为,重视弱势金融体系的构建,充分发挥金融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周延礼在发言中表示,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社会互助机制、风险管理机制、利益调整机制和社会稳定机制,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机制优势,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天然的一致性,在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大有可为。

  吴晓灵在致辞中表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的经营行为,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企业作为社会人,不能以利润作为自己惟一的目标,必须同时考虑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及长远发展,并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正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吴晓灵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企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同时,如何更多地承担起对社会发展目标的责任,实现金融企业自身的发展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双重目标,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中国金融业应当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将"和谐社会--中国金融业的社会责任"作为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力图通过论坛这种形式,打造一个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学术界、非政府组织关于金融业社会责任的对话、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中国金融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并发挥积极的作用。

  易纲在发言中提出,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它的责任是什么?金融业要不要为富人、为精英服务?他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一个富人或者是社会精英不喜欢的地方、不喜欢的制度,是没有希望的。所以,金融要做好高端的服务,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弱势群体的服务。一个没有同情心,不帮助穷人,不帮助弱势群体的金融制度或者一个社会制度同样没有希望。他强调,我们要牢记为最广大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要留得住自己的精英阶层,并吸引国外的精英到我们这里投资与发展,同时,要为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和帮助。金融业要努力尽到我们的社会责任,更好地为全社会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这将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金融时报社社长汪洋认为,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金融生态建设,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实力。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有效投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流动取决于金融生态环境,这是资金按市场原则自由流动规律的结果。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越高,金融生态环境对区域间资金流动的决定作用就越明显。金融生态环境好,商业评级就高,在资金调度、信贷规模或授权授信时,就会产生倾斜,就会有更多资金向这个地方流动,形成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从而促进经济更快发展。

  中国金融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不断研究中国金融发展的理论、探索中国金融发展的道路,而且也需要向世界介绍中国金融发展政策,宣示中国对国际经济金融问题的立场和观点。同时,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实际,阐述对中国金融发展的观点与看法。因此,中国金融学界需要建立一个以高层次学术研讨与交流的方式,为国内外金融界的专家、学者提供发表有关中国金融发展问题的各种学术思想与观点的高水平的论坛平台。此次论坛的宗旨就是:立足国内,加强国内金融界官、企、学、研、传间的学术交流;面向世界,增强与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金融学家的对话。为政府、金融企业及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共商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问题的高层对话平台。通过论坛的一系列学术活动,使论坛成为国内外金融专家、学者宣示最新金融发展理念、公布金融理论研究成果、宣传中国金融发展政策、阐述中国学者对世界经济金融发展看法、阐明国外专家对中国金融发展问题观点的场所。

  经过一天紧张有序的研讨,与会代表就本次论坛的四个议题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应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要在可持续化的进程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其次,要完善金融法律环境。优化执法环境,消除行政对法律的干预,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第三,在金融与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中要更加注意互利共赢,坚持分享式的道路。第四,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扶持是弱势金融发展的根本。政府为弱势金融提供的支持应该是多方面、完善配套的。第五,探索运用部分外汇储备资金用于支持国内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调整的可能性。第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引导商业银行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贷款支持,并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要总结经验进行小额信贷的大规模试点和推广工作。同时,应大力拓展农村保险市场和农产品期货市场。第七,增加直接融资比例,在发行债券、产业基金试点等方面优先考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需要,等等。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金融业的任何微观机制都是依托宏观环境和制度条件而运行的。这意味着,当中国金融体系的内部改造进行到一定阶段时,要想进一步巩固和深化金融改革的成果,最终还须转换政府职能、强化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以保护债权为中心的规范有序的社会法律和信用环境。这些金融生态要素对于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朱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会计师贡华章、商务部部长助理傅自应、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牛锡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罗哲夫、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东明、康泰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东升、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后奇、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北京市农村商业银行副行长辛全龙、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晓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金融司副司长曹文炼、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杨子强、国家开发银行营业管理部总经理朱裕峰等分别在会上发言。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广谦、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唐旭和金融时报社社长汪洋分别主持了此次论坛各个阶段的研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